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即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在感知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劳动体验,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以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分析了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要求,提出了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具体包括:联系实际,优化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对接生活,合理选择劳动教育时机;融入课堂,促进智育德育劳育有效结合;家校合作,完善德育体系建设;科学激励,重视劳动教育成果评价。
关键词:高中德育管理;劳动教育;渗透路径
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即以劳动教育为途径,落实德育育人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树德、增德、强体、育美等综合性德育目标,体现劳动教育价值。教师应基于对劳动教育价值及根本意义的了解,结合高中德育管理实际情况,明确在德育管理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法,使劳动教育与德育管理的融合发挥实质作用。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应结合高中学生能力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路径,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
高中教育应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路径,对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具有推动作用。
(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新时代的高中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德育为先作为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高中德育管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体现了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正视劳动价值、认识劳动意义等方面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对高中教育提出的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教育应顺应教育教学发展趋势,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高中德育管理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劳动创造收获人文知识,展现人文教育鲜活的生命力,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认同感。同时,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也使学生的全面良好发展成为可能。
二、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要求
(一)优化教学规划
高中德育管理中的劳动教育应走现代化教育路线,发挥有效的德育培养作用。在高中阶段,教师既要追求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又要重视在各项教学引导中开展专项化的劳动教育,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在重视学生文化成绩提高的同时,注重劳动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基于整体教育方针优化劳动教育规划,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三育”并举
高中阶段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智育与德育、劳育的关系。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德育、劳育,转变德育、劳育与智育冲突的理念思想,通过合理开展德育、劳育,促进智育的开展。具体而言,在高中德育管理中适当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其释放潜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文化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应对德育、劳育建立正确认识,以“三育”有机结合为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家校联系
德育重在育人,而育人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这说明高中德育管理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建立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有效配合的基础上,学校需要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拓展劳动教育范围[2]。作为学校N2u6nhQM5S5y+yBKtoDdOA==的代表,教师应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情况,通过与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实现教育信息同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方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三、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联系实际,优化劳动教育内容设计
劳动教育应基于实际开展,方能发挥实质效用。高中德育管理应将劳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参与实际劳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磨炼心志,积累经验,形成优良品质,提高思想高度。这需要教师结合现实教育情况,优选劳动教育方法,科学设计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内容,实现劳动教育在德育管理中的有效渗透。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劳动教育应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使其在劳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以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
例如,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学校可以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大扫除活动,或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卫生专区,由不同的班级负责对应区域内的卫生,由此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自觉爱护校园环境,保持校园卫生。在大扫除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现有的卫生清扫工具数量和班级人数,自主进行卫生任务的分配,保证全员均能在大扫除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获得劳动参与感。这种“放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积累相应的经验,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通过自主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工作,从而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切实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教师基于实际情况开展集体性的劳动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劳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使其认识到团队分工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二)对接生活,合理选择劳动教育时机
劳动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劳动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要求教师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设计劳动教育方案,使劳动教育成为生活教育的载体,并使生活元素贯穿于劳动教育活动始终。劳动教育的实施在精不在多,教师要应用生活内容创设合适的劳动环境,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参与劳动,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享受通过劳动创造实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由此巧妙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正视劳动、热爱劳动。
例如,在融合生活元素的基础上设置劳动教育主题,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又能使其认识到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在生活中主动劳动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将主题设定为“今天我当家”,鼓励学生从早上开始,在一天时间内,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完成,还需要尽到“当家”的责任义务,完成家庭中的一些必要劳动任务。通过这一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可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劳动,并在生活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为使本次主题式生活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教师应选择在假期时布置该劳动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天内完成起床做早餐、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外出购物、准备晚餐、清理生活厨余垃圾等劳动任务,并以劳动报告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天内的劳动情况,总结劳动心得体会。这种以转变学生身份实施劳动教育的方式,能够使其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德育目标和劳动教育生活化。
(三)融入课堂,促进智育德育劳育有效结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在课堂学习中度过,为构建长效劳动教育机制,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实现德育育人目标,教师应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动接受劳动教育,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3]。基于此,教师应注重打造劳动教育课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所感兴趣的方式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同步,落实“三育并举”要求。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拓展资料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与学科相关的内容和资源。在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按照这一思路,围绕劳动教育主题,利用教学白板分享一些资料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劳动主题的理解,达成劳动教育目标。以“劳动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白板播放一些劳动模范人物的纪实视频,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从这些劳模的事迹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感悟,正确认识“社会建设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努力和奉献”,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劳动教育,既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家校合作,完善德育体系建设
家校合作是提高高中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家校合作模式,教师能够与家长就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和方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使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显著提升教育效果。家庭与学校之间应形成双向合作的模式。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t2i8B5/O+YLbipvuiwczYw==在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向家长提供反馈,同时向其阐述劳动教育思想,将家庭打造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另一阵地;另一方面,学校应借助家校合力,创新德育管理中的劳动教育形式,使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高中德育管理实现从理论指导阶段向综合实践方面的转变,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完善家校合作教育体系[4]。
例如,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劳动参与意愿低、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成果不达标等问题。教师应将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如实转达给家长,并与家长反馈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同时询问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收集相关信息,由此分析家长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正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有选择地向家长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家长产生“劳动影响学业”的错误认知,使其能够摆正心态,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家庭劳动情况,并针对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和指导,以期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到校与学生一同参加,通过营造氛围等,使学生在家长的陪同和支持下,逐渐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制作手工艺品”“制作节日特色美食”等活动均是实施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良好选择,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可以使其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还可以渗透“劳动光荣”等德育思想,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五)科学激励,重视劳动教育成果评价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作用在于能根据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正向反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鼓励其主动参与劳动活动,提高其劳动教育配合度,提升劳动教育成效[5]。教师应在为学生布置劳动任务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评价依据,制定基本的劳动评价制度,根据制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和劳动成果实施综合性评价,评估学生的劳动表现,并同步记录在阶段性的劳动考察档案中,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跟进性。此外,教师也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鼓励,从而端正他们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
根据学校定期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形式,教师应制定不同的劳动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客观反馈学生的劳动成果。例如,在“劳动知识讲解”“劳动模范事迹学习”等理论性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劳动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劳动精神感悟体会等评价学生的劳动学习成果;在“卫生清扫”“绿化种植”等实践类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从劳动意识是否积极、劳动方法选择是否合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化评价,同时应对学生最终的劳动成果是否达标进行总结性评价。对照评价标准,教师应以相应的分数反映学生的劳动学习成果,并在一定周期内汇总学生各次劳动活动取得的分数,结合分数给予其相应的鼓励或表扬,以此保证高中德育管理中劳动教育渗透和开展的科学性。
结语
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劳动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能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彰显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德育管理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应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核心目标,使学生能够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的可贵。教师应做好劳动教育中的引导工作,基于实际科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以符合高中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从而在劳动教育中向学生有效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落实德育要求。同时,教师也应注重拓展劳动教育范围,借助家庭教育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思想认识,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使其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收获正向反馈,提高劳动教育接受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马文斌,李江林,李娟.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实施途径[J].天津教育,2023(24):113-115.
王爱利.高中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教师,2022(32):24-26.
毕军.高中劳动教育活动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合刊5):95-96.
郭映波,杨彦秀.高中劳动教育同德育的融合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0):45-47.
金淑英.劳动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22(4):28-3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农村高中以劳树德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D202305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陈海霞(1986—),女,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