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2024-11-02 00:00达秀清
求知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例,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找准实施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策略,通过将数学知识点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亲近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实用性。

一、挖掘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把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重要作用[1]。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时间元素,增强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钟表的认识与读取以及生活中时间的应用与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钟表图片、生活场景中的时间应用实例)、实物钟表或模型、学生日常活动时间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学生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如起床、上学、午餐、放学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提问引导: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时间?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

第二步,新知探索(20分钟)。认识钟表:展示实物钟表或模型,介绍时针、分针、秒针及其运动规律。时间单位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互动环节:分组练习,让学生用钟表设置特定时间,如8点15分、3点40秒,并互相检查正确性。

第三步,生活应用(15分钟)。时间324d2fe1b90248ccd7913a56eb3565cc记录表:分发学生日常活动时间表,让学生填写自己一天中的主要活动时间,如起床、早餐、上课、午休、放学等。时间管理讨论: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分享各自的时间管理小技巧。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学生的时间表,全班一起分析哪些时间安排得好,哪些可以改进,原因是什么。

第四步,总结提升(5分钟)。回顾知识点:快速回顾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珍惜时间意味着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时间?

第五步,作业布置。完成一份个人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活动,并简述为何这样安排;观察并记录家人一周内某个固定时间段(如晚上7点到8点)的活动,下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时间元素,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管理时间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活动,如组织“一分钟能做什么”的小竞赛,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价值。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数学现象和所学知识进行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既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利用好数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生活化素材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学目标】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方法,能够合理地进行估算;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估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购物小票、计算器等教具以及学生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旧知:通过快速问答,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超市购物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时如何快速估算总价。

第二步,新课讲授(10分钟)。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学生扮演顾客,教师展示几张购物小票,让学生尝试估算总价。讲解估算方法: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课堂互动: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三步,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组分配一张购物清单,要求小组成员合作估算总价。角色扮演:小组成员轮流扮演收银员和顾客,进行购物估算的模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估算方法。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钟)。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到加减法估算(估算旅行费用、估算家庭开支等)。分享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减法估算的经历或想法,增强估算意识。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知识点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加减法估算方法和步骤。学习体会: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第六步,作业布置。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估算进行解决,并写下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本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加减法估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设计更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做好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世界

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引导,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3]。换言之,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延伸至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重量单位(千克、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拓展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复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与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的测量场景)、测量工具(尺子、秤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书本、铅笔、水果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导入(5分钟)。快速问答:通过多媒体展示,快速复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提问学生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或重量,并讨论如何准确测量。

第二步,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测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书本的厚度、铅笔的长度、水果的重量等。工具使用指导: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秤等测量工具,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记录数据:学生测量后,记录数据,并在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

第三步,拓展延伸(15分钟)。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场景,如裁缝量体裁衣、厨师称量食材、建筑师测量建筑尺寸等。问题解决: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如如何测量一张桌子的面积,怎样知道一个书包的重量是否适合携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方案。创意测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场景,并设计测量方法。

第四步,总结回归(5分钟)。知识点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生活意义强调: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作业布置。完成一份家庭测量报告,选择家中的5件物品进行测量(长度或重量),并记录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测量问题,下周在课堂上分享并讨论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操作和拓展延伸,本节课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测量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测量项目,如户外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测量的乐趣和实用性。

四、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教学实践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作用[4]。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等教具以及学生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旧知:通过快速问答,复习一年级和二年级学过的十以内、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第二步,新课讲授(15分钟)。教材资源挖掘:深入解读教材,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例题讲解:通过教材上的例题,详细讲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堂互动:利用计数器和小棒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过程。

第三步,课堂实践(15分钟)。分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实现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结算、班级图书分配等,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钟)。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数学游戏:设计一个与加法和减法相关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接龙、算术大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知识点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体会: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第六步,作业布置。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并写下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本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设计更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应用,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进行分析,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温从虎.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6(15):8-9.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增刊2):224-226.

许万明.创设生活情境 探究数学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一)[J].云南教育,2005(合刊1):29-30.

作者简介:达秀清(1973—),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