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日光温室藤稔葡萄灰霉病防治技术

2024-11-01 00:00王永菊李贵美
农业知识 2024年8期

摘 要:近年来日光温室栽培藤稔葡萄受到聊城果农的青睐,这一栽培模式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还为果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藤稔葡萄的栽培过程中,有效防控灰霉病成了确保葡萄丰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本文深入剖析了灰霉病的病原特征,详细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及影响发病的多种因素,旨在通过科学分析为果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日光温室;藤稔葡萄;灰霉病;防治建议

聊城市葡萄栽培面积为1051公顷,采用日光温室种植模式的面积占据了约40%,种植品种主要是藤稔,夏黑等。日光温室葡萄种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前30~50天上市,这一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反季节葡萄的需求,从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倾向于采用这种种植模式,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在日光温室藤稔葡萄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更是决定葡萄能否实现丰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加强灰霉病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日光温室藤稔葡萄的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特征

灰霉病菌的无性世代主要体现为灰葡萄孢霉,隶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范畴,其寄主范围涵盖了果树、蔬菜、花卉以及多种园艺作物。而其有性世代则表现为富氏葡萄孢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设施葡萄的栽培环境中,这两种性态的灰霉病菌均有可能引发灰霉病,且通常以无性态的形式更为常见[1]。

葡萄灰霉病具有侵染时期长,潜伏侵染,寄主范围广的特征。灰葡萄孢霉以菌丝体、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树皮或冬芽中越冬,极寒条件下,菌丝体会形成菌核在枝蔓或僵果上越冬。翌年春天越冬菌丝体和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可以通过植株表皮,主要是伤口完成新梢、叶片、花序和果实初侵染。灰葡萄孢霉在2℃~30℃均能存活,20℃~23℃活性最大,相对湿度在88%以上孢子可萌发,而92%~95%的相对湿度则被视为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初次侵染后的病组织或已经腐败的病菌体,会进一步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从而启动一轮又一轮的再侵染过程,加剧了灰霉病的扩散与危害。

2 发生时期及症状表现

2.1 萌芽至绒球期

在聊城市日光温室葡萄栽培中,为加速芽体萌发,常于11月中下旬扣棚增温,以打破休眠状态。此时,外界气温普遍维持在0℃~12℃,加之充足的灌溉以确保破眠剂效果,使得温室内部空气湿度高达90%左右。如遇阴雨天气,棚内温度骤降,形成高湿低温环境,极利于灰霉病的发生与蔓延。葡萄冬芽在休眠后萌发,芽眼鳞片逐渐开裂,正常情况下应显露黄褐色绒毛,但一旦遭受灰霉病菌侵染,绒毛颜色即转为棕褐色或黑色,严重时幼芽上会出现灰霉,甚至发生腐烂。

2.2 新梢生长至花序分离期

新梢叶片受灰霉病侵害后,会呈现褐色不规则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覆盖不规则灰霉层,每片叶上病斑数量通常为2~5块,严重时病斑处布满鼠灰色霉层,叶片最终干枯。温室湿度较低时,叶片尖端常出现淡黄褐色的“V”形病斑;湿度增加时,则可能出现轮纹不明显的褐色病斑,并伴随明显的鼠灰色霉层,叶柄受害后叶片枯萎,树势减弱。新梢受害表现为淡褐色不规则病斑,若未及时防治,病斑上会产生鼠灰色霉层,后期病斑处变为漂白色,覆盖有黑色菌核或灰色分生孢子。受害新梢常于感染处弯曲或节间断裂,断裂口内可见棕褐色病斑。灰葡萄孢若入侵开花前花序,可导致花朵干枯脱落,此阶段感染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2.3 花期前后

开花前,花序若感染灰霉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淡褐色,随后病斑色泽加深,严重时整个花穗失水萎蔫、软腐坏死,伴随落花落果现象,并在表面覆盖鼠灰褐色霉层。葡萄开花时,花冠脱落,柱头失去自然保护,易受灰霉病菌侵染。部分孢子迅速繁殖,导致花序染病枯死脱落;另有部分孢子则可能暂时潜伏,待葡萄浆果接近成熟时,由于树体天然抗体减少,利于孢子繁殖的糖类和氨基酸含量增加,灰霉菌再次快速繁殖,引发浆果染病腐烂。

