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核心地位。此后,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崛起,成为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典型代表,通过创新节目形式,融合现代娱乐元素,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年轻群体的参与,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认同。本文聚焦于文化类综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分析其节目内容、形式设计和受众互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深入剖析如何借助现代化媒介手段,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广泛认同,旨在为文化类综艺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1],提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为响应号召,2017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自此,各大卫视先后开启综艺改革,开始打造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2016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是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的时代产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表达有一定参考价值[3]。
1.2 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本文探讨文化类综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和实践指导作用,这有着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理论上,文化类综艺以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文化+社媒”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研究将会拓展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推动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实践上,《中国诗词大会》将竞赛元素与古典文学相结合,借助现代媒介传播,使传统文化在娱乐包装下更易于为观众接受和理解,深化观众认知,进而激发公众认同,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类似文化类综艺提供有益的指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文化类综艺呈现高质量、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将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方面梳理文化类综艺在国内的研究情况,探索文化类综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机制。
首先,在文化自信方面,纪翔指出文化冲击不可避免,并提出主动自我提高,搞好自己的文化的方法论[4]。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历史根基,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此外,在文化类综艺方面,谢捷指出其必然趋势是文学和综艺跨界融合。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化类综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的《大学挑战赛》和美国的《危险边缘》,注重娱乐和教育的结合,使观众既能满足娱乐需求,又能提升文化素养。庞雯(2015)指出中西方综艺叙事策略因时代环境而差异显著:西方崇尚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强调个体独特;中国注重和谐,以和为贵[5]。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视角与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东方偏向辩证思维,注重人伦与和谐,西方则侧重自然科学与理性独立。这导致国外综艺刻板、娱乐性弱;国内娱乐化过度,忽视文化核心价值。两者都需平衡节目趣味和文化严谨。此外,国外学者还强调了技术进步对文化类综艺发展的影响,这些都能为节目制作方提供新思路。
3 研究方法及创新
3.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有关文化类综艺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文献进行梳理,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承的现状。
非参与式观察法: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官方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等平台观察受众对节目内容、主持人嘉宾、参赛选手等内容的讨论、评价,并从中精选短评作为问卷的细化。
问卷调查法:对《中国诗词大会》受众进行问卷调查,预测受众的参与行为和感知获得,探求其内心及行为转变与观看行为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
3.2 创新点
以《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切入点,获取大量实践应用数据:本文从《中国诗词大会》切入,获得相关实践应用数据,进而解析文化类综艺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机制,为同类综艺创新发展框架提供借鉴。将“旧”文化与“新”综艺耦合,以新带旧:本文将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费需要萌生的新型综艺类型耦合,展示如何利用新媒体途径焕发新传统文化活力。
4 文化类综艺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挑战
4.1 传播质量不一
尽管有《中国诗词大会》等高质量文化类综艺获赞,但文化类综艺整体传播质量不均衡。部分节目收视率高,如《经典咏流传》平均每集可达2%。但一些小众节目,收视率仅0.5%左右。内容质量及形式上的不足削弱了节目整体传播力,并影响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4.2 传播途径促狭
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未转移,途径促狭导致受众覆盖有限并难以持续获得高关注。《2023优酷娱乐白皮书》数据显示,以《文化之旅》为首的三大文化类综艺,虽口碑前十,但收视率、播放量、热度均未入前十,叫好不叫座。
4.3 节目内容边界固化
节目主题多局限于诗词、汉字等传统领域,新兴文化元素少,同质化严重。约60%的节目采取解读、竞赛、互动的常见形式,仅20%的节目能够深挖文化内涵。这种节目内容边界固化限制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吸引力。
4.4 观众传统文化认知欠缺
问卷调查发现,仅30%的观众能准确回答节目中相关的文化知识,约40%的观众表示一知半解,无法深入阐述其内涵价值,而年轻观众的认知则更为薄弱,能够准确阐述和运用的比例不足25%。
5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机制
作为中国权威的文化类综艺,《中国诗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念,引领着广大电视人向传播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的精品文化迈进。
5.1 扩大受众,观众增长
《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大批潜在观众,选手的地域多样性和节目氛围的烘托激发了观众热情和互动性,诗词文化通过竞赛方式得到传承发扬。
5.2 突破传统,创新传播
节目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以现代手法和语风激活古典诗词,选手表演和解读增强了受众参与认同感,融合美学、历史与现代表现,赋予诗词当代情感,使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5.3 传播升级,再创新纪元
《中国诗词大会》将文化传播价值放在首位,避免了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通过多平台转播将诗词的美与智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再传播与再创造,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效应,创建了媒介融合和文化创新的传承新纪元。
6 强化文化类综艺对文化传承作用机制的建议
6.1 专业整合优化:重塑传播多元高效平台
文化类综艺作为传播媒介的先锋,面对文化传承新语境,其首要任务在于构建一个多元高效的传播平台。以专业的资源整合及精细执行能力,融合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媒体技术,实现文化信息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
6.2 精准触达:以受众为核心的文化自信构建
把握多元异质性,精准触达受众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依托大数据、用户画像等技术实行差异化传播,保证文化信息精准对接受众兴趣期待。弘扬正向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引导受众行为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构建文化自信的社会认同体系。
6.3 内容至上:深度挖掘文化璀璨精髓
内容质量是媒体节目输出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内容至上,深挖传统文化精髓魅力并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突出节目原创性和创新性,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与品牌价值的文化类节目,让受众在娱乐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力量和时代光彩。
6.4 打造长效影响力:创新推广渠道,描绘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打造长效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社媒、在线教育平台等,与观众进行内容分享互动;注重品牌意识强化,以品牌效应促动节目品质和观众忠诚度的提升;探索新商业模式,构建共赢生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文化类综艺稳步前进。
6.5 唱响主旋律: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交响乐章
文化类综艺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阵地。其发展必须紧密关注时代大势,输出社会主旋律文化内容,激发受众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奏响民族与时代的华丽乐章。
7 结语
本文对文化类综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浅析,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剖析其在文化传播、观众互动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成效。研究表明,《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文化+”的创新传播方式,有效促进了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其影响力稳步提升,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针对文化类综艺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整合优化、精准触达、内容至上、长效影响力打造和唱响主旋律等五大强化策略,以期为未来文化类综艺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类综艺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衷心期待更多高质量的文化类综艺涌现,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引用
[1] 晏振宇,孙熙国.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遵循[J].山东社会科学,2019(6):123-129.
[2] 虞干湘.媒介融合背景下央视综艺节目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3] 谢婕.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2(14):108-110.
[4] 纪翔.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务之急[N].中国经济时报,2011-10-27(001).
[5] 庞雯.从《奔跑吧兄弟》看社会文化语境下国外综艺节目的引进与反思[J].东南传播,2015(8):110-112.
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第十三期大学生科研立项(RG056)、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X202413251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诗怡(2003—),女,湖北咸宁人,本科,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郭紫瑜(2002—),女,湖北咸宁人,本科,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张梦梦(2002—),女,湖北江陵人,本科,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