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提出了在全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2017年10月,我校聘请了中国名师名校联谊会秘书长隋慧成教授,作为我校课改指导专家。学校开始挖掘中华传统教育智慧,寻求现行教育理论的突破。在学习研究“和合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技巧,创立并践行了“和合教学法”。
二、简要介绍
(一)和合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和合教学法核心理念是“有礼有序、和合生成”
课堂操作模式是“三环六步”。(见下图)。
为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分“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三个连环。在第一环节“自强不息”,呈现课堂学习方式为自学,自学分读、做两步。在第二环节“和而不同”,呈现课堂学习方式为合学,合学分议、讲两步。在第三环节“厚德载物”,呈现课堂学习方式为省学,省学分研、省两步。第一环节“自强不息”,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二环节“和而不同”,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第三环节“厚德载物”,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言之,和合教学法流程为“三环六步”。
2.看学程,谈我们的和合教学法
学程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师生使用学程在课堂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图中是道德与法治、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程,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根本政治制度》学程为例,介绍我们的和合教学法。
八年级道法《根本政治制度》(投示学程)是新授课学程,可分为抬头项目、课题、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对应三个连环,第一个学习目标在连环一掌握,第二个学习目标在连环二中解决,第三个学习目标在连环三中实现。在各环节中,学习任务与指导告诉我们“学什么”“怎么学”(以连环一为例说说,连环三出现分层教学),在相应环节进行练习,检验“会多少”,把不会的问题记录在“困惑栏目”,先组内解决,仍解决不了的交由小组之间或老师解决。
和合教学法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体现“有礼有序,和合生成”的理念。
(二)和合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图示)
在和合教学中,连环一“自强不息”,侧重培养学生自强品质;连环二“和而不同”,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连环三“厚德载物”,侧重培养良好品德。学生根据每环节学习任务与指导,进行自学、合学、省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强、创新、厚德三种品质,也真正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2.有效落实分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图示)
为完成学习总目标,在不同环节对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在连环一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连环二中要求学生解决重难点;在连环三中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的拓展应用。在连环三有省学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设计针对全体学生,选做题设计针对大部分学生。这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和合教学各环节,学生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精讲、精学、精练,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3.以“问题”驱动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图示)
从和合教学三个环节上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和合教学三个环节看,存在自学困惑、合学困惑、省学疑惑三种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思考问题的深度,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礼有序,和合生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实施和合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这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三、实施和合教学法的成效
(一)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两年,我校先后27位教师获区级优质课,12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有4位教师在全市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关于和合教学法,在本年度有3项市级课题已结题,5项区级课题已结题。
(二)积累了丰富的课改资料和一定的课改经验
在实施和合教学过程中,制定了各项目方案、评价标准,创办了和合教育读物、和合教育简报、学程、三省集等,积累丰富的和合教学活动资料。
(三)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17级是推行课改的第一级学生,学生、教师三年基本未变,学习质量逐年提高,推行和合教学法成效日益凸显。
自实施和合教学法以来,学校连续荣获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
四、实施和合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一)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如何照顾学困生,使学生全员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和合教学法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建立到完善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五、关于和合教学法的下一步打算
以“有礼有序,和合生成”为理念,打造每科各具特色的和合教学法,不断丰富和合教学法的内涵。(各科图示)
坚守和合教学初心,努力追寻和合教学梦。什么是和合教学法?和合教学法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和合教学法我们已经做了哪些,还需要做哪些?三年的实践证明,和合教学法更符合我校校情、师情、学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和合教学法从实施到成功的艰巨性、长期性。那就让我们在教学中立志与拼搏,尽责与奉献,努力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一份出色的和合答卷。
作者介绍:王永,滨州市沾化区富源中心学校,高级教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三十多年,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过文章。
曹艳芳,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城西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二十多年,曾在省级刊物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