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真菌毒素对肉兔的危害及其预防

2024-11-01 00:00孙淑娟孙晓蕾张强岭刘倩倩王芸王璐莹袁静王尧
农业知识 2024年8期

摘 要:在肉兔养殖中,饲料污染真菌毒素严重影响肉兔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中毒死亡。充分了解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障肉兔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肉兔;真菌毒素;危害;预防

真菌毒素是由曲霉菌、镰刀菌和赭曲霉等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饲料在生产、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污染各种真菌产生真菌毒素。常见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和伏马菌素等。这些真菌毒素具有严重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危害,严重威胁畜禽业发展。在肉兔养殖中,饲料污染真菌毒素严重影响肉兔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充分了解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障肉兔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

1.1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其危害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多种,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黄曲霉毒素M1(AFM1)和黄曲霉毒素M2(AFM2)等,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强,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如果玉米、花生和大豆等饲料原料保存不当,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具有严重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危害。有研究表明,肉兔是单胃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最为敏感,其LD50为0.3mg/kg活体重SnpsMIRrsCGQLgtX4KDTOg==,是鸡与猪的LD50值的10倍以上。肉兔在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表现出精神不振、消化紊乱、呼吸急促甚至瘫软死亡的症状。刘潍萁等人在实验饲粮中添加0.3mg/kg的黄曲霉素B1,肉兔出现严重的肾脏氧化应激损伤,其肾脏病理学观察到肾小囊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破裂和细胞核脱落以及肾间质出现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的变化[1]。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及其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存在于玉米、谷物和配合饲料中,由作物在栽培、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污染所致。玉米赤霉烯酮进入动物体内会出现生殖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等毒性作用,毒性通过对机体的生殖和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肉兔在摄入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常表现出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和腹泻等中毒症状。有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250~1000μg/kg的ZEN可导致肉兔肝脏代谢酶活性异常,严重破坏其抗氧化能力,对肉兔生殖机能和免疫能力也有一定影响[2]。

1.3 呕吐毒素的产生及其危害

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因其可以引起人或动物的呕吐反应,故被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谷物、玉米等作物和饲料原料中。长期食用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饲料,动物会出现厌食、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轻者影响动物消化吸收和体重增长,重者会引起动物细胞毒性、肝毒性和免疫毒性等多种毒性反应,甚至造成死亡。

肉兔对呕吐毒素比较敏感,摄入呕吐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拒食和呕吐的症状。有研究表明,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达到700μg/kg时,母兔繁殖性能发生显著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母兔死胎和流产[3]。断奶仔兔灌服呕吐毒素后,造成肝肾损伤、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4]。

1.4 赭曲霉毒素的产生及其危害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s,OTs)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属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有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等7种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最大,分布最广。赭曲霉毒素A可污染玉米、谷物饲料和动物性食品(如肝脏、肾脏)等。

有研究表明,赭曲霉毒素A被归类为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肾毒性、肝毒性、肠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等危害,主要损害动物的肝脏和肾脏,也可能引起动物的肠黏膜坏死,并且,这种毒素还会在动物的肌肉和内脏中蓄积,对动物健康具有很大威胁。张昕等人通过实验表明,给35日龄的伊拉肉兔饲喂0.2mg/kg 赭曲霉毒素A,通过观测肝脏组织形态、肝糖原合成能力、肝脏纤维化程度和家兔血清生化指标等,发现赭曲霉毒素A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对肝脏造成损伤。该实验最后提出硒代蛋氨酸作为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预防赭曲霉毒素A对肝脏的毒性作用[5]。

1.5 伏马菌素的产生及其危害

伏马菌素(Fumonisins,FBs)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1种,其中伏马菌素B1 (Fumonisin B1,FB1)毒性最强,对动物危害最大。伏马菌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大豆和高粱等谷物中。伏马菌素对动物具有严重的神经毒性、肺毒性、免疫系统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癌性等。有研究表明,伏马菌素污染的饲料可以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表现为神经抑制、脑组织软化。兔摄入一定量的伏马菌素后,生长发育水平和免疫力都有所下降。

