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92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99.6%。高校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高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高校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理解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意蕴,深刻认识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把握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能否坚持立德树人,事关“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意识形态工作贯穿高等教育事业始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集中投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因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emnnsdYzWVY9GLgQSKsMm05+T9a2IidVM5Sdo5zL9eo=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和交互更加迅速,聚合度更高,拟态环境愈发逼真,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网络空间日趋激烈。高校只有牢牢守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才能确保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不变质,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才能确保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要全面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掌握网络主阵地,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推动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鲜明底色。
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坚定不移地守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西方价值观尤其是错误思潮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触角向全球扩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化,都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要以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建立健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理直气壮地讲好网络思政课,绘好网络思政同心圆;要防患于未然,构建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引导大学生在风云变幻中认清世界发展大局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走样。
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3]22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孕穗灌浆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但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抓住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诱惑的特点,通过各种网络话语形式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削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打好网络“主动仗”,用主旋律占领互联网阵地,持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二、从守牢底线的角度认识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隐患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舆论传播生态呈现出全新样貌,传播渠道移动化,舆论主体日趋多元,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隐蔽性不断增加、复杂性显著提升、对抗性持续增强”[4]。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风险因素,有效识别意识形态安全盲点,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认识到西方错误思潮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风险因素不断叠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和威胁,想方设法地加强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趋复杂。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传播特点,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束缚,也为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滋生土壤。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自身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渠道和技术手段,如泥沙俱下般地向我国高校师生传播各类错误思潮。以网络为载体,打着文化传播旗号,大肆在网络上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妄图歪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鼓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妄图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推广西方政治信条和政治思潮;借助网络大肆传播“反马”“非马”的价值观,鼓吹“躺平”、金钱至上等消极颓废思想,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价值观,从而达到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这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极大冲击着高校师生的思想防线,极易造成师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偏差,对高校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防线造成很大冲击。
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带来的群体极化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3]24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传播具有实时性、多中心性、海量性等特征,人人都在发声,人人都在评论,细小的声音也能汇聚成舆论洪流。当前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各种舆论观点、社情民意、利益诉求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交织碰撞,如果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极易产生舆论极化风险。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储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高度关注,热衷参与网络评论,但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政治鉴别力不强,价值判断力不足,极易受到所谓网络“意见领袖”观点的裹挟,极易形成极端观点并进行群体性传播,加大了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难度。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突发事件。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会熟练使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载体关注并传播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一旦网络舆情处置不当,舆情可能会急速传播并形成极化观点,将高校的个别问题上升为社会普遍现象,使高校网络舆情变得多元化、复杂化,由一般性风险上升为意识形态风险,极易造成师生的思想混乱,对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造成困难和挑战。
充分认识到网络新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风险挑战。移动互联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无网络社交、加密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层出不穷,网上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聚集、加密传输、差异推送等特点,引发了网络传播秩序的深刻变革。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暴露出算法滥用、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数据泄露等新问题。同时,数据合成、加密传输、新型“翻墙”软件等“黑科技”使得通信内容获取难度加大,定位通信路径难度增强,网络用户的行为也更加难以掌握,这都给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出不同样态,利用人工智能软件“隐性双标”干扰认知体系,利用智能算法生成虚假新闻,编写病毒代码影响网络安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信息不可篡改性等特点投送有害信息,导致高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样态变得复杂多变且难以把控,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从铸魂育人的角度探索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21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高校要坚持党管宣传,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势而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阵地管理,构建话语体系,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工作责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是突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成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把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硬任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学院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贯彻“抓意识形态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工作理念。二是坚持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旗帜鲜明地站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三个纳入”,即“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四个一同”,即“与党政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通过履行“一岗双责”,推动学院、部7DXqeWhI0jG7wmemuLtWScKvSiCSTLZgQVPp/TWi2QI=门各负其责,管理队伍与教育队伍同频共振,师生同向发力。三是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高校党委要定期专题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密切关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态,科学分析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可能面临的风险隐患。强化过程管理,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落实落细工作举措,提升工作实效。定期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宣传员等工作队伍开展业务培训研讨,提升业务能力。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政治巡察、专项督察,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加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5]意识形态工作是通过思想、理论来影响人、引导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源头在于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高校要加强思想阵地、文化阵地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一是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实效。不断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结合最新理论成果与学习热点,科学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学习社等制度和平台,加强学习交流、实地调研、专题辅导。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理论宣讲团、用好线上学习平台,结合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受众特点开展“订单式”宣讲,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到各门课程、各个领域,“有底气”“接地气”“带热气”地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实验室。二是优化思政育人格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通过深化思政课程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做到课程思政专业全覆盖,构建线上线下同向引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育人新方式。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时时都是思政课、处处都有思政味”的良好育人氛围;做好校史、校训等学校精神内涵的传承,筑牢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成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加强教师网络育人能力建设,使其牢固树立网络思维,用好网络语言和手段,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三是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建立线上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机制,明确教师外出讲学的审批要求。加强重点场所管理,严格执行教材使用审批和审查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特别是思政类、公益类社团的管理,严格按照“双审批”机制,对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审批和管理,抢占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决不给错误观点和错误言论以可乘之机。
坚持党管宣传,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3]342话语权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传播效果,要科学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规律,注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时效性,构建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特点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是聚焦宣传阵地建设。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特点,建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学习强国号、人民号、视频号等合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占领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信息公开制度,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不断更新网络安全的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提升管网用网的安全度,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火墙”,压缩有害信息的传播空间。二是聚焦“网言网语”。坚持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坚持内容为王,结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特点做好主题LWTMTKS33neLP3dIUIP3Gw==策划,开展“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等立体化、全方位宣传,用“网言网语”吸引人、感染人。做好线上线下联动教学,在利用线下教学面对面的优势、把握大学生关注热点焦点、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利用线上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全覆盖优势,打造空中课堂、慕课精品课程,给大学生提供更具趣味性、个性化、丰富化的学习体验,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牢牢扎根。三是聚焦新闻舆论引导。制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运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思想引领。采用“人机结合”方式24小时做好涉及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制定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协调联动开展网络舆情处置,避免网络舆情上升为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打造高素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师生共同参与提升治网能力。重点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通过跟帖回复、评论转发、话题引导等方式,做好涉及高校舆情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共同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洪晓楠,刘媛媛.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基本特征、现实表现与治理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3(5):69—7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
(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