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将幼儿教育和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把握教育原则、整理教育清单、创新教育策略。在教育原则方面,要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生活性、游戏性、隐蔽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整理教育清单时,要考虑幼儿的成长需求,让他们在卫生清洁类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在环境保护类活动中培养责任意识,在团队合作类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在创新策略方面,要聚焦目标导向,运用任务法分解劳动步骤,利用扮演法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利用创作法让幼儿进行个性想象。
关键词:《指南》精神;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指南》还提道:“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故此,教师要将幼儿教育和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能指引幼儿掌握现代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此,教师可以从秉持教育原则、整理教育清单、创新教育策略这几个角度入手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
一、基于幼儿认知特点,遵循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生活性,感受劳动乐趣
《指南》认为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后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注意秉持生活性原则,优化教学设计。生活性是指要合理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设计各种劳动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教师可以将劳动和幼儿入园、如厕、就餐、午睡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幼儿入园时,让幼儿参与搬桌椅、整理活动材料等劳动,为一天的活动做好准备。在幼儿如厕时,引导幼儿如厕后擦拭马桶盖,清理地面的纸屑、水迹等。在幼儿就餐时,引导幼儿自主摆放碗筷,给同伴分食物。在幼儿午睡时,引导幼儿自主铺被子、穿脱衣服、叠衣服。为了提升幼儿的劳动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竞赛类的活动,如组织脱衣服大赛、扣扣子比赛、夹豆子比赛等。总之,将幼儿一日生活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能促使幼儿认识到劳动和日常生活是一体的,让他们认识到参与劳动是快乐的事情。
(二)游戏性,调适劳动心理
游戏性是指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将劳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提升劳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减少幼儿的疲劳感,帮助幼儿调适劳动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后续的劳动中。比如,在指导幼儿叠衣服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衣服想象成衣服娃娃,TiXGDlFjQy4Ss09DWhGq0Oix0VwaaFGdhvTT1YBbwsI=引导幼儿抓住娃娃的“手脚”,摆出特定的动作,从而让动作指导变得更有趣。在安排幼儿进行劳动技能的巩固训练时,教师也要注意游戏性,以帮助幼儿消除在长时间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烦躁心理。例如,在“夹豆子”的训练中,长期训练会让幼儿手指不适、眼睛酸胀。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抢豆子”游戏,让幼儿尝试从他人的碗中抢豆子,并保护自己碗中的豆子,让训练变得更有竞争性、趣味性。
(三)隐蔽性,点燃劳动情感
隐蔽性是指教师要避免让幼儿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要注重引导他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其劳动情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生活基本能力。教师要避免用不当的奖励法来开展劳动教育,否则容易让幼儿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得利益,可以将劳动和音乐、美术、建构等趣味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幼儿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更快速有效地收好所有的玩具,也可以开展收纳比赛,让幼儿在竞争中提升自信心。获胜的幼儿会认为劳动能让自己受到同伴的瞩目,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便能更主动地参与劳动。
二、指向幼儿成长需求,整理劳动教育清单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所以,教师要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可以采用整理劳动教育清单的方法,将卫生清洁、环境保护、团队合作等幼儿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记录下来,而后结合幼儿所在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教学。
(一)卫生清洁类,培养动手能力
卫生清洁类劳动是指刷牙、洗脸、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扫地、倒垃圾等个人清洁和打扫类劳动,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在劳动教育清单中标注各个项目主要锻炼幼儿哪部分的动作技能。如刷牙主要锻炼幼儿的手指握力和手腕、手指的灵活性。洗脸、洗澡主要锻炼幼儿擦拭、搓揉方面的能力,对锻炼手指的力度也有很大的帮助。扫地、拖地等劳动项目主要锻炼幼儿的双手配合能力,以及幼儿使用工具的能力。教师要让幼儿注意劳动中手脚的配合性,避免将扫帚或拖把弄到自己的腿上。倒垃圾则主要锻炼幼儿的手部力量,他们要运用提、抛、拖拽等动作,完成该劳动项目。在列出教育清单后,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有的幼儿手脚协调性不足,所以在扫地、拖地类项目上遇到了挫折,如只能双手拿扫帚,不能一手拿扫帚,一手拿畚箕来配合扫地。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可以先让他们用轻便小巧的玩具替代劳动工具,练习如何双手配合做动作,再让他们试着迁移运用扫把等工具,以帮助幼儿掌握这项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先从个人卫生做起,再渐渐掌握清洁其他东西的能力,逐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环境保护类,培养责任意识
环境保护类劳动是指整理玩具、保持环境卫生清洁、照顾动植物以树立保护生命的观念、参加垃圾分类、进行废物利用等活动。这样的活动能让幼儿既关心自己的个人卫生,又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逐步形成责任意识。
在设计教育清单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家庭、社会设计层层递进的劳动项目,让幼儿逐步形成责任感。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后整理玩具、打扫卫生;也可以安排幼儿在一日餐饮中为其他幼儿分餐具、分食物、清理桌子上的垃圾。这些活动能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要为教室的整洁、卫生贡献力量。教师也要注意联系家长,提议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开展废物利用的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成生活物品,如用废报纸折叠成小纸盒,用于吃饭时盛放骨头等垃圾。这样能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打扫环境、美化房间。教师还可以和社区开展合作,带领幼儿参与社区卫生义务劳动。幼儿可以帮助园林工人清理小区绿化带中的杂草,也可以帮助清洁工清理地上的垃圾。这样能让幼儿认识到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总之,设置环境保护类任务,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自己生活的世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1]。
