开放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把握产业更迭升级的开放逻辑,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驱动产业向“高”而攀,向“智”而行,向“绿”而进,对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如期迈进万亿之城至关重要。
一、打造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徐州是江苏重要的增长极、苏北发展的领头羊,是国家规划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产业基础扎实、交通区位优越、创新实力较强。当前,徐州正重点围绕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10大领域,加速构建富有本地特色、具备区域引领地位的“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产业开放布局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打造特色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开放布局。依托地区特色做好产业开放布局,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局性、基础性要求。对于徐州而言,就是根据徐州市“十四五”规划、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各县(市、区)及功能区规划等指导方向,以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开放创新”的理念,发挥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努力构筑主城区为核心、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两翼、东西南三大片区协同发展的“一核双翼三片区”产业空间布局,统筹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壮大和都市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谋划推进各地产业布局过程中,突出“一地一定位”产业发展模式,县域及两大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343”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日韩德法等境内外重点区域,大力承接国内外优势产业转移,做强本地特色主导产业;主城区突出都市产业提质扩容,重点培育适度错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都市产业矩阵,推动形成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人融合的整体发展格局。
锻强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徐州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生猪生产基地”,汇聚了徐工、卡特彼勒、中能硅业、鲁班智能、维维股份等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头部企业。徐州将围绕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安全应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突出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一链一策”推动优势产业聚链成群。工程机械领域主攻优势主机、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后服务等产业链项目;绿色低碳能源领域注重“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延长关键装备、高价值辅材以及“工程机械+新能源”等产业链条;新材料领域着重补齐特种金属、新型碳基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材料项目;安全应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注重引进补短板和升级型项目。同时注重用好“343”创新产业投资热力图和产业地图,精准开展重大项目和关键环节上的头部企业招引,为推动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提供精准“导航”。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徐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日渐提速,2024年全市招商引资意见增设了工业技改项目任务要求,强化了招商引资的产业升级导向;同时重点建设现有节能技改项目104个,全部建成可实现节能能力25万吨标准煤。在加快推进项目招引和实施基础上,将重点从“技术更新”和“数字赋能”两个维度推动传统产业焕新。继续盘活土地、厂房、楼宇等现有资源,突出能耗、产能等指标,建立并动态更新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库,精准引导企业技术更新、工艺优化和装备升级,推动传统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赛。大力招引培育专业化、高水平、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支持徐工、徐矿等本地龙头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实施全流程转型,赋能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上云上平台,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动更多产业链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升级、企业转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主阵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就要求徐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动产业循“新”出发、向“新”而行,全力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突出新兴产业培大育强,重点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招引更多“芯屏器核端”装备制造和“数智云网链”新业态项目;紧盯集成电路与ICT领域先进封测、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加快布局碳化硅—器件—应用产业链;全力引入生物制药、基因检测等医药健康类项目;跟进落地一批空天地遥感测控、地下轨道交通等安全应急类前沿产业项目。突出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聚焦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细胞和基因技术、跟踪零碳负碳等前沿领域,招引布局一批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产业项目。
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融入全球经贸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速推动国内国际产业对接融合。近年来,徐州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积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以“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效提升了产业开放度,加快了徐州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整体进程。
持续做强对外贸易。外贸可以充分释放国内产能、克服结构性供需矛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外部推动力。近年来,徐州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往来,持续提升进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进出口规模质量稳中有升,2023年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居全省Ⅱ类地区第一位。