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不能提起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就很难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本文从创新观念、教学设计、开展活动、情感教育这几方面来分析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学观念 教学设计 开展活动 情感教育
一、创新观念,激发兴趣
由于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兴趣一旦激发教师的后续教学工作就会变得非常顺利。如:在教学《我是独特的》这课时,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于自我认识模糊懵懂的特点,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课前把自己的特点写到一张小纸条上,在课堂上让学生抽纸条猜测。学生兴趣盎然地梳理出的特点,可以包含相貌、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中整理了学生原本零碎的生活认知,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认识自己的方法——可以是自我认识,也可以是借助他人看法。在确保课堂学习的真实性、有效性的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较弱的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的导入往往十分有效。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巧妙的设计导入,在上课伊始就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后续的课堂教学也会变得很顺利。比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这课时,我这样设计课程导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妈喜爱跳广场舞,天气晴朗时,只要有一个小广场就能看见大妈们在很大的音乐声中轻快地跳着舞,但这也给附近的一些住户带来了困扰。有人为抵制大妈们这一行为,愤怒地砸毁了她们的音响。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上述行为你如何看待呢?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这时我自然而然导入新课:“我们虽然有广泛的权利,但也不能滥用,而应依法行使权利,更要依法维护权利。本节课我们学习《依法行使权利》。”由于材料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就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接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把自己的情感经历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从内心和情感上接受道德与法治课,使他们不再单纯地将学习这门课当做一种任务,而是当做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比如教学《读懂彼此的心》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播放爸爸妈妈关爱孩子的场景,通过观看这些实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小组讨论,创设情境,教师本人讲述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故事为学生引路,再出示课本“活动园”中的内容和课本插图,让学生深入其中,激发学生理解家人、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并多关心父母的情感。这时候再让学生讲述自己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故事,学生积极发言,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更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会让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会让学生真正经历生活的体验,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学会尊重》这一课时,我把课前准备好的让座、说话有礼貌、孝敬长辈、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场景视频播放给学生,接下来组织学生玩“照镜子”的小游戏,开展“故事引路学习典范”“小品剧表演”“听故事”“小小的善”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在教学《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呢?你可以写一篇导游词,也可以编一个情景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兴趣的产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起来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是我们每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创新,高效活动,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之中,为今后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