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音乐符号:从创作到欣赏的音响之旅

2024-10-31 00:00:00罗浠匀周心宇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9期

0 引言

音乐作品旨在传达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情感,其核心在于通过有序组织的音响符号,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听众。这一过程涉及音响符号的编码(创作)与解码(欣赏),两者紧密对应着作品的创作技法与音乐内涵的理解。解码音乐,即解析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如和声、曲式等,使听众能具体感受音响效果所承载的情感与意境,最终实现音乐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鸣。

1 解码音响符号,解码音乐语言

1.1 宏观音乐语言

在进行音乐的编码过程中,需要构建起音乐的基本骨架。在宏观角度上,构建音乐的基本骨架需要运用到3种宏观音乐语言进行音乐的宏观把控,其中包含曲式结构、音乐织体形态、调性布局。

(1)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横向的结构形态,符合一定逻辑。“曲式是音乐材料的组织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1]”曲式结构分为小型曲式结构、大型曲式结构和综合曲式结构,还包含边缘曲式结构和自由曲式结构。

小型曲式结构包含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单”的含义是在音乐作品中,主要呈现单一乐思,表达单一主题。大型曲式结构包含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综合曲式包含回旋奏鸣曲式、套曲结构、组曲形式等。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横向布局,曲式结构的形成有着时间溯源与音乐发展的动态过程,什么样的音乐使用什么样的曲式结构,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比如复三部曲式强调事物的对立与矛盾的激化;变奏曲式展现出事物的变化;回旋曲式就犹如每天的昼夜更迭,体现出事物的交替与循环,变化发展与对立的审视;奏鸣曲式则是强调形成对立的人物、事物和矛盾体,然后进一步发展与激化,最后通过调性形成统一的过程。

(2)音乐织体形态主要分为两大类:单声部织体与多声部织体。①音乐创作者在创作时,如果选用单声部织体,如旋律的写作,更多的是写作独奏(独唱)、齐奏(齐唱)作品,或者依附声部的使用以及旋律八度重复、多重八度的处理。②多声部织体包含主调音乐织体与复调音乐织体。

在主调音乐中,音乐织体形态主要由以下几个骨干部分构成:

第一,旋律声部。旋律是主调音乐的灵魂,在主调音乐分析中,旋律声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必不可少。旋律可以是动机的载体,也可以构成音乐主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和声声部。所谓和声是主调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要将和声声部解码成功,不可忽略的是和声音型、和声节奏与和声序进,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第三,低音声部。低音声部的发展延续时间上千年。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从中世纪起自由奥尔加农便已崭露头角,其中圣咏作为低音声部,形成了“固定低音”的雏形,到12世纪“花唱式奥尔加农”的诞生[2],不仅继承了自由奥尔加农圣咏做低音声部的创作方式,还加强了自创高音声部的旋律特征。又比如,在巴洛克时期通奏低音(又称数字低音),“一般来说,这些数字指示着在低音与上方声部之间所应构成的音程”[3]。

解码主调音乐的低音声部需要分析其节奏型,以把握其在整体音乐结构中的律动与节奏变化。同时,还需要观察低音声部是否主要承担和声序进的功能性特征,或是具有较为鲜明的旋律形态。此外,判断低声部是否形成了主音持续或属音持续的特征也是理解其音乐作用的关键所在。

第四,强调层和装饰层。主调音乐的强调层通常会是主题旋律与和声的部分重复或变形,起到对主题的巩固作用,加强音乐中的表现力;主调音乐的装饰层也可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在复调音乐中,几个声部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协调,声部之间的独立性通过各声部前后进入的顺序、不同的节奏型和“声部进行的走向”来完成,要掌握这几个知识点:①判断出声部的数量。②学会分析对比复调、模仿复调、支声复调。③学会对位法的五种法则:一音对一音、双音对一音、四音对一音、切分节奏、混合对位。④理解并能掌握“单对位与复对位”[4]。

在多声部音乐中,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与复调音乐织体形态有着较为明显的织体形态差异。在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与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经常会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局部穿插复调音乐的作曲技法,形成复合音乐织体形态特征,来丰富音乐音响效果,增加音乐作品的复杂性,增强音乐的表现张力。因此,除了要分别掌握主调与复调音乐织体形态的区别,也要形成复合音乐织体形态的意识。

(3)调性布局:调性是多声部音乐的,对音乐的确立与发展有着框架性的作用。音乐的大结构与小结构都离不开调性的分析。比如有单一调性、转调性、多调性、统一调性等。在单一调性中可以通过和声的色彩性与表现力来实现音乐“音响”的表达,可以是“协和”的,也可以是“无规则”的。这些和声的运用有一些守调模进、离调、离调模进的手法。其中转调的方式与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转调的方式有调性对置、转调模进等。因此,作品中的调性布局需要解码。