2 饲料中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

2.1 改善饲料原料的保存环境

在购进玉米、小麦、大豆等谷物原料时,严格检查质量,严禁购入已经霉变的饲料原材料。对饲料库及饲料加工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真菌污染,保持饲料库通风和干燥,控制温度低于24℃,环境湿度低于70%,氧气含量低于2%,二氧化碳浓度在40%以上。

2.2 规范饲料饲喂方式

严格按照饲养标准饲喂肉兔,及时检查饲料质量,剔除发霉变质的饲料。每次添加饲料前要先清理料盒里的饲料残渣,保持兔舍通风干燥以防止饲料吸潮发霉。

2.3 饲料脱毒

饲料及饲料原料霉变后,根据霉变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目前,常用的脱毒方法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和生物脱毒法。

2.3.1 物理脱毒法

主要有吸附法、紫外线辐射法和溶剂提取法等。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吸附法,即在霉变饲料及饲料原料中添加吸附剂以降低真菌毒素对动物的毒性。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铝酸盐类矿物吸附剂(沸石、高岭土、膨润土、蒙脱石等)和酵母细胞壁类(葡甘露聚糖)等。商品化的吸附剂有霉可吸(酯化甘露寡糖)和百毒清(活化酵素),它们具有较稳定的吸附作用,可有效吸附饲料中的真菌毒素,从而达到物理脱毒的效果[6]。

物理吸附方法虽然效果良好,但是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用这种方法会吸附饲料中的其他营养成分,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另一方面,使用量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

2.3.2 化学脱毒法

化学脱毒主要是在强酸强碱或氧化剂的作用下,使真菌毒素转化为弱毒或者无毒的物质,从而进行脱毒。常用的化学试剂有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氢氧化钠、氯、氨水和臭氧等[7]。

化学脱毒法易造成化学试剂残留,破坏饲料中营养物质,威胁动物健康,在实际生产中有较大的局限性。

2.3.3 生物脱毒法

生物脱毒是利用微生物或其自身分泌酶降低或者降解真菌毒素从而实现真菌毒素的脱毒。常用的生物脱毒法有微生物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有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和乳酸杆菌等可以吸附污染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如将其进行按比例混合,可有效去除真菌毒素。微生物降解是微生物产生某种分泌物,将真菌毒素转化为低毒性或完全无毒物质的方法。常用的微生物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诺卡氏菌等[8]。

生物脱毒法相较于物理脱毒和化学脱毒具有高效和特异性的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脱毒方式。

3 总结

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饲料很容易污染真菌产生真菌毒素。饲料中真菌毒素具有严重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危害,严重威胁畜禽业发展。为保障畜禽健康,在日常管理中应该注意饲料的防霉和脱毒。保证饲料原料质量优良,保持饲料储存场所干净卫生和通风干燥。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已经污染的饲料进行脱毒,做好饲料中真菌毒素的防治工作,对保证肉兔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潍萁,张伊阳,张自强,丁轲,刘玉梅.白藜芦醇对黄曲霉毒素B1致兔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24,51(01):153-159.

[2] 李宇敏.玉米赤霉烯酮对后备母兔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生殖器官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8.

[3] 任永军,邝良德,雷岷,郭志强,邓小东,谢晓红,李丛艳,季杨,郑洁,唐丽,张翔宇,张翠霞,杨超.呕吐毒素对母兔繁殖性能的影响[J]. 中国养兔,2019(2):8-10.

[4] 杨婉莹.呕吐毒素经P38-Erk12途径诱导断奶仔兔肠道黏膜损伤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0.

[5] 张昕.硒代蛋氨酸对赭曲霉毒素a致家兔肝损伤保护效果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22.

[6] 曹凯慧,李国银,张福金,张欣昕,郭志刚,红格日其其格,李英杰,张娜.饲料用玉米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防控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23,46(19):119-125.

[7] 邹诗祺,宋佳,曹清明,闫雪,李爱科,王薇薇,赵晨.呕吐毒素的危害及脱毒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24,45(3):127-135.

[8] 黄若琪,李瑜玲,杨恩.乳酸菌对真菌毒素的脱毒作用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9):4260-4274.

作者简介:孙淑娟,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疾病防治和营养繁殖。

*通信作者:王 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疾病防治和营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