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结构”是从经济角度观察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面镜子。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苏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三次巨变:首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上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其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再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当下,江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继续变革升华,从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华丽篇章。限于篇幅,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革做初步考察。
一、新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新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江苏是全国解放思想的策源地,思想解放领先。1978年5月11日,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原创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发表,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
江苏是市场经济发展先行区,市场调节领先。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展乡镇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80年代“异军突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功能越来越强,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得最早也发展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江苏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对外开放领先。早在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就建立了对外贸易口岸,在封闭型经济中打开了一个缺口。1984年在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赫然在目。1994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江苏抓住机遇,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才引智”,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省份之一。到2012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二位,实际利用外资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思想解放领先、市场调节领先、对外开放领先的江苏,社会经济结构实现了原创性重塑。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主要围绕农村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展开,江苏不断冲破在股份制等问题上的思想束缚,大胆实践,勇敢探索,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新世纪以来在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iOfgTSJIW7y53J8DPxuUsQ27OcTfe26KXJb5qxSPJ9A=制经济。2000年,江苏召开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提出了“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政策,号召全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引下,江苏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一大二公”走向多元化,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截至2012年底,在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中,国有集体经济占33.3%,私营个体经济占4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25.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占了首位,当年全省私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达131.29万户,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有108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达到2.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53.6%。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时期江苏产业结构演变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78年作为起始之年,三次产业结构在历史的基础上演变为27.6∶52.6∶19.8,呈“ⅡⅠⅢ”之序,表明二产已迅速壮大,居绝对优势地位,其中乡镇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三次产业结构变为24.5∶49.7∶25.8,三产首次超过一产,形成“ⅡⅢⅠ”格局;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6.0∶50.6∶43.4,虽仍处在“ⅡⅢⅠ”状态,但产业质量已大大提升。至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66万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4.8万亿元,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4万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江苏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省份。1993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为4.4∶2.1∶1。为改变区域不平衡格局,1984年省委第七次党代会就提出“积极发展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方针,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到空前突出的地位,扭住不放强力推进,在“五方挂钩”“四项转移”的基础上,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四沿”产业集聚带,尤其把加快苏北振兴作为首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以空前力度加以推进;后来又创造性地实施“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南北共建开发园区”)、“重点帮助宿迁实现突破”等策略,从更深层次、更大力度上推进区域合作。一系列倾斜政策使苏北连续多年在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上超过了苏南和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面振兴阶段,这一变化可谓十分深刻。与此同时,苏中也加快了崛起步伐,苏南则提升了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出现多年期盼的大好势头。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2009年变为2.9∶1.8∶1,2012年进一步缩小为2.4∶1.5∶1。在三大区域走向协调发展的同时,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渐趋协调。
二、新时代江苏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江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和调研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亲临江苏视察,并在全国“两会”期间三次参加江苏代表团的审议讨论,为江苏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精准把脉。如从要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到“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四个全面”到五个“迈上新台阶”,从在镇江市考察现代农业到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紫金山实验室,从考察国有企业徐工集团、南瑞集团到考察民营企业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为全国发展探路”到希望“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从要求“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到“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性变革。国有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国有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从2013年初到2022年末,江苏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4.4万亿元增加到27.2万亿元,净资产从2.27万亿元增加到8.4万亿元,分别增长了约5.2倍、2.7倍。民营经济“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强化。从2013年至2023年,江苏全省私营企业增加了252.5万户,个体工商户增加了619.5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计达到1396.5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1452.4万户)的96.2%。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的地区GDP、六成多的税收、近七成的全社会投资和企业研发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
产业结构的跨越式转型。2013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要求江苏“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江苏闻风而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到2015年,江苏产业结构演变为5.5∶46.8∶47.6,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成“ⅢⅡⅠ”。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4.0∶44.4∶51.6,实现了质的跃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形成。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续写制造强省新篇章。2023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GDP的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高居全国第一。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对外开放的高水平拓展。“十三五”时期,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积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形成115项制度创新成果,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创新转型迈上新台阶,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大通道递进形成。“十四五”以来,江苏加快建立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2023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5.25万亿元,占全国的12.6%,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二,增量居全国第一;外贸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民营企业首超外企成为第一大出口主体;共有191个开发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全省有9家位列全国前30位,数量全国第一,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八连冠”。
“强富美高”的成色更足。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从此,“强富美高”成为江苏人民矢志奋斗的目标。10年来,江苏经济越来越强,从2014年到2023年,江苏地区GDP由64830.5亿元攀升至128222.2亿元,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接近翻一番,占全国的1/10。百姓越来越富,从2014年到2023年,江苏人均GDP从78711元增至150487元,十年增幅达91.2%。57万低收入人口在2020年整体实现脱贫目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环境越来越美,10年来,江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86.95%,居全国各省第一。2023年,江苏累计入选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4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增至3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9个。太湖已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也达到16年来最好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示范样板,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
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首位改革目标,并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给江苏以极大的鼓励和引导。
2023年7月5日到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参加江苏代表团的审议,要求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既是江苏服务全国的光荣使命,又是江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篇章的大好机遇。因为在“强富美高”新蓝图中,“经济强”作为其核心内涵列于首位,经济强的背后是市场强,市场强的背后是产业强,产业强的背后是科技强,科技强的背后是人才强,人才强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不断加大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力度,强化源头创新力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3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耕耘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迄今累计吸引280多位领军科学家,建设专业研究所80多家,衍生孵化出1400多家科技型企业,企业技术合作合同额累计超过21亿元。十多年来,江苏科技体改从“点上攻坚”走向“面上深化”,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架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为了集结战略科技力量,还先后组建了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并首创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大手笔投入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创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2023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那么,这个“重要阵地”怎么建?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其突破口应该在新型工业化,江苏必须打好两场“阵地战”:第一,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加快培育“1650”产业体系。做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把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作为总抓手,着力打造“1650”产业发展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等六大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以“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其中“5”是指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新型电力(智能电网)、新能源。第一个“10”是指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绿色环保、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第二个“10”是指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包括:未来网络通信、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要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显著提升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水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发展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实现倍增。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认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因而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可以肯定的是,江苏不仅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大的贡献。无疑,新质生产力基地的打造,必将使江苏社会经济结构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