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报道文本的扎根分析,建构助农增收致富的机制模型。政府、社会和市场各方协同合作,从政策网络、组织运行、技术创新、市场优化等方面搭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激发农民的内在自觉性,从而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多主体协同;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10-017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10.03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Based on a grounded analysis of the news report from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a mechanism model for helping farmers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become prosperous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the market,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network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optimization. This environment aimed to stimulate farmers’ inner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 their income increase, 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 prosperity;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grounded theory
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战略目标之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进城农民工稳定就业增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专门辟出章节,部署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因此,深入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相关问题,寻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深度媒介化时期,新闻媒体成为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媒体不止反映现实,而且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3]。新闻报道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渠道,可以展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通过对农民创收致富典型报道进行分析,可以归纳总结有效举措,探索农民致富的助推机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用的分析样本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该报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专业性较强的农业科技报纸。该报秉承“服务读者、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不仅指导农民科学种养、依靠科技致富,同时还强化了法制、健康、科普等方面的报道,为农民读者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农业资讯和专业服务,深受广大农民读者的信赖。其中关于农民致富的新闻报道,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农民增收致富的现状和趋势,可以为农民致富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因此,该报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采用网络检索方式,进入《江苏农业科技报》网站,查阅报纸电子版。为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最新情况,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将搜索时间范围限定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报纸内容版块上,剔除了偏重于知识科普和农业服务的版面,如“咨询”“法制”“肥料”“农资”等,聚焦头版、市场、种植3个版面的报道内容,并通过人工逐一筛查,将以农民成功致富为主要议题的新闻报道纳入研究样本库。根据上述标准,共提取了745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分析,提炼出广泛经验资料中的理论[4]。采用此方法开展研究之前,通常没有理论假设,只有较为模糊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通过收集分析经验资料,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直至发展出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Nvivo 12软件对相关报道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通过逐层编码,发现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核心逻辑、建构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机制。
2 数据编码与分析
编码过程是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核心环节,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并发掘其背后的内在因素和关联关系。编码过程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步骤[4]。通过逐句编码,可以将样本信息层层递进,梳理出相应的关联路径,从而确保所构建的农民增收致富机制模型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1 对报道文本的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对研究样本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描述。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先逐句阅读新闻报道文本,然后通过提炼、合并、归类等工作,得到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影响的初始概念92个,以A1—A92表示。为了探索这些初始概念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对初始概念进行分类和整合,将其归纳成28个范畴,以B1—B28表示(表1)。这些范畴可以显示初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分析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2 对报道文本的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第二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分析和挖掘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根据类属关系和相关关系对范畴进行归类,并将其归纳整合成更高一级的主范畴。在本研究中,经过对范畴的分析和整合,共得到14个主范畴,以C1—C14表示(表2)。
2.3 对报道文本的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第三阶段,研究者将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起核心范畴。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论积累和兴趣偏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提炼和建构理论框架。在本研究中,经过选择性编码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将14个主范畴整合为5个核心范畴,以D1—D5表示(表3)。
为了检验所提炼的核心范畴的理论饱和度,在样本检索时间范围外的其他年份随机抽取《江苏农业科技报》50篇农民致富相关报道,并进行扎根分析。通过比较分析,5个核心范畴中并没有出现新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说明农民增收致富助推机制的内涵已经被充分挖掘,研究样本和编码结果具有良好的理论饱和度。
3 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机制建构
基于上述报道文本的编码分析结果,建构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机制模型(图1)。本研究认为在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多主体共同参与,从政策网络、科技创新、组织运行、市场优化等方面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3.1 多主体协同:合力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3.1.1 政府政策引导激发农民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的角色。由于农民对市场运行规则把握不足,在市场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加之农田分散、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太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政策作用,协调和促进市场发展,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计划并长期地保护农民的权益。此外,农民的生产创业需要依赖水利、灌溉、土壤保护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也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协调,以保障农民的生产需求。因此,在整个机制运行中,政府起到了关键的规划扶持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组织运行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农民更好地从农业生产中获益。
3.1.2 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农民致富 不同农民之间存在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这种不平衡影响着他们的生产效率和收益。社会力量具有许多优势和资源,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农民的技能和知识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首先,社会力量通过技术传递和扩散,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和技能;其次,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和组织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规划生产和销售策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社会力量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服务,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益和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民创收致富、实现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3.1.3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农民致富 在助农增收致富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的作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技术研发、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公共物品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提供支持和保障,市场在其中可以发挥监督和推动作用,引导投资者和企业向农业领域进行投入和支持。此外,市场机制还可以通过监督和调节的作用,检测和制裁不法行为和违规行为,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公正竞争,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5]。