2.4 浆果发育期

葡萄幼果期,果实一旦感染灰霉病,首先会在果梗或穗轴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颜色加深至深褐色,并伴随软腐症状。温室湿度大时,病斑上迅速形成灰色霉状物,染病幼果逐渐失水、萎缩,最终脱落,导致大量落果,严重时整穗果实全部脱落。果实表面初期出现向内凹陷的褐色斑,随后整个果实很快软腐[2]。在高湿度条件下,果实表面还会长出大量灰黑色绒毛。此外,随着新梢的第二次摘心和副梢的疏除工作,灰葡萄孢霉有机会通过新形成的伤口侵入树体组织。

3 影响因素

3.1 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葡萄抗灰霉病的能力有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东亚种群、美洲种群和圆叶种群对灰霉病有较高抗性,其次是欧亚杂交种,抗性较低的是欧洲品种。有研究发现,葡萄品种(优系)叶片、果实对灰霉病抗性排序为:巨优>烟葡一号、新雅、红宝石、小芒森、巨峰>马瑟兰>玫优 >红地球,这一排序为种植者提供了选择抗病品种的参考依据。

3.2 设施条件

日光温室内的低温高湿环境是灰霉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诱因。由于日光温室相对封闭,容易形成湿度大、遮光郁闭的小气候,这为灰霉病菌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棚膜污损导致的透光性差、棚体漏雨滴水、通风不良等问题,均会加剧灰霉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栽培管理

粗放的管理方式是日光温室葡萄灰霉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设施内清园不彻底,使得病原体得以残存,成为灰霉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同时,抹芽、摘心、副梢去除、疏果等农事操作或机械损伤造成的树体伤口,在阴雨天气下极易感染灰霉病菌,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因此,应合理控制灌水和地表管理,避免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植株徒长;适时剪除密集叶片、多余卷须和枝梢,及时疏花序、去穗肩、掐穗尖,并绑缚枝蔓,以改善日光温室的通风透光条件。此外,行间或过道应避免套作易感病作物,以防交叉重复感染。

3.4 人为因素

果农对葡萄灰霉病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乃至爆发的关键因素。部分果农依据露地葡萄的种植经验来管理日光温室葡萄,忽视了灰霉病的预防工作。往往在病害发生后才开始采取药剂控制措施,这种滞后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因此,提高果农对灰霉病的认识水平,加强病害预防意识,是减少灰霉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4 防治建议

4.1 完善设施建设

为有效防控葡萄灰霉病,建议采用透光性能优异的聚乙烯无滴膜作为大棚覆盖材料,并定期检查维护棚体结构,保持棚膜清洁,以提升透光效率。同时,增设加温设施,如铺设地暖管道、利用生物秸秆或锅炉供热等,确保温室内部温度适宜。合理设计底封、腰封和顶封的构造,增强通风排湿能力。此外,可安装葡萄专用采光灯,以弥补阴雨天气下光照不足的问题。

4.2 加强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是预防灰霉病的重要环节。应及时清除棚室内的病残体,并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全面清园,减少病原体残留。重视基肥的施用,以有机肥为主,搭配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菌剂和钙镁调节剂,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促进葡萄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在萌芽绒球期,可铺设地膜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采用滴灌方式控制棚内湿度。生长季修剪如摘心、副梢处理和疏果等应避免在清晨、傍晚及阴雨天进行,以减少灰霉病菌通过修剪伤口侵染的机会。

4.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灰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在萌芽绒球期、花序分离期至落花后、果实近成熟期至成熟期等关键时期进行重点防治。推荐使用40%嘧霉胺1000~1500倍液、43%氟菌肟菌酯1500~2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药剂,并遵循交替使用的原则,每7天喷施一次,以减少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4.4 生物防治

鉴于消费者对水果安全性的要求,生物防治技术在葡萄栽培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表明,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寡雄腐霉等微生物源制剂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此外,基于萜烯类化合物的植物源农药Novellus也被证实能有效控制灰霉病[4]。然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在使用这些生物防治产品时,建议进行适地性试验,以确保防治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迪,王晓东. 葡萄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2017,37(07):24-28.

[2] 余小玲.大棚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果农之友,2021(07):37-38.

[3] 王忠兴,魏芸娜,顾沛雯 . 几种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药剂对葡萄灰霉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J]. 北方园艺,2019(15) : 55-60.

[4] 杨光. 英国Eden生物杀菌剂挺进11国市场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J]. 农药市场信息,2020(18):44.

作者简介:王永菊,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