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了解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材并恰当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从生活出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提高。
一、走出教科书
虽然教学资源首要的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但教师不能只“教”教科书,应该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并从这些经验着手,让学生回想以往乘车的经历,引发思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快捷与方便,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你们知道古人出行靠什么吗?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与教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引发学生崇尚科学和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活,进一步积累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么,这种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课程资源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无论什么资源,都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资源形式的新奇。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在设计与实施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中领略到了活动的妙处。在第二单元的《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中我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男、女生玩传球游戏。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有不满到情绪激动大叫不公,直至罢赛。我随即承认错误,把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请教做游戏的学生: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不知不觉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存在于哪里呢?在学生找到生活中的许多规则后,紧接下来开展了“班级制度大家定”活动:根据平时对班级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观察,进行四人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后,再由全班学生用表决的方式逐条纳入班级制度,看哪个小组制定的规则被采纳得多。下课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制定的规则张贴上墙。我想,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制定的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规则,不经意地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三、选择课程资源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接触过的或者能够理解的资源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家的邻居》一课中的“邻里间的温暖”部分,这个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到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邻居对自己家庭的关爱和自己家为邻居做的事情两个角度来说说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作为同龄人的邻居家的孩子,所以,在考虑选择素材时,可以先选择与邻居家的好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开始,然后过渡到邻居之间如何相处,这样,问题更加具体明晰,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
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乐于学,才受到学生的欢迎;贴近学生的实际,灵活补充,处理教材,超越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教学才有意义。
四、让学生参与选择课程资源
过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方式是听、是接受。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因为这些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悟,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品德内化最本质、基本的方式。这里的“引导”实质上就是“启发”。不过这个启发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悟性”上,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有了某种“悟性”,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所以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另一方面,学生参与选取的资源会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会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体验课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