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吹响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冲锋号。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瞄准“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为主的“五大社科”目标,以全新举措充分发挥集成优势和协同力量,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以“理论之思”更好地回答“实践之问”。
面向前沿打造“理论社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高举“理论社科”的旗帜,需要倡导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其实质就是要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形成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赋能,支撑中国人民开展新的历史性伟大实践。
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进行了强调,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根本是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灯塔”作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伟大的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以理论指导实践、开展工作,能够确保取得实效,少走弯路。德国社会学家奥本海姆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像理论那样实际……理论回答的是目标和工具以及各工具之间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的,已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影响力、传播面,客观规律性、体系完备性和未来预见性使其思想理论达到了人类思想史的高峰。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当时的广大工人阶级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社科”的理论特性根植于“创新”二字,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沿问题,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通过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
面向实践打造“应用社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面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主攻,就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面向实践打造“应用社科”,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重大科研选题策划,一体推进新型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深化社科应用精品工程课题研究,以高质量应用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会指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和世界科学中心形成和转移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起到了思想解放先导、哲学思想指导、社会氛围铺垫、制度创新保障和精神力量滋养的作用,以知识和理论启发引导民众,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迫切需要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准确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的交叉融合趋势,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科学中心形成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广范围,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在社科应用、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应用社科”的应用特性根植于“实践”二字,要通过调研课题、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落实。重点聚焦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效益,有效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在具体制度层面,要在宏观层面为国家大政方针的顶层设计出谋划策,以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制度改革创新。
面向基层打造“大众社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大众社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武装自己”,又要“武装他人”,更要“武装更多的人”,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自实践,来自人民,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使研究成果更多地反哺人民、造福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圈子”很重要,但接受研究成果的广大人民群众更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就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落地”,从理性的变成感性的、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有意义的变成有意思的、纸质的变成口头的、理论的变成生活的,使其能够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认可、践行,进而转化为强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大众社科”的大众特性根植于“普及”二字,就是要以提升人文社科素养为重点,面向基层打造“大众社科”,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部署,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面向学校、面向社区、面向公众的社科普及活动,重点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和公务员等不同人群,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等重要作用,充分挖掘释放人文红利,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素质基础。
面向社会打造“开放社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推进开放的理论体系发展需要有开放的平台和机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在世界学术地位中占有应用地位,就要在更加开放、贯通中西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全会多次强调开放的重要性,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性,理论创新天然具有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是浩瀚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当争当大先生,“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时刻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视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开拓发展。作为学术性群众团体,社科联是社科类学会、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以“开放社科”视野建设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社科格局,就要切实发挥社科联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团体会员单位履职机制、社科研究协作机制、省市县社科联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联系社科类社会组织、专家制度,推进高校社科联、县级社科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社科界“五路大军”的整体合力。
“开放社科”的开放特性根植于“包容”二字,以凝聚各方合力为抓手,面向全社会打造包容开放的社科事业,就是要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大门打开,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社科格局。“开放社科”既是国内外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开放,也是高校、研究机构、党校、企业等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开放,还是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的开放,更是学科间、学院间、学校间社科平台的相互开放。
面向未来打造“数字社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持下,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路径,面向未来打造“数字社科”,就要把“互联网+”“新媒体+”“融媒体+”作为重要抓手,为社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数字社科”随“指尖”舞动。
全会明确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当前,虽然以纸质论文、专著、线下论坛、报告等为主的物质化成果,仍然是传统社科的主要载体和外在呈现形式,但伴随综合网络、大型服务器、云平台、电子化读物、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技术上的迭代升级,使得“数字社科”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发展方向。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进行交谈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编写和论文撰写等任务。时隔一年多,OpenAI公司又开发了足以震撼全世界的Sora,旨在通过AI技术生成视频内容,任何一个人只需要向它提供一段文字,它就可以凭空创造出类似好莱坞大片特效的视频。最为神奇的是Sora正在理解这个世界,正在主动学习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社会规则,给社科界和科技界同时带来了双重震撼,颠覆了人类对传统科学的认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哲思之窗。面向时代前沿、科技前沿,积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办法打造“数字社科”,已然成为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
数字社科的数字特性根植在“转化”二字,重点是把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转化为“大数据”,以社科资源数字化、社科工作信息化和社科学术研究交流网络化为路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放共享,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信息互动,要素整合。
系统集成推进“五大社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也是统筹推进“五大社科”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五大社科”是一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体,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增强整体效能。“理论社科”发挥着“顶天”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分别发挥着“立地”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围绕“理论社科”,把相关成果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实践之中。其中,“应用社科”立在实践层面,注重成果转化、应用检验;“大众社科”立在人的层面,注重社科普及、提升素养;“开放社科”立在领域层面,注重立足国内、联动国外;“数字社科”立在信息层面,注重面向未来、贴近青年。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五大社科”的有机组成、有力支撑。“五大社科”各大层面兼容并蓄、互为一体,不断丰富着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人群的密度、信息的融合度、领域的广度,促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落得稳,以更前瞻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更宽大的舞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昌盛。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