(三)团队合作类,培养集体荣誉感
团队合作类劳动是指需要幼儿进行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劳动任务。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参加大扫除、种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的劳动。这些劳动的环节较多,幼儿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合作进行。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自然角的新朋友”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参与养小鸡、小兔子、小鱼、蚕宝宝的活动。这些动物分别属于禽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饲养方法各不相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各个小组需要分工合作,先搜集资料、询问家长,了解正确的饲养方法。之后,小组内部的每个幼儿承担部分工作,如撒饲料、清理巢穴等。除此之外,各个小组之间还要进行组间合作,分享劳动经验。如有的小组采用两人监督互助法,其他小组可以看看能否借鉴利用。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看看哪个小组的饲养成果更好,表现得好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例如,蚕宝宝小组将蚕宝宝养得肥肥胖胖的,有几条蚕宝宝开始结茧,对于这样的小组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总之,通过团队合作类劳动,幼儿能认识到掌握劳动技能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利,还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为集体争光。
三、聚焦目标导向,创新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
《指南》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教师要将促使幼儿整体发展作为目标,采用任务法、扮演法、创作法等创新性的劳动教育策略。
(一)任务法,分解若干步骤
任务法是指将比较复杂的劳动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以帮助幼儿化解难题,让幼儿逐一完成任务的方法。
以“发绿豆芽”为例,教师要将这个劳动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思考每个小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任务可以分成下面五个任务。一是准备绿豆,这主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幼儿观察绿豆,去除腐坏、生虫的绿豆,选择优质的绿豆。二是浸泡绿豆,这培养的是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绿豆要泡多久?绿豆泡了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用凉水泡还是用热水泡绿豆?三是发绿豆芽,这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带领幼儿加工容器,将塑料盒等工具加工处理成底下有孔、能漏水的工具,准备好湿纸巾、纱布等工具,并将绿豆放置在容器中,覆盖遮蔽好。四是每日护理,这主要培养幼儿的耐心。教师要带领幼儿定期淋水,及时将绿豆挪动到避光的地方。五是收获绿豆芽,这主要培养幼儿手指的灵活度。教师要带领幼儿亲手摘绿豆芽,并将其收入盒子或袋子中,存放备用。总之,为了让幼儿掌握难度较大的劳动技能,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法,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从而减轻任务难度,让幼儿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逐步掌握劳动技能[2]。
(二)扮演法,进行角色体验
由于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幼儿对某些职业的价值理解得不够深刻,会认为某些职业可有可无。为了让他们明白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都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教师可以开展扮演类活动,让幼儿演绎各个职业角色,在演绎中体会职业价值。
例如,“我是机智的外卖员”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外卖员为城市贡献了什么,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升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该活动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互动讨论。教师要引导幼儿交流,说说外卖员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分析外卖员对城市生活来说是否重要。二是布置场地,参与竞赛。教师可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让一个小组扮演外卖员,另一个小组则通过设置障碍物等方式,尝试阻止“外卖员”到达目的地。在一轮比赛后,双方再交换身份。三是互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从外卖员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是否也要有这样的精神。总之,利用扮演法,幼儿能与不同的职业角色形成情感共鸣,逐渐懂得尊重各种职业,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以及如何融入社会劳动中。
(三)创作法,进行个性想象
幼儿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安排幼儿参与创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设计创新的劳动工具、新颖的劳动方案,也可以让幼儿围绕劳动实践的过程,创作展现劳动的文学艺术作品。
例如,“蔬菜大棚里的小农夫”主题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掌握农业知识,享受农村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安排创作活动。一是结合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比如:“小农夫身材矮小,在采摘高处的黄瓜时,常常力不从心。你可以设计新的工具帮助小农夫解决问题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设计长柄剪刀等创新工具,展现创造力。二是组织幼儿收集劳动过程中的趣事,加入自己的想象,编写“小农夫的故事”,并讲给同伴听。总之,引导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展现他们个性和才华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多元展示的舞台。
综上所述,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基于《指南》精神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参与劳动,监督他们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幼儿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还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参考文献]
吉培培.家园联合下幼儿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8-9.
吴瑶.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4(4):38-39.
作者简介:戴淑羽(1994—),女,江苏省海安市华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