徐州将继续完善国际营销网络,支持徐工等重点企业增设海外营销网点,推动精创电气、黎明食品等企业创建省级海外仓,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全面延长重点产业国际贸易链条,提升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做大优势产业出口,发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领域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做大电动汽车、光伏等行业出口规模,提升绿色贸易占比;拓展电子信息、高端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国际需求,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推动产业和出口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链急需的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用好中欧班列,扩大粮食、木材、铝锭等重要资源进口,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良好的外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推动内资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累计吸引了卡特彼勒、罗特艾德等18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落户,利用外资领域涵盖机械电气、器材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原料等18个行业门类81个行业大类,对徐州“343”产业做大做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州将注重发挥实体经济优势,全力吸引外资参与建设“343”创新产业集群。持续做好外资项目招引,建立“343”创新产业链重点环节、项目招引清单,依托优势链主企业,紧盯发动机、液压件、电控及前端颗粒硅原料等领域,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型优质外资项目;继续探索企业利润再投资、QFLP、返程投资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搭建利用外资平台,依托工程机械、新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海外资源优势,在欧盟、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驻外招商网络;依托徐州(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高端制造业标杆示范区。整合利用外资资源,重点培育发展5家以上外资总部企业及研发中心,以揭榜清单形式发布核心技术合作、延链补链等项目需求,为外资企业参与产业链建设提供更多市场机会。
不断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近年来,徐州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较好,2023年对外实际投资规模同比增长5.6倍,增速居全省首位。徐州将进一步创新国际投资合作模式,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助力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继续深耕“一带一路”、南美等地区市场,推动工程机械、能源资源、板材家具等产业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强绿色低碳、体育健康等新兴领域国际合作,支持协鑫、中润、康力源等企业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投资布局,推动全市光伏及组件、徐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丰县电动三轮车、体育器材制造等行业“走出去”。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完成对徐工巴西银行(徐工融资租赁公司)增资,依托徐工巴西工业园争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为工程机械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强支撑平台;支持徐州重点企业进驻中阿产业园、柬埔寨西港特区等高层次境外园区。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更高价值、更高效率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并以服务外包的方式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徐州是老工业基地,在推动“两业融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重点立足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做大工业互联网服务、软件研发和IC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三大优势领域,不断做强安全科技服务、医药研发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三大特色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服务、电商平台和营销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三大潜力领域,推动产业在全球分工中不断向研发、咨询、供应链管理、专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加快服务外包提档升级,继续办好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培育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技术、信息、培训及云众包平台,大力发展离岸外包,形成在岸产业质量提升与离岸外包规模扩大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底气。当前,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新型消费,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产业和技术迭代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徐州是全省重点培育创建的四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拥有淮海经济区7000万人口规模的超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年稳居全省前列,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市场和产业高度耦合,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要部署。对徐州而言,就是围绕“打造立足淮海、引领苏北、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依托彭城七里历史文脉,拓展商旅文体等多元消费内涵,大力推进“淮海新消费”品牌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需求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品质型转变,带动产业向高端化攀升。不断丰富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继续推广社区无人零售试点,探索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消费,引领丰县智能穿戴设备、云龙全息科技文旅等智能终端产业链做大做强。借助消费品以旧换新契机,链接徐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新沂家电、睢宁家居、丰县电动自行车等本地企业,实现产品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以高品质供给赋能产业转型。高品质供给可以有效地创造消费新需求,推动产品替代和产业升级。重点强化“产品”“业态”和“品牌”供给。基于徐州重点发展的“343”创新产业集群,围绕节能降碳、健康医养、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大力推进“工程机械+新能源”、新能源乘用车、中枢神经及细胞治疗药、智能机器人、制衣印染等领域创新发展,向市场提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形成消费新需求。依托铜山玻璃制品、睢宁简约家具、新沂皮草、丰县电动车、邳州实木家具等特色产业,培育电商集聚区,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仓储式会员店、折扣店、体验店、品牌连锁店、垂直细分专业店等高品质的新零售业态,加快大润发M会员店、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贸企业落户,为高品质供给提供更多优良载体。招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来徐首发、设立首店,指导摩打咖啡、蜜城之恋等本土连锁品牌扩大连锁经营规模快速向全国扩张,形成优质产品供给的品牌效应。
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畅通产业循环。高效率的商贸流通体系,能够协调供需两端、优化产业链分工,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和顺畅流通,进而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反哺效应。徐州将继续推广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等试点示范经验,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本土流通企业,加快打造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供应链,助力本地医药、电气、食品等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依托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交易、集散基地优势,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试点城市,聚焦做强龙头企业,补齐冷藏、速冻、冷链加工短板,拉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强化县域板块商业网点建设布局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完善四级物流配送网点,加速推进2023年以来的45个县域商业项目,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