1.2 微观音乐语言

微观音乐语言一共有13种。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记住“6+1”,6组合+1要素。6组合:节奏与节拍、速度与力度、音区与音域、调式与调性、和声与对位、音色与演奏法;1要素:旋律。

编码解码音响符号。旋律是主调音乐的灵魂,旋律是由时值与音高两个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又产生不同的节奏型和旋律线。一支优美的旋律,常有规模不同、形态不一的旋律波状组成,随着情感变化,时而平缓,时而跌宕起伏。旋律线走向主要有上行、下行、波状、齿状、直线型、环绕型。比如,旋律线上行通常音乐情绪逐渐高涨,在推动音乐进行的时候,这是音乐创作者常用的手法;旋律线下行音乐情绪有回落之意。另外,6组微观音乐语言每个都是很重要的音响符号。

1.3 音乐情绪爆发点的起落和布局

(1)音乐情绪爆发指的是旋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心魄的瞬间,这通常被视为旋律的高潮。高潮是旋律发展的目标,没有高潮的旋律可能会显得缺乏音乐性与艺术性。

(2)音乐情绪爆发的位置:①“弹性”的,可根据特殊需要,放在任意的位置上。对于这种旋律,寻找音乐情绪爆发点不是公式化的,而要靠听觉和感受来加以确认。旋律的最高音、旋律的节奏型、和声的复杂性等音乐要素一起来判断,音乐情绪最饱满的位置。②“硬性”的,是当没有特殊要求时,应把它放在旋律总长大约四分之三的位置上。

1.4 主题发展手法

主题发展手法包含重复、变奏、模进、逆行、倒影、扩大、紧缩、展衍等。主题发展手法的运用对音乐形象的树立有重要作用。

2 解码音响符号,解码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都与其社会背景、政治文化环境、人文观念等紧密相关。以音乐评论为例,它不是简单的议论,评论者需要基于对音响的深刻感知进行评论。音乐评论的起点在于对音响的敏锐捕捉,而文字则是用来承载对音响的客观分析以及对艺术家深情厚意的扶持。

表演者在演绎音乐作品前,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意境,随后对物化的文本进行二度创作。这就需要表演者认真研究符号文本。表演者不仅需要从显性的艺术形式中挖掘作品的形态手法和审美理念,还需要深入探讨隐性的文化背景,以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面对音乐作品中的符号系统时,表演者需要敏锐地挖掘出作品在显性和隐性层面上的继承、弘扬、超越。对作曲家心路历程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作曲家的内心动态,从而提升表演者对音响符号的感知力与表现力。

20世纪的音乐作品在共性写作时期的基础上,其产生与发展深刻地受到了20世纪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哲学思想、艺术思潮的影响,反映了现代自然科学、科学幻想以及抽象概念等多个方面。特别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动荡,对人类文明与精神层面造成了深重的创伤。其间,知识分子感到不安压抑,这种情绪在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贝尔格、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不再像浪漫时期那样充满田园诗般的浪漫的风格,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音响效果和音乐素材。以潘达雷斯基《广岛殉难者的挽歌》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弦乐新音响的运用,深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背景。同样,勋伯格音乐风格的转变也与他个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震撼有关。勋伯格的早期音乐创作沿袭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风格,主要受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的影响。然而,随着1908年至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社会动荡加剧,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自由无调性”阶段,其特点是表达自我内在的意义,用潜意识与抽象形式表现。 “泛调式”的运用使得音乐调性、调式在几个略可辨别的调式调性间摇摆不定,难以捉摸,这正是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的音乐写照。1914年至1918年,勋伯格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亲眼目睹了战争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摧毁。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1920年起,勋伯格的音乐进入了晚期创作风格,他发展了“十二音作曲技术”,实现了彻底的无调性,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逻辑性、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印象主义音乐的色彩美感。1933年纳粹上台后,由于勋伯格的犹太血统,他被迫逃亡美国。两次世界大战的震撼经历,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也极大地推动了他的音乐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 音响是一种符号,需要编码与解码

“音乐”二字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解释,“音”是物理现象,“乐”则是指人类心理现象。那么将两个层面结合起来,“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音响符号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凭借物理的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听觉,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声音产生,传入人耳,就会有音响存在。它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耳朵,并激发出听众的各种情感。

作曲技术是为作品的音响效果服务的,音乐音响构思是组织音乐作品中内在的表现。因此,音响作为一种符号,音响符号对应着创作音乐作品与分析作品中的创作技法。音乐创造者通过这种符号载体来外化主观的情感表达,但只有符号的文本表达是不完整的,还需要解码者,对符号进行有创造性的视觉解读,使音响符号转化为具有“格式塔”性质的艺术暗示,使抽象的音响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要了解作品,了解音乐创造者所表达的音乐内涵,毋庸置疑是需要编码与解码的。

引用

[1] 钱亦平,编著.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6.

[2] 杨九华,编著.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罗浠匀(1993—),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周心宇(199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