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的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重情节而轻情景,教师提问虽多但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停在浅层理解而缺乏深入探究,以及教师重探索情节但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在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情节和情景紧密结合,“双情”并举、“双情”联问、“双情”互变、“双情”梳理、“双情”延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情节;情景;初中英语;小说阅读;创新思维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编录了不同内容和题材的小说文本,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引导学生欣赏故事情节为主,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能感人,以情动人,“情”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能让读者欲罢不能,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和学生都喜欢“追情”的原因。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带领学生赏文怡情,还要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既重视小说的情节,又重视情节依托的情景,通过“双情”并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当前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情节探索中,忽视了将情节和情景结合起来,背离了新课标提出的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情节梳理,少情景关联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先快速阅读抓整体,再仔细阅读品细节。不论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还是进行细节品味,小说情节都是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在阅读小说情节的过程中忽略了情景。小说的情节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情节不能脱离情景而独立存在,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将两者关联起来。
(二)问题问得多,思维含量少
在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问学生问题来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但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情节欣赏为主,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理解小说内容的引导,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了小说的内容,不用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虽然提问比较多,学生的回答也正确,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实则提问缺乏思维含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小说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以表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还在于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象下的思想内涵。如果教师不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就难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难以发展创新思维。
(三)重浅层理解,轻深入探究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发生地点、事件起因、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但对这些要素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认知,深层次认知和迁移创新则需要教师将情节和情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四)追“情”有余,创新思维培养不足
在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这类问题贯穿于课堂之中,可让学生一读为快,学习过程一气呵成,看似高效,实则追“情”有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此情节,此情节与此情景有何关联,此情节和此情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就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双情”并举发展创新思维
初中英语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能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表达观点;能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发展初中生创新思维是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的要求,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思维是指从个体视域出发审视文本,提出个人观点或见解,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中“Down the rabbit hole”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双情”并举,情景交融
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中的“Down the rabbit hole”选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属于童话类。在教学导入时,笔者先向学生提问:“Have you ever read any fairy tales?”。很多学生表示读过《格林童话》。接着笔者话锋一转:“但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篇儿童文学‘Down the rabbit hole’。”就此,笔者切入正题,之后,继续提问学生:“Who can find the three key words in the title? Where was Alice when the story happened?Where was the hole? Why did she jump into the hole?How did she feel?”。笔者让学生通过这五个问题,预测课文大意,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以及故事涉及的角色。由此,学生可明白,故事情节发生的三个地点——by a river、in the field和in the rabbit hole,而后自然地根据情节发生地点——情景,分三个部分去阅读和理解文本。如此可以让学生明白,情节发生在情景之中,从而有效避免了抛开情景探究情节的问题,也避免了在探究情节的时候没有深度思考情节和情景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阅读情节、理解情节、思考情节,把情节、情景、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
(二)“双情”联问,读思结合
在细节处理上,笔者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情景去阅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思考并回答问题。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情节时,笔者问了如下问题:“Who sat by the river? What′s special about the rabbit?”。这是两个细节问题,学生只要阅读文本,就能回答。但笔者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If you see such a special rabbit,how will you feel? What will you do?”。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可以让学生从个人角度阅读课文,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在小说阅读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创造思维活动:一是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中语言、人物和主题的看法;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小说中的留白。对于第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角度,或从人物角度,或从主题角度,从自己的视域去理解;对于第二种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小说中的留白。在教学中,笔者以语言为例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课文第一段的情景是by a river,情节包括三个动词sat、saw和passing。在学生读完第一段后,笔者向学生提问:“Can we use other verbs to replace the three verbs?Why?”。有学生回答可以用walked代替sat,用noticed代替saw,用running代替passing,因为站着比坐着视野更开阔,注意比看见更合乎情理,而且Alice事先并不知道有兔子要经过这儿,当兔子经过这儿的时候,她才注意到,而用running比用passing更好,因为第二段的开头是兔子的话——“Oh,dear,I′ll be late.”,既然兔子知道要迟到了,用running更能体现兔子急迫的心情。通过这一启发,接着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情景by a river改为in the woods。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思考和辩论。总之,通过设问,让学生在小说的情景中灵活、深刻、批判、创造性地换位阅读并理解文本,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2]。
(三)“双情”互变,设问追思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经历决定了他们在阅读英语小说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方面,难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情景阅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笔者在讲解文本第三段时,抛出两个问题:“What did Alice think of the rabbit? What did Alice do after seeing the rabbit?”。这两个问题属于学习理解层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思考来解决。接着,笔者通过追问,让学生展开想象:“If you were Alice,would you jump down the hole? Why or why not?”。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足不同情景去思考,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或表现。总之,将情节和情景相结合进行设问、追问,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双情”梳理,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同时,个体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进行某种调整和改造。通过整体阅j1Et9AeauW95hB3v90sdrzAzAENomwo63xVJ1ElWRn0=读和细节阅读,学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全部内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文本并梳理各个情景中的情节,并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AftaZMxe8rD+1jtyBQEqOUbf3UrUCiXrhzprdoI+y5ganM=er reading the story,do you have any doubts?”。不少学生提出了疑点:兔子怎么会穿衣服?兔子怎么戴着手表?兔子怎么会说话?洞中门里的花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地?学生通过对文本原有的情节和情景的回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后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得出了新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兔子怎么不能穿衣服?现在狗也穿衣服啊。”有的学生说:“可能兔子要去参加什么重要活动,所以才穿衣服吧。”尽管有的学生的看法是不成熟的,但他们的见解超越了文本情节和情景本身,做出了与原文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具有创造性。
(五)“双情”延引,以写续思
文本结尾处,作者写道:“The door opened! She could see a lovely garden on the other side.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 the door,but she was too big.”。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鉴于新课标提出的“能根据语篇内容或所给条件进行改编或创编”的要求和文本结尾处的悬念,笔者认为让学生利用文末的情节和情景进行创编比较合适。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Alice想到花园里去,可是她的身体太大而门太小,对此只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Alice把身体变小,要么把门变大。在续写中,想让Alice身体变小的学生请了孙悟空来帮忙;想把门变大的学生想到了使用切割机等。在Alice进入花园之后,不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把花园描述成兔子的世界,有的学生把花园描述成动物世界,有的学生把花园描述成人和各种动物和谐共处的乐园。总之,让学生在原来的情节和情景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创造性续写,表达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双情”并举下英语小说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在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较好地利用情节和情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教师还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破除定式
部分教师在备课时,会潜意识地设置好所提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给出的,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得出的,这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式。如果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不同,部分教师就否定学生的答案,这种做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学生的答案即使存在偏差,但却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对此,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引导、启发学生。
(二)鼓励发言
在利用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时,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而是以单一的标准和要求,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在阅读中表达不同见解的兴趣,创新思维就难以得到发展。
(三)贴近生活
在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在根据情景和情节设问和追问时,教师应该尽可能使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否则,学生的思维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思无所得就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进而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合理限时
在备课时,教师常常先设置好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再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根据英语小说的情节和情景进行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是需要时间的。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节省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结语
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初中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景恰当结合起来,注重“双情”并举,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钟畅蓉.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小说阅读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44(2):43-47.
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1-26.
作者简介:高远(1971—),男,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