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路径探索与浅析

2024-11-01 00:00申春芳李思梦刘秀菊蔡文秀孔令萍
农业知识 2024年8期

摘 要:济宁市将提升主要粮油作物的大面积单位产量作为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创新性地构建了“135”路径模式,这一“济宁模式”不仅在本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全国范围内及山东省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学习。本文深入阐述了济宁路径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与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同时,客观剖析了在技术落地过程中遭遇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些挑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建议,旨在为其他地区在提升粮食单产及实现大面积技术推广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济宁路径;对策建议

为切实抗牢粮油生产大省的政治责任,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1]。济宁市迅速行动,把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探索构建“135”路径模式,锚定提质增产高效“一个目标”,压实领导责任、属地责任、行业责任“三方责任”,夯实整好田、育好种、养好苗、服好务、收好粮“五好措施”,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齐鲁粮仓”仓满廪实贡献济宁力量。2023年8月、9月先后承办了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可复制易推广的“济宁路径”为全省树立了样板,为全国粮油单产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 济宁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济宁市现有耕地面积752.96万亩,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80万亩以上,总产量490万吨左右,产量约占全省的9%,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夏粮高产竞赛中,经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实打验收,济宁市小麦高产示范田再创亩产832.1千克的高产纪录;全省秋粮高产竞赛中,大豆高产示范田分别以亩产369.7千克、347.96千克、327.6千克的水平再获全省第1、3、5名,并夺得全国大豆“清种夏播”组第1名、第4名,玉米两个高产参赛地块分别达到了亩产1069.96千克、1052.43千克,刷新济宁市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居全省前列,充分体现了济宁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的成效与潜能。

2 单产提升主要措施

2.1 整好每一方田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升改造,全面“建好、管好、种好”高标准农田,持续夯实单产提升基础。

2.1.1 高标准建好田

近年来,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内容,按照既定规划,地毯式推进,打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足、灾能减、功能全”的高标准农田九大配套体系[2],建成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基本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2.1.2 高效率管好田

2022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障和管护制度,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实现了资产移交、管护责任、管护主体、质量保险“四位一体”闭环管理措施,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良田得到长效维护。

2.1.3 高质量种好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变大田”,实现100%宜机化;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实施三年一轮大犁深翻25~30cm,逐年打破犁底层,增厚耕作层、构建合理耕层,提高土壤保肥保墒能力;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措施,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已达到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8%,耕地质量等级为3.72,比上年提升了0.02,耕地产能不断提升。

2.2 育好每一粒种

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好“育繁推”三篇文章,持续做优单产提升“芯片”。

2.2.1 “育”有优良新品

济宁市具有种业科研创新基础的企业38家,其中23家种企探索建立“研究院+育种中心+试验站”模式,依托1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着力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成效显著,全市累计育成“济儒麦19”等新品种314个,仅大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就有117个,居全省第1位。

2.2.2 “繁”有雄厚实力

目前,济宁市规模以上种子持证企业74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全国种业头部企业前20 强中,济宁市1家。全市现有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6个省级区域性良繁基地、1个国家级种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种业产业强镇,种业基地建设大格局已初具规模。全市先后获得中央奖励资金2.3亿元,用于改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拓展延伸“种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推广订单回购、股份合作等繁种机制,全面推行供种、播种、管理、去杂、防治、收获“六统一”模式,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繁育,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年繁良种3亿千克左右。

2.2.3 “推”有广阔市场

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立足市场、整合资源,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推广,组建“栽培专家+推广人员”服务队送技术到户,提高主导优良品种推广率,充分发挥了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大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力度,遴选推广了一批单产潜力大、高产稳产、抗逆强的新品种,其中大豆以高油高产多抗品种、玉米以耐密高产宜机收品种为重点,加快了主推品种更新换代。济宁豆种畅销山东、河北、河南等10多个省份,覆盖黄淮海区域的75%、长江中下游区域的70%,为国家粮食生产用种安全贡献了济宁力量。

2.3 养好每一棵苗

普及推广“良种包衣增抗性、精细机播提密度、运筹肥水促生长、科学调控助丰产、绿色控害减损失”关键技术。把好田间管理“三关”,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持续做强单产提升主体。

2.3.1 把好“播种关”

