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节粮减损改革调研与策略

2024-11-01 00:00张长明朱兰香刘平
农业知识 2024年8期

摘 要:粮食产地烘干对保障品质、减损增收至关重要,是德州市“吨半粮”产能建设的关键一环。针对烘干与仓储短板,德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概述了烘干设施现状与支撑能力,分析了机械化烘干需求与现状,明确了发展障碍与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强烘干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旨在促进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稳步增强。

关键词:节粮减损;产地烘干能力;调研

粮食产地烘干是保障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产后灾后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德州市素有“九达天衢”“天下粮仓”之美誉,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21年又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常年粮食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省1/6、全国1%;农机总动力达到13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并创建成为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和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近几年,德州市将加强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作为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加快弥补粮食烘干仓储短板,推进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稳步提升,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全市粮食烘干设施建设及支撑能力情况

1.1 粮食烘干网点布局

截至2023年底,德州市共设有217家粮食烘干中心及烘干点(见表1、图1),其中大型高效烘干中心100家,广泛分布于103个乡镇,其中齐河、武城、宁津、平原、临邑、庆云县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主体多元,包括国有公司、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及个体,服务模式涵盖自用、服务与综合型。

1.2 烘干机械保有量

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373台(套)(见表1、图1),总吨位46380吨。其中,循环式烘干机195台、批次总额定吨位6805吨,连续式烘干机178台、日总额定吨位39575吨。从热源类型上看,大部分为燃气,有少量用电、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1.3 烘oK0+fKl36MtjYQKKaPeUcQ==干能力分析

小麦日烘干能力59990吨,玉米日烘干能力53185吨,有效应对粮食收获高峰。全市年烘干能力达346.33万吨,占主要粮食产量的44.56%,其中小麦烘干覆盖率48.53%,玉米烘干覆盖率40.66%。地区间烘干能力分布不均,其中武城县74.01%、平原县61.84%、齐河县54.17%、乐陵市51.03%,能力较强,可以或基本满足县域内烘干需求;其他县市区较低,抵御风险和应急性集中烘干时差距较大,需加快补足烘干短板(见表2、图2)。

1.4 烘干能力需求与缺口

据统调,全市50亩以上规模的经营主体种植粮食面积约175万亩,约占全市粮食生产总产量的21%;个体农户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粮食收获后直接出售,约占总产量的26%。据此测算,每年全市大约有47%、360万吨的粮食需要收获后进行集中烘干处理,全市小麦烘干能力48.53%、已基本达到要求,玉米烘干能力40.66%、需进一步加强。

2 粮食机械化烘干的需求因素与现实状况

2.1 应急性与集中性烘干需求受天气影响显著

德州市小麦成熟时气温较高、空气干燥,含水率一般在13%~15%之间,在收获、运输过程中水分会降低1%~2.5%,达到12.5%以下的收储标准,较少采用机械烘干。玉米收获时正值雨季,含水率一般在30%~35%,严重影响粮食干燥和存储,传统晾晒方式或储存不当会带来霉变等二次污染降低粮食品质,对于烘干的需求更大。特别是遭遇连绵阴雨的灾害性天气和长时间极端气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等都要抓紧晴天抢收、抓紧时间抢烘,对集中性烘干的应急能力需求量骤增而且是突然暴发,使现有的烘干设施在产地烘干能力保障上出现较大困难。

2.2 日常性和商业性烘干需求受生产者的利益影响显著

目前,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户倾向于自然晾晒或即时出售以减少烘干成本,限制了烘干服务的社会化普及。烘干作业的季节性强,大多集中在夏季小麦与秋季玉米收获的两个时节,全年平均烘干作业时间通常在60天左右,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加之收费不高,导致烘干中心经营效益不佳,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2.3 烘干中心布局与服务能力缺乏规划与统筹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传统晾晒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烘干设施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烘干中心建设存在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异大等问题。部分区域烘干设施过剩闲置,而另一些区域则供不应求,无法有效匹配粮食产量分布,影响了烘干服务的全面覆盖和效率提升。同时,重复建设与资源错配现象并存,亟须加强规划与统筹以优化资源配置。

3 制约粮食烘干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3.1 烘干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

粮食烘干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的购置与建设成本高昂,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除了烘干机(塔)本身的高额费用外,还需配套地磅、清选、提升、输送、除尘、储粮库等一系列设备和设施,以及烘干机房、除尘间、热力间等附属建筑,整体投资规模庞大,远超农户及小型生产经营组织的承受能力。调查数据显示,即便是小、中型烘干点的建设投资也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大型烘干服务中心更是耗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这极大地限制了烘干能力的广泛普及与提升。

3.2 烘干农业设施用地审批流程复杂

烘干设施用地审批的复杂性是另一大障碍。尽管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上支持烘干设施建设,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规划指标限制、落地空间不足及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用地申请难以获批,项目推进受阻。

3.3 烘干购机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烘干设备方面的覆盖面和补贴额度有限,主要集中于烘干主机的购置,而对于配套设施和辅助装备的补贴支持不足。烘干机单机补贴上限虽可达12万元,成套设备齐全的烘干中心补贴上限为60万元,但相较于总投资额,补贴比例偏低,难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烘干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烘干作业燃料成本较高

环保要求的提升促使传统燃煤烘干机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然而,这些绿色能源的接入和使用成本较高,包括燃气接入费、管道铺设费、耗气量大等,导致烘干作业成本显著增加。以电和天然气为例,烘干成本分别达到了每千克0.05元和0.04元左右,且在不满载运行时成本还会进一步上升。较高的作业成本,导致烘干企业利润低。

4 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4.1 统计制作粮食烘干能力地图

以县(市、区)或乡镇为单元,全面摸底调查现有粮食烘干中8K7T58CzKHCHXdxkTbUfUQ==心和烘干网点的地理位置、服务覆盖范围、粮食处理量及年产能等关键信息,详细统计烘干设施的型号、日处理能力及年烘干能力。基于这些数据,绘制出粮食烘干能力分布地图,直观展示烘干产业链的网格布局与服务盲点,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2 科学布局粮食烘干能力配置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均衡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烘干设施支撑能力、辐射范围、网点布局,规划确定粮食烘干中心和烘干点的建设布局和规模,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构建烘干体系。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集中区域,新建或升级集收储、烘干、初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烘干服务中心,提升产地烘干能力。结合小农户种植需求,在合作社、示范基地等区域设立烘干服务点,实现就近烘干,提高服务效率。推广新型移动式烘干设备,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功能完善、响应迅速地烘干服务网络。

4.3 强化用地用气用电政策支持

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合作,优先保障烘干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烘干中心建设。协调燃气主管部门和企业,为烘干机用气提供工业燃气属性认定、便捷接入及价格优惠。与电力部门合作,明确烘干用电的农业生产属性,简化电力设施安装流程,给予电价优惠。

4.4 加大烘干补贴与政策支持

提高烘干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补贴额度,扩大补贴范围。将老旧烘干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促进设备更新换代。开展烘干中心成套设施装备补贴试点,地方财政累加补贴,增强投资积极性。实施烘干作业补贴,降低作业成本;对用气、用电等成本进行补贴,引导环保节能热源使用。设立多项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烘干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4.5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出台烘干中心建设、补贴实施、安全操作等规范,提升建设与管理水平。组织烘干机械质量调查与遴选,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烘干设施。加强烘干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推广成功模式,如“收烘储加销”一体化服务,营造加快烘干能力建设的良好环境。

作者简介:张长明,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应用与示范推广及安全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