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案例的启示

2024-10-31 00:00:00于季平胡琦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9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具备巨大的经济潜力。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在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山东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山东传统音乐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非遗中的传统音乐,穿越千年,抚慰着尘世的心。本文以山东传统音乐形式民歌、吕剧和乐器制造业为例,深入探讨它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启示。

1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案例

1.1 山东民歌的创新发展

山东民歌作为地方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1]。近年来,山东省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地将山东民歌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城民歌》专辑的推出是山东民歌创新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该专辑收录了21首历城民歌,包括《四季歌》《画扇面》《抓子歌》等,这些歌曲以小曲、小调为主,展示了历城民歌的独特魅力。专辑的推出不仅让中断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城民歌再次奏响与传唱,还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山东民歌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整理与传承上,还体现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上[2]。例如,2009年全运会主题曲《相亲相爱》就是将山东传统民歌的旋律与新的流行歌曲歌唱形式相融合的成功案例。这种创新手段不仅赋予了山东民歌新的时代特征与活力,还使其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传统的山东民歌通过创造性转化,在当今重新焕发新生而凸显其当代价值。比如民歌《沂蒙山小调》从2W2s74pKhnlyutdE7GnebG8XEPkBokhq9CGRTIVTe+0Y=0世纪40年代诞生初期以抗日救亡、歌颂家乡为主要内容,在近年来通过对其基本主题素材的再创作加工,呈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沂蒙山》,而被赋予红色基因的象征和新时代含义,成为雅俗共赏、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这是山东民间音乐活化传承的一个成功案例。

1.2 吕剧文化内涵的彰显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吕剧院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蕴含着人们对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吕剧《小姑贤》的故事蕴含着“婆媳和睦,夫妻和美,家和万事兴”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剧中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经典的唱腔音乐引导人们在沉浸式欣赏中,加深对七夕节日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吕剧的形式,传承涵养优良家风,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

1.3 乐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山东的乐器制造业,特别是昌乐县鄌郚镇的吉他产业,是另一个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鄌郚镇因吉他而闻名中外,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小镇,其电吉他出口产量占据全国总量的36%。

鄌郚镇按照“一心一轴三组团”的规划布局,大力推进乐器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并先后规划建设了乐器产业园一期、二期工程。这些举措为乐器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还通过引进潍坊博朗乐器产业园项目,推动乐器企业增资扩产,进一步提升了乐器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鄌郚镇注重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通过统一注册“鄌郚牌”吉他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鄌郚镇还积极推广“F2C+O2O”互补融合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模式,扩大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影响力。目前,鄌郚镇已有近40个本土品牌,乐器年产值约10亿元,年产各类乐器成品200万把,乐器配件500余万套。

2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近年来,山东紧紧围绕“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的要求,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保护与传承、融合与活化”相结合,深入探索“文化廊道+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模式,打造具有鲁中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样板,让文化的根脉绵延不断,让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

2.1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3]。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音乐相关产业,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

2.1.1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鄌郚镇借助吉他产业,打造融文化展示、商业休闲、工业旅游、手工体验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小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鄌郚镇还吸引了外部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2.1.2 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还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例如,《历城民歌》专辑的推出,不仅是对传统民歌艺术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文化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4]。通过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制作技术相结合,专辑以更加生动、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历城民歌》一系列音乐课程、文化衍生品等,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的供给,还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因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而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这种创新开发模式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让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2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在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创新驱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民歌的创新融合,还是乐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2.2.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鄌郚镇的吉他产业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吉他产业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现代化、规模化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见,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与优势,运用现代化创新技术,推动山东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的建立。构建现代化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形式的保存与保护,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对部分遗失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复原,从而拓展与丰富山东音乐文化资源。还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更好地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在保持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形式,以更加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播,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场景,激发观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2 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也是山东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的关键。例如,可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农户纳入产业链中,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也可以邀请知名主播或当地文化名人进行直播带货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产品的魅力直接展现给消费者,通过现场演示、讲解文化背景、分享使用体验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和购买欲望,直播带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还增强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2.3.1 文化自信的树立

传统音乐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转化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树立了文化自信。通过举办音乐节、文化展览等活动,山东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激发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3.2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山东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培养年轻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等措施,确保了传统音乐技艺的延续。同时,通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2.4 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实践的成功案例,还体现了政策导向的重要性与构建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

2.4.1 政府引导与支持

在推动山东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不可或缺。政府不仅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了传统音乐产业转型的门槛与成本,还积极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如文化节、音乐会等,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广阔舞台。政府还注重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注入新活力。

2.4.2 社会力量的参与

除了政府引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是传统音乐形式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结语

山东传统音乐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产业赋能、创新驱动,以及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等路径,山东成功地将传统音乐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山东传统音乐文化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引用

[1] 刘晓静.新时代山东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的学术回顾与愿景展望[J].齐鲁艺苑,2024(3):6-9.

[2] 李傲.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红楼梦》中的音乐美学评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 (5):145-147.

[3] 朱永正.数字化时代下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路径研究[J].明日风尚,2024(9):28-30.

[4] 王永振.黄河流域山东段传统音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山东艺术,2024(2):6-17.

[5] 孙凡雅,尹成美,乔茹佳,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数字化传播研究[J].名家名作,2024 (8):61-63.

作者简介:于季平(198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山东农业大学。

通讯作者:胡琦(1987—),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就职于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