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探讨

2024-11-01 00:00陈波蒋永涛孙国栋桑胜富崔燕刘传兰
农业知识 2024年8期

摘 要:聚焦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本文简述了泰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该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泰安市为具体案例,就如何有效运用新质生产力促进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详细探讨。

关键词:蔬菜产业;新质生产力;对策探讨

近年来,泰安市蔬菜产业积极响应各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秉承“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品质提升、确保安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推动产业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泰安市深入实施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包括推进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加速老旧蔬菜生产设施的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成功打造出一批集高产、优质、安全于一体的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这些努力不仅显著提升了蔬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还有效推动了蔬菜产业向更加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为实现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蔬菜产业发展实践

1.1 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泰安市以打造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基地、蔬菜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向蔬菜产业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目前,全市种植品种涵盖叶菜类、瓜类、茄果类、根茎类、葱蒜类等十二个大类30多个主导品种。2023年,泰安市蔬菜种植面积12.5万公顷,总产量716万吨,总产值16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1万公顷,年产量280万吨,产值95亿元。拥有农业农村部定点的五家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主要销往北京、上海、东北三省及南方主要城市。蔬菜加工企业200家左右,蔬菜生产合作社1200家左右,年出口蔬菜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亿美元。全市集约化育苗企业6家,年育苗能力7800万株,销售额1亿余元。

1.2 优势特色蔬菜发展情况

近年来,泰安市名优特色蔬菜蓬勃发展。岱岳区“红心萝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列入全国地方名优特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泰山番茄2019年列入乡村振兴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泰安市乡村振兴十大产业进行重点发展,打造了以岱岳区房村镇和宁阳县华丰镇为主的种植区域,2023年种植面积5333公顷,产量54万吨,产值18亿元。岱岳区房村镇的“泰山珍珠”番茄成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宁阳县三棵树农场的“泰山七仙女”水果番茄,走向了全国。东平县斑鸠店镇特色大蒜种植面积2333公顷,年产大蒜5.1万吨,蒜薹1.4万吨,年产值3.1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另有肥城市的马铃薯、大白菜、西兰花等特色农产品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1.3 新质生产力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建高标准蔬菜基地,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先后重点推广了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菌菜双面棚、统防统治、绿色控害等技术。肥城市在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中,列支500万元经费建设试验示范蔬菜大棚,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高新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组装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打造了一批果菜茶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宁阳县乡饮乡借助“2023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采用“园区化”管理,打造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片区,同时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程提供平台、种苗、技术、销售等“保姆式”管理服务,实现年增收20万元以上。

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泰安市蔬菜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能力、特色品牌建设以及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与长足进步,然而,对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标准与要求,该产业仍面临一定的差距与挑战,其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尚需克服诸多问题与困难。

2.1 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近几年,尽管各级财政给予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资金有限,部分蔬菜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年代较久的生产地区的日光温室标准不高,设施老化破损,维修资金短缺。

2.2 产业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目前泰安市设施类蔬菜面积超过蔬菜总面积的30%,蔬菜发展区域化正趋于形成,但产业仍不够集中。由于大型蔬菜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一旦发生市场滞销,损失严重,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产品销售渠道不够丰富,品牌化、网络化力度不够。

2.3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知识结构老化。乡、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培训农民难度大,技术服务工作跟不上,一些适合本地种植的主栽品种的引进筛选、更新换代工作滞后,科学种菜技术、高效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制约了蔬菜产业发展。

2.4 劳动力相对缺失

当前,随着社会人口流动性的日益增强,泰安市蔬菜种植行业正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象。这一趋势导致行业内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成为蔬菜种植的主力军。然而,这一群体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普及与应用。同时,劳动力老龄化也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推广,使得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蔬菜品质的提升。

2.5 高质量、名牌产品缺乏

虽然种植的蔬菜品种多,但是缺少叫得响的品牌品种,大多数品种没有形成有特色、上规模的种植,优势品种及品牌效益没能显现。品牌影响力、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3 蔬菜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对策

泰安市蔬菜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加速培育并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为核心动力,重新塑造并强化蔬菜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新优势。具体而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激发蔬菜产业发展新动力

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调研,科学论证,通盘布局,形成极具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催生蔬菜产业的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3.2 加大新技术开发应用,提升蔬菜产业新质生产力硬实力

大力发展新型蔬菜栽培技术,发展科技化、机械化、数字化装备设施农业,加大开发和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蔬菜种植生产过程中应用。探索“设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蔬菜设施建造宜机化、种植模式标准化、生产作业机械化,提升蔬菜全程轻简化与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蔬菜生产精准控制和智能化高效管理,加快提升蔬菜产业新质生产力。

3.3 深化蔬菜产业文化内涵,增强新质生产力软实力

积极拓展有机蔬菜、番茄、马铃薯、叶菜类等传统特色优势产品的产业链条,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建设一批稳定且具有专业特色的种养带,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集群效应,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深入探索蔬菜种植生产过程中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提炼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和生态智慧。通过举办蔬菜文化节、农耕体验活动等形式,让消费者亲身体验蔬菜种植的乐趣,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促进蔬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主题旅游产品、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等。同时,建设蔬菜文化博览馆,展示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文化成果和技术创新,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蔬菜文化的窗口。通过“文旅+研学”等活动的引入,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3.4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新质生产力新活力

以“新农人”为导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蔬菜从业者科技意识和水平。利用宣传媒体和发放资料等手段向菜农普及生态农产品知识,对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生产档案,加大高精检测仪器更新和配置,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 实施品牌化销售战略,拓宽新质生产力市场边界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对现有传统品牌进行深度改造和提升,深入挖掘品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以情感共鸣增强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和扶持营销大户,发挥其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规范建设现有农产品物流中心,完善市场体系,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国内知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多种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推进订单式农业发展,提前锁定市场需求,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拓展。品牌化销售战略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业产业的增效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创造,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陈 波,农学学士,主要从事园艺、茶叶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蒋永涛,农学学士,主要从事蔬菜、食用菌等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