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无趣之感,而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教学生活化实现的途径:注重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落实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情境 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德育课,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课程本身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切实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然而,笔者调查后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列举的事例往往脱离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创设的情境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为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仍偏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在充分研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为研究生活化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下面笔者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相关阐述。
一、课堂导入注重生活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不仅要注重其精致性,而且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力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常用的“复习式”导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应用生活化的导入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1]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注意课内、课外的衔接,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去参与生活。而情境教学与这一要求十分契合,也是新课程改革推崇的以学生为本的授课方式。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原理,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和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升的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从而在学习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是与生活紧密相连,十分有利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而且还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便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2]
三、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即强调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把教学活动与初中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研学旅行和生产劳动等体验式学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中相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达成以德育人、以法育人的教学目标。[3]
教师在教学“我与社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体验性任务,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让学生进行生活感悟的体验。比如,通过一天的生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服务,如农业、工业、建筑、运输等。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感受到人的社会属性。也可以安排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使学生对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逐渐清晰起来。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更直观、更深刻地影响学生,从而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材内容形成有益的补充。
四、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而且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而起到拓展和促进的作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一般以背记或做题为主,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作业枯燥乏味。为此,布置高质量的作业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探究的方向,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一些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进行生活体验或社会调查的多样化的生活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体味生活百态”,学会“交流传递爱”,让学生们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总之,为了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切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次仁措杰.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传奇故事,2022(18).
[2]郝坤友.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18).
[3]苏开结.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