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因此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
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是学生开展历史知识学习的关键能力,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特别需要有任务化、探究式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计课堂探究“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符合学生现实水平和学业水平要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是根据教学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带有驱动性,与史料配套。
(一)深入研究课标,强化情境的创设
新高考考查形式灵活多样,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历史教科书,还要强化课标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中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体验。教学情境可以是“影视图片”“史料呈现”“语言描述”“角色体验”等,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是课标,一定要对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历史课标既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
(二)整合教材课程资源,任务驱动围绕教学主题运行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大胆合理地对教科书在宏观上进行适当整合设计,微观上适当地提炼出崭新的主题,采用多元的历史材料,为学生搭建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思维平台。要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以视听融合的方式,化难为易,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把学生带入到鲜活的历史情境中去,以史为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构建知识体系,以历史唯物论强化知识节点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内容丰富,纷繁复杂,知识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系统性、连贯性、逻辑性都很强。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历史事件的结果、影响的同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脉络,打破章节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历史知识发展,提升的历史学习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
实现师生的“双主体”定位,可以改进历史教学。新课程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关系。教育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力争用丰富的材料、精巧的设问、鲜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放出自己的光芒。
(五)围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法、途径、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历史解释,进而形成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成果及成效
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资源来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且给予充分重视,引导学生走入史料。
总之,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新课标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待学生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