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4-11-02 00:00夏士莲
求知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图式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不断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得以构建和拓展。探讨了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观念变革的背景下,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与创新策略,包括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育活动、转变教师角色以及改进评价方式等,旨在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图式理论;幼儿园;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逐渐受到重视。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图式理论应用,主要是将图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理念,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图式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图式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应用与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图式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认知发展是不断构建和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图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幼儿建立新的图式,提高其认知能力。例如,通过设计有关动物的课程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分析动物的特征,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动物图式。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认知,还能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幼儿能在不断构建和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认知能力[1]。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图式理论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源于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和摩擦。这意味着,在接触到新知识时,幼儿认知结构中的空缺和冲突会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寻找幼儿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和摩擦,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生活常识设计课程活动,让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知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刺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当面对挑战和问题时,幼儿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答案,并在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幼儿可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促进课程设置的创新

图式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这一理论认为,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在实施课程调整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认知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此外,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馈,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在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和喜好。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设置将更加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与创新,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设置的创新。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图式理论的重要性,将其融入课程设置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图式理论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与创新策略

(一) 整合课程内容

图式理论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将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融合,以构建更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将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多领域有机结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园一周课程涵盖语言艺术、数学思维、科学探索、社会认知和艺术创造五个方面,各领域内容相互关联,构成完整学习体系。例如,语言艺术课程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讲述、儿歌学唱等形式,在让幼儿在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数学思维课程通过趣味数学、逻辑游戏等手段,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索课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途径,让幼儿探索自然奥秘,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社会认知课程借助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公民素养。艺术创造课程则通过绘画、手工、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体验艺术创作乐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图式理论,使各领域的知识在幼儿心中形成有机整体。如,在艺术创造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自然、社会观察和感悟融入作品,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审美情趣。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教师能使幼儿在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整合课程内容,有助于幼儿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图式理论,使各领域的知识在幼儿心中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二)设计教育活动

图式理论强调,幼儿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逐步构建新知识体系。教育活动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核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可结合图式理论,设计一系列实践性和探究性强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植物角创设是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该活动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和照顾植物的责任感。在活动伊始,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内的植物角,引导他们观察并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植物,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教师提供各种植物种子、幼苗,让幼儿亲自种植、浇水、观察生长过程,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过程能让幼儿亲身体验生命的成长,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感。接下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植物角创设,让幼儿亲自动手布置、照顾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创意,设计和布置属于自己的植物角,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分享种植心得,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探究、合作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图式理论强调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

(三)转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收信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人本主义教育关注幼儿情感、认知、行为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情境教学法主张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学习,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幼儿园生态教育活动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富有趣味的生态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打造种植区、养殖区、观察区等区域,投放各种生态材料,如种子、幼苗、昆虫等。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生态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成长。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观察植物从播种到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亲眼见证生命的奇迹,从而产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幼儿在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探究植物生长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分析,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此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鼓励他们用绘画、手工、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态现象的理解和感悟。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和创造力。通过幼儿园生态教育活动,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奥秘,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幼儿还能锻炼观察、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从以上实践可以看出,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生态教育的兴趣和需求,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持续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评价方式

图式理论强调,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幼儿通过持续构建和重构图式来逐步理解和把握世界。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优化评价方式成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成长,强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持续观察幼儿在课堂、游戏、生活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可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困惑,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及幼儿自我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能全面、多角度地了解幼儿在各方面的表现,有助于发现幼儿的潜能和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图式构建与发展,了解幼儿在不同领域和主题下的图式特点。通过分析幼儿的图式发展水平,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以“自然界”主题为例,教师可设置“植物生长”“动物世界”“地球家园”等子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自然界各领域的图式发展,如生命周期、生态系统等。教师应认真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各主题活动下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在图式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教育提供依据。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图式发展水平,给予其针对性的反馈。这有助于幼儿在原有图式基础上进行拓展和重构,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图式发展。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可以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中实现图式的相互印证和拓展。在幼儿园环境中,同伴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幼儿的图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关注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鼓励幼儿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图式认知,促进幼儿之间的图式交流和碰撞。

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实现评价方式的改进,促进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图式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助力教师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三、总结

图式理论为幼儿园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通过关注幼儿的图式发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反思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实现课程设置的创新,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入研究图式理论,探索其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与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有益的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田湘,彭茜.论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文化回应”[J].教育导刊,2022(10):77-85.

朱海娅.图式理论视角下提升幼儿园教师区域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19):86-88.

作者简介:夏士莲(1993—),女,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