以壮大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底。商贸企业是促进消费市场活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载体。截至2023年底,徐州共有批零住餐四大类商贸企业75.9万余家,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049家,形成了以彭城广场商圈为核心的六大商圈。下一步将继续培育壮大现有商贸企业,适时制定商贸企业培育扶持政策,重点做大批发、零售两类限上商贸企业基数和规模,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加快建设德基广场、太平洋百货等高端商贸载体,推进新盛弘阳广场、爱琴海购物中心、老东门金雨天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街区)开业运营,为商贸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推动商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出台市级支持传统商业转型创新政策意见,重点依托彭城广场打造全国智慧商圈,建设好金鹰、苏宁等一批国家级智慧商店,打造好金鹰、三胞广场、月星环球港等7家国家级绿色商场,持续提升彭城路、户部山(回龙窝)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品质;重点培育好14家省级老字号和17家省级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支持它们拓展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市场。
四、打造产业发展开放生态
纵观全球产业发展历程,产业转型升级大都是在良好的开放环境下取得的,开放环境越优越,产业就越发达。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徐州不仅要与国内城市竞争,还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竞争,随着资源、能耗、人力等成本的持续上升,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开放生态环境。要以良好的开放生态激发产业升级的最大增量,重点要从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强高端人才资源集聚、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四个层面发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制度型开放领域,徐州取得不少成绩,RCEP生效后全国出口第一单花落徐工集团,省政府要求复制推广的12项改革事项已有效落实,进出口通关时间淮海经济区领先。徐州将对标RCEP、DEPA等国际合作协议,用好原产地累积、数据跨境安全等规则,打造国际化投资贸易便利化体系;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推动向口岸物流、金融服务等跨境贸易全链条拓展延伸。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智慧跨境电商、智慧旅检等13个项目加快见效;完善淮海国际陆港智慧信息平台,提升陆港综合服务效能。不断优化开放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落实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园区一站式服务指南,推广“一件事一次办”试点;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和信用监管,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需要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撑。围绕做f5tSWzIkRqvQBuEqJpNSPHsG0FR0qoj7g1L84GtRGQc=强开发园区实力,重点补齐开放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实力不足两个短板,建好三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四家省级智慧园区和六家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省级中德(徐州)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更强的开发园区综合实力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区港联动,推动陆港、内河港、综保区联通,依托中欧班列服务铝锭、粮食、板材等大宗商品进出口,引导工程机械等产业区内加工装配;深化陆港、空港、内河港与保税物流中心合作,为化妆品、酒水、肉类等高端快消品进出口提供平台。健全大开放通道体系,向西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向东依托铁海联运,深化与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等合作,实现“港口内移”;向南以不定期班列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向全球依托观音机场一类口岸打造区域航空枢纽中心,做大高货值、高运效产品进出口,助IuIYorZ/zEzTxBBIFUm7Arf6KGES0Q4zMqE/OCJYQdE=力徐州开放通达全球、产业融入世界。
加强高端人才资源集聚。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核心力量。徐州将着力在“招引”“培育”和“服务”上下功夫,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吸引集聚高端人才,紧扣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依托云龙湖深地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瞄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招贤纳士,以高端人才集聚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强化本土人才培育,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本地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工程机械、安全应急、医药卫生、设备研发等基础研究特色,培育本土高水平科技创新型人才;围绕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举办“工匠”技能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全市产业技能型人才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做好人才服务,探索建立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服务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及其家属出入境和子女入学服务,为产业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支持保障。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注重激活内生动力,还要从外部合作交流中拓展更多新机遇。重点谋划推进一批国际经贸和产业交流活动,办好中新经贸合作、“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国(徐州)投资洽谈会、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等活动;盯紧国内外重点地区,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一批符合徐州产业定位的专题对接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宽渠道。积极承办国际马拉松、“丝路汉风”武术大赛等国际赛事,放大“彭祖伏羊节”非遗效应,融合“国潮汉风”等文旅活动,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片,持续放大徐州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对国际资本吸引力。探索实施“友城+产业”合作模式,将友城建设与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工作深度融合,努力扩大以产业合作为核心的国际“朋友圈”;积极发展与重大产业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友好关系,打造友城市长对话会、友城交流周等交流活动平台,架起友城产业合作新桥梁。
(作者系徐州市商务局局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