播种前,选用病虫兼防的复配型药剂进行良种包衣,有效防治根茎部土传病害、地下害虫,控制苗期蚜虫、蓟马等。安装北斗卫星导航辅助系统,选用马斯奇奥、优尼亚、大华宝莱、永弘“品字”型等高性能气力式播种机,播种时将基肥同时深施,实现了直线播种、播深一致、行株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坚持适墒播种、适期播种、适量精播,培育壮苗,在“七分种”上下足功夫。

2.3.2 把好“管理关”

按照不同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有针对性制定、推广肥水管理实施方案,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备滴灌带,科学调控肥水。济宁市农业农村部门严格落实帮包工作责任制,定期下沉到包保的县(市、区)督导粮食生产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县乡村“三级帮包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作用,组织全市3000余名农技人员常年深入生产一线,扎实开展蹲点包片、巡回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开展主推技术示范15.7万余人次。通过培训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加快优化43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率。

2.3.3 把好“防灾减灾关”

人工田间普查与智能监测系统有机结合,对田间病虫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预报,及时进行精准防治、综合防治、绿色防治。因苗情因密度,适期科学化控。整合涉农资金,同时积极动员群众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全覆盖实施,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2.4 做好每一项服务

将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带动小农户积极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规范引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品牌化、保姆式、创新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增添单产提升动力。

2.4.1 一体式推进“济时雨”品牌

先后整合93个为农业服务中心、9000余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供销社和农民合作社一体化推进,全方位打造“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实现“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2.4.2 订单式运作“田保姆”托管

全力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农户下单、“田保姆”分类接单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服务,打造“半小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圈。全市托管服务面积已超800万亩。

2.4.3 探索式打造“新农服”路径

为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聚合种子、肥药、机械、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3],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拓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要素农事服务,实现了土地的“三增五减”。

2.5 收好每一粒粮

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主力军作用,狠抓机具保障、作业效率、机收减损“三个强化”,确保颗粒归仓。

2.5.1 强化农机具保障

优化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优机优补。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30.4万千瓦,增长3.5%,居全省第4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9%,高于全国18%。现有粮食作物农业机械数量充足、性能高,有力保障了生产全过程及时快速收获。

2.5.2 强化机地结合

济宁市整建制创建为山东省首批“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居全省第1位。成立小麦机收应急作业队176支、秋收秋种应急作业服务队160支、应急抢修服务队38支,扎实做好包保干部与村、合作社与农户、机械与地块“三个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提高机械作业效率,2023年,夏收、夏种工作分别较常年缩短5天、10天高质量提前完成。

2.5.3 强化机收减损

2023年,济宁市先后圆满承办了省级机收减损大比武两次,开展了播种作业质量对比监测试验等工作;成立57个技术服务小组,加强农机手作业技能培训,进行现场技术服务,提高农机手精细操作技能和意识,努力减少作业损失。小麦、玉米机损率分别降至1.17%、3%以下,较国家标准减少损失0.83%、0.5%,仅收获环节年可增产小麦1900余万千克、玉米900余万千克。

3 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

3.1 关键技术落实受到限制

目前,农民“老龄化”、种粮“兼业化”趋势不断加剧,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对于老龄化的小农户这一种粮群体,粮食丰产关键技术难以有效落地,粮食增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由于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项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对于老龄化的小农户这一种粮群体,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不能做到适期精准防控、精播精种质量不到位、肥水调控不精确等问题。因此,一方面,加大科技赋能。积极探索信息化培训模式,强化培训推广和业务指导,落实落细技术措施,提高种植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抓好大户示范。种粮大户示范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抓好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这一群体就抓住了农技推广的“牛鼻子”。总结单产提升经验模式,梯次推进,以点突破提升推动总体均衡增产,全市每个涉农乡镇至少建设1处“百亩攻关田”,每个产粮大县至少建设1处“万亩示范片”或“千亩示范方”。

3.2 促进粮食增产的技术措施补贴力度小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但对于能够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补贴力度依然不足。如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深翻深耕、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小麦冬前及早春镇压、小麦越冬水浇灌、作物适时科学化控防倒伏等关键技术措施等均是粮食单产提升的重要有效措施,但国家财政给予专门推动实施这些措施的支持补贴严重不足或仍为空白。因此强化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和项目渠道,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将促单产提升的主要技术和重点任务作为资金重点支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久涛,孙红滨,鞠正春,等.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可行性及发展路径[J].农业展望,2023,19(8):76-82.

[2] 刘学成,刘阿康.齐河县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9):13-15.

[3] 陈建,王立立,王婧.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存在问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3(3):16-18,186.

作者简介:申春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