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但从新高考来看,历史学习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要求学生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对历史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述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面
(一)更新备课方式
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对于备课,我有以下建议。1.开展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希望在本节课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课件。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引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结论,还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四)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无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题外话”,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注意与现实的结合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缺乏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六)学法指导是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方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提高。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爱学生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上教师,也必然会喜欢教师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师生的和谐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