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色觉艺术的妙用

2024-10-31 00:00:00谢光东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本文就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中巧妙运用“色觉艺术”进行探讨。小说《药》中,作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红”“黑”“白”等寓意深刻的词语,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主题深化等方面寄寓丰富的内涵,巧妙地融合“有色”元素进行艺术化创作,从而产生特有的文学艺术效果。

关键词:药 色觉艺术 妙用

“色觉”是指各种有色光反映到视网膜上所产生的感觉。而色觉艺术则是运用这一特点进行艺术创作而产生的特质。鲁迅先生在《药》中所运用的色觉艺术,实在令人叫绝。也就是说小说《药》中直接或间接运用颜色描摩的语句或语段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题的深化等方面达到了极致,给人以艺术的感受。

一、妙在环境的渲染

(一)“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那是黎明即将来临前最黑暗的时候所呈现出所特有颜色的天空。这实际上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旧中国的大环境、大气候。在黑暗笼罩下的中国大地,注定了夏瑜类似的革命者的牺牲,也注定着这场革命的失败。

而在这黑暗笼罩的夜里,维系华家经济收入的茶馆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这“青白的光”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是那样的清冷悲凉。这“青白的光”映射着华家的贫苦,也预示着华家将遭遇着灾难,也为华小栓的死埋下了伏笔。当然这“青白的光”更映射着被黑暗笼罩下处于最低层的中国千百万劳动群众的凄苦,和他们受到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压榨。

(二)“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华老栓只知脚下那条灰白的路,根本不明方向,在黑夜里乱蹿。这事实上是当时愚昧落后的广大群众在黑暗社会中迷茫地行进,不知自己何时能走出这黑沉沉的夜,不知自己何时能熬到天明,当然华老栓也是无法感知的。愚弱的国民只认命地走那条极其漫长而无止境的灰白的路。这也是这群愚昧麻木群众的命运,当然也注定着华小栓会走上灰白的路,走上不可知的黄泉路。

小说的开篇就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肃杀的气氛,为后文的人物命运走向打下伏笔,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二、妙在人物的塑造

《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红”“黑”“白”三色元素的交替组合,从而形成了特有了色觉艺术。

(一)“红”与“黑”的较量

“红”与“黑”的较量在丁字街头的刑场。那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玄色的布衫,玄色的腰带。这人就是刽子手康大叔。他从外到里都是黑的。他的外表是一张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外在标签,而内心是那么肮脏,负载着罪恶。所代表着的是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本性,所映射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滴的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代表着与封建势力相对立的新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鲜血。然而势单力薄的民主革命却被那只封建势力的大手撮着,流血牺牲了,以失败而告终。

这“红”与“黑”的较量事实上是当时社会新旧两大社会力量的较量。代表新兴生产力的社会力量以失败而告终,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也正是作者深刻寓意的妙用所在。

(二)“黑”与“白”的交易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给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刽子手康大叔只知道用革命者的鲜血卖钱,只认得那钱,根本不管革命者的死活,根本不管劳动群众的贫苦。而老栓面对如此淫威,只能强忍着被如此迅猛的践踏,让他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去讨价还价,显得那样的胆小、那样的老实。这预示着他将走上不可知的灰白的路。这条路似乎已成为愚昧麻木的劳动群众固守的路,也成为这类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象征。

这“黑”与“白”的交易是不对等的交易,是种非法的交易,是凶残野蛮与愚昧无知的交易。

(三)“红”与“白”的悲哀

“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革命者的热血被误用作一方良药,在一阵烟熏火燎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事实上革命者只能是轻洒了热血,不被人同情,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支持。留下的也只能是奇怪的悲哀,当然也注定着这场革命的失败。

愚弱的国民浑然无觉地舔食着革命者的热血,而当革命者的心血被舔食殆尽,也没有真正挽救那愚昧落后的民众,他们只能是无聊的看客,只能是示众的材料,就如一道白气,散后什么也没有。愚昧麻木的本性根本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没有觉悟,因而又重复着那条不可知的灰白的路。暴露出来的是愚弱国民的悲哀和革命脱离了民众注定会失败的命运。

三、妙在主题的升华

(一)“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华大妈)

“忽然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脸色……”(夏四奶奶)

作者选取上坟的情景,写华大妈的白发添多有着深刻的用意。这反映了被愚弄者愚昧被骗的悲哀。同样在上坟情景描写夏四奶奶惨白的脸,反映了革命者死后留下的孤苦无靠的老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革命,甚至为他而感到羞愧。

作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这一代人,他们“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她们不可知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愚昧落后。作者在此强调“白发”和“惨白的脸”,升华了文章的主题——长期封建统治下群众的愚昧、麻木。

(二)“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夏瑜坟)

“华大妈忙看她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小栓坟)

夏瑜坟上出现的那圈“红白的花”,预示了尽管革命者夏瑜牺牲了,但作者用 那“红白的花”给革命后继有人罩上一层理想的色彩,预示着革命将带来新的希望。

小栓坟上出现的零星开着的不怕冷的“青白小花”也预示着夏瑜、小栓这代人是去了,但在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影响下,后来人有着新的希望,有着新的开始,充满生机。

作者在文末给赋予了新的希望。这正是作者为愚弱国民开的一方精神良药,在经过一段沉痛的悲哀之后,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作者也希望通过革命能真正地疗救更多愚昧落后的国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