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作为幼儿园,要明确幼小衔接工作重点,即幼小衔接接什么?怎么接?幼儿园时期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为主,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主要是衔接以下四个方面:身心准备的衔接、生活能力的衔接、社会适应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
一、身心准备的衔接
指导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小学学习结构。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是在玩中学;而小学强调的是系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读写、算数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都布置得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不仅仅营造了丰富的物质环境,还构建了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固定的座位容易引起幼儿的不适应。幼儿园老师像父母一样每天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师幼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尤其是学科教师,基本是上完课后就离开教室。所以,新入学的幼儿在这个阶段最感到陌生和孤独。
了解小学教育的这些特点以后,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谈话、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引导孩子调整自己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的变化。幼儿教师可以与附近小学取得联系,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小学的学校和教室。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小学生活的一天”活动,让幼儿沉浸式感受小学生活,从而让幼儿的身心真正做好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准备。
二、生活能力的衔接
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幼儿园就要在作息时间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导幼儿按时入园、按时午睡、按时起床,不迟到、不早退。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专用的个人物品存放空间,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学会自己整理衣物、图书、玩具等。小学生桌面上要求书本摆放整齐,课间要能把下节课需要的学习用具提前准备好。而幼儿园没有明显的课间,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时就要单独拿出时间对此进行练习。
对于生活准备的衔接中,家长的培训至关重要。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细致全面的培训,引导家长在家要督促幼儿按时睡觉,保证幼儿10小时的睡眠,养成定时起床的习惯。家长还要为幼儿制订作息制度、做家务制度。作息制度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有什么要求都要有明确标准,让幼儿有规则意识,从而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做家务制度中,要考核幼儿所做家务的质量,监督幼儿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家务活儿,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责任意识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三、社会适应的衔接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规则意识、诚实守信、热爱集体、自律性、学会交往等方面。
在户外游戏过程中,幼儿园老师要有意识地强调遵守规则,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幼儿园的孩子在遇到矛盾或者冲突时,会首先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小学生就要尝试自己正确处理、解决矛盾和冲突,学着辨别是非。如发现孩子说谎,要首先耐心了解原因,正面引导。幼儿园大班要强化时间意识,利用游戏或者静坐,让幼儿体会理解时间的长短来加强自律性的培养。大班一年中,要加强外出或参加社区活动的力度,让幼儿认识新朋友、不同年龄的朋友,要学会和大人交往。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能帮助幼儿很快融入到小学生活中,成为家长眼中的“小大人”。
四、学习能力的衔接
激发兴趣是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他们在游戏中观察、思考、探究、收获。而小学的学习就以讲授、训练为主了。如果幼儿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学习形式的话,他们就会觉得课堂拘谨且枯燥。如幼儿在大班的学习中,老师要在阅读、角色表演中让幼儿了解汉字的构成,对于数字的学习,在拼图、迷宫、积木等游戏中进行,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良好的学习专注力和意志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在幼儿活动中,增加学习专注力的游戏,如“看谁发现隐藏的动物多”“比比谁静的时间长”“反向口令”等等,这些需要专注力和坚持性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意志力,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潮平江正阔,做好摆渡人。幼儿园精心谋划,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