3.2 外部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多重因素
3.2.1 政策网络保障农民增收致富 政策网络在助农增收致富的机制中占据着保障兜底的重要地位。政府通过构建人才、资金、税收和保险等方面的政策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等向农业领域转移,提升农业生产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贷款和补贴等方式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出效率。此外,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农业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以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税收减免和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的投资和发展。最后,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和损失。通过扶贫保险、收入保险等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权益,帮助他们稳定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6]。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策作用,继续加强特惠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力度,逐步增加农民的补助和补贴,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农民收入保障兜底。
3.2.2 科技创新支撑农民增收致富 科技创新在助农致富机制中发挥支撑作用。高校、研究院和科技公司等科技创新机构在农村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资源,能够提供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支持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7]。一方面,这些科研创新机构可以利用其科研力量,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为农民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开发新的农业品种和新技术,为农村提供更加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手段;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为农民提供一些新的农业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和研究院还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3.2.3 组织运行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在助农致富机制中,不同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作战,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政府作为助农致富机制的组织力量,通过动员引导、规划协调和资源投入3个方面引领农民增收致富。首先,政府动员和引导各级农业部门和社会组织支持农民增收致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其次,政府对农业领域进行全面规划和协调,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政策的整合和协同作用,以确保各项政策得以贯彻落实。最后,在资源投入方面,政府可以提供财政和物质支持,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4 市场优化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市场优化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监督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罚,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农产品市场化,促进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使农产品的价格更加公平合理,进而增强农民的获利能力。此外,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市场参考信息,让农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收益水平[9]。在市场推广方面,基层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农民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线下销售渠道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3.3 内在自觉: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3.3.1 转变理念激发意识自觉 农民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内生动力不足将会导致乡村久振而难兴,因此,把农民主体自觉议题纳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框架尤为必要。农民主体自觉在扶贫场域中的现实意蕴为主体性、知我性、意向性及创造性,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需要让农民在思想上既能正确认知身份、作用及责任,在实践中又能自觉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10]。农民在面对市场、政策等各种外在因素时,是否能够理性认知、正确看待,对于推动机制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只有农民具备积极进取的意识,才能够让增收致富助推机制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实现农民个人和农村社会的共同发展。
3.3.2 自我提升夯实行动自觉 农民的内在自觉性不仅体现在态度和意识上,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行动自觉。只有将积极致富的意识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实际行动,农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农民通过自我提升可以更好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收益;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经营决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此外,农民通过自我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增强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和经营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降低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
3.3.3 勇于创新强化参与自觉 勇于创新对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自觉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农民才能将自身的素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农民要勇于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创新农业生产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可以尝试新的农产品品种、加工方法和营销策略,拓展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生产一些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此外,农民还可以与其他农民、合作社、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促进经验和技术的共享和交流,形成良性的创新合作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益水平,从而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4 小结
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机制中,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主体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农户的内在自觉,推动农民创收致富。政府通过建立政策网络、发挥组织保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会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公益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而所有外部环境得以产生作用必须依赖农民的主体自觉。农民的内在自觉和主动参与,是助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只有农民自觉地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才能最终实现农民创收致富的目标。总而言之,在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农民各方要协同合作,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 082.htm,2022-02-1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2023-02-13.
[3]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 文 ,王铭铭,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8.29.
[4] 朱丽叶·M.科宾, 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 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M]. 朱光明,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5] 张兆祥.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3):250-252.
[6] 杜兴端,杨晓荷.工商资本参与农地经营政策演进历程、特征与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2, 61(20):228-232.
[7] 李明月,蔡 畅.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四川省高校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22,35(6):77-81.
[8] 符 平,卢 飞.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J].社会学研究,2021(3):1-22,225.
[9] 郭俊华,卢京宇. 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42-51.
[10] 张檀秋,胥春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新型职业农民角色定位[J].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9):244-250.
收稿日期:2023-04-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BSH138)
作者简介:于 红(1973-),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政策传播研究,(电话)18262642579(电子信箱)13951003091@126.com;通信作者,于欣言(1996-),女,江苏连云港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区治理,(电话)18261322629(电子信箱)yxy4664167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