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平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对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平台经济数字化驱动、中心化治理与生态化发展的三大特点,使其能够通过供需协同和要素协同这两大核心机制来推动有效治理,实现产业链主体的赋能培育、结构的优化平衡以及治理的高效有序。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平台经济主要通过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以及新兴产业建链来发挥作用。平台经济更好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两点:在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思路上,注意发展和规范的平衡;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平台发挥好“链主”作用。
关键词:平台经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驱动;中心化治理;生态化发展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24(05)-0075-1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质量产业链,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水平,进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抬头,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产业链再布局,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俄乌冲突等事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原有产业链协调机制失灵与崩溃,企业愈加重视产业链的自主性、可控性和安全性。在全球产业链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日益凸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环节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持续推动中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有效化解产业发展风险、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顺利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平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循环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平台经济发展观察(2023)》,中国平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22年中国共有167家平台企业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总价值规模为2.37万亿美元。头部平台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平均研发强度持续提升,一方面平台经济领域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下人工智能(AI)大模型竞争的重要战场,另一方面国内平台企业也越发重视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的产业投资。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转型期,平台企业从简单追求流量和横向扩张的粗放发展,转向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和“链主”地位,加快推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赋能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而加快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的赋能潜力,扩展平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度和广度,强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能力,就必须要深入理解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将在探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平台经济的运行特点,分析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一)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在界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前,本文首先对产业链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产业链的核心在于“连接”,它是企业在生产流程中根据分工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既可以是线性的链条,也可以是更加复杂的网络。从投入产出角度来分析,产业链就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客观形成的某种技术经济联系[1],它覆盖产品或者服务的完整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组装以及后续的流通、消费甚至回收循环等一系列环节[2]。产业链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分工协作网络,其典型形态就是模组化的纵向网络,各个分工“片段”需通过链式集合后才能形成最终产品。除了不同环节之间的时间顺序之外,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产业链重要的空间结构特点[3]。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产业链反映的是存在有机关联的经济部门之间所形成的网络关系[4],它包含多个产业层级[5],体现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和协同关系,既包括上下游的纵向分工关系,也包括竞争和互补的横向分工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产业链体现了跨主体、跨产业和跨区域的社会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能力,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6]。产业链的形成事实上也是一个产业整体价值持续提升以及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7]。
综上所述,产业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基于技术和经济联系所形成的模块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其目的是实现包括资本、劳动和知识在内的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事实上会形成相互嵌套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并通过一定的协同机制实现融合发展。根据上述定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产业链的运行逻辑:
第一,参与主体的特点与能力。产业链构成的主体从微观层面来看是企业或组织,从中观层面来看是产业,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国家或地区。无论是传统的线性链条,还是现代化的复杂网络,它们本质上都是分工网络中的节点。节点研发能力或者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整个产业链创新能力或者价值创造的下限。以圆珠笔产业为例,中国圆珠笔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笔头部分需要很高的精加工能力,中国无法自主研发和生产,大量依靠进口。这也导致中国的制笔行业长期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直到“十二五”期间太原钢铁集团和中国科学院以及众多制笔企业联合研发攻关成功后,才扭转了上述局面。
第二,结构特征。产业链中的参与主体基于技术和经济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工网络,彼此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各主体根据自身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形成了相应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分配关系,这种互动性的关联决定了产业链竞争力的上限。合理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主体之间能够以合作的方式更好地享受技术与经济外溢,一方面可以实现较高的产业链韧性,抵抗和化解外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让所有参与者更加公平地享受产业链的发展红利,进一步培育各主体的发展潜力。产业链的结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链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要素协同水平。产业链表面上看是不同主体之间形成的技术经济连接,本质上则是不同生产要素在各主体之间的配置与协同。生产效率的提升依赖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势必要求在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中实现多种要素在多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协调,在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目标的前提下,最终使整体系统能够高效且顺畅地进行生产活动。具体来说,要素协同发展要求技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所形成的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以产业链作为核心支撑,实现高度协同的有机融合发展。
(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产业链对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主要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8-10]。其中,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产业链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价值链提升,例如黄群慧等[11]认为产业链的现代化就是要一个国家推进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攀升,通过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延伸,不断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第二类观点则认为产业链现代化事实上就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12],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盛朝迅[14]则进一步指出这就是一个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内容的现代化过程。第三类观点则指出要从多个层面和维度来界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刘志彪[15]认为产业链的现代化应该包括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韧性高且融合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且国际竞争力强、多种要素高度协同这四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等[16]提出产业链的现代化包括主体和结构两方面的现代化,前者要求主体对象的强创新能力、高附加值、高水平数字化,后者则要求结构维度上可靠、公平、顺畅循环。
科学界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除了要准确把握产业链的本质特点以外,更需要深入理解当前的时代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和数字技术革命使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内向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因此,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能够满足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将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二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同时,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竞争力强的高质量产业链主体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上述发展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参与主体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产业链参与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强。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驱动才能实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逐步迈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企业则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中国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意愿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依然依赖国外引进,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以中央企业和龙头企业为代表,持续提升基础研发能力,在重大科研项目和核心技术突破上发挥领军作用;另一方面,以“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为代表,在细分技术领域成为“隐形冠军”,掌握自主关键技术。
第二,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更高。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因此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加剧,围绕加工制造和产品组装等低端环节获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企业要想摆脱低端锁定,转型进入产业链中以设计、研发和营销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环节,关键在于:一方面,积极提升企业的“硬实力”,通过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来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门槛和质量壁垒来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培育企业的“软实力”,充分利用文化、制度、数据等高级要素资源,以建立品牌和标准等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
第三,数字化转型程度更深。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企业拥抱数字革命的浪潮,就能够抓住新技术的先发机遇,提升企业的供给柔性和经营韧性,用数字化手段来“强身健体”。中国超大规模的内需优势,决定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客观上降低了转型的风险和摩擦成本,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运用场景。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来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信息价值,不仅让企业更加迅速有效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还能不断优化自身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与关联企业的沟通效率,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2.包容开放的高质量产业链结构
高质量的产业链结构意味着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加协调,关系越发牢固,进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主体的创新潜能,充分利用产业链中的技术外溢,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基础上共担风险与多方共赢。高质量的产业链结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均衡发展。作为一种分工网络,产业链的结构优化必然是效率导向的,基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通过更加细化的分工和专业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这反映在结构上就是产业链的不断延长,或者分工网络的持续扩张。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繁荣,或者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就是典型的例子,制造型企业通过将研发、设计以及销售等环节从自身剥离,以专业外包的形式,用更低代价获得更高质量的中间品或服务。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分工网络中,一旦部分重要节点受到外部冲击,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瘫痪和断裂。为了在产业链结构上提升韧性,强化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就要在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上做到自主可控,避免“卡脖子”引发的风险扩散,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要求存在一定的技术备份和供给冗余。
第二,以公平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本质也是价值链,分工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高的价值,而利益在产业链各主体中如何进行分配将从根本上决定产业链结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尽管不同主体由于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以及市场势力等因素贡献了不同的附加值,但是利益分配链条绝不能简单地遵从“弱肉强食”原则,否则从长期来看弱势主体的低水平发展必然会拖累整个产业链的成长,严重的木桶效应也会阻碍产业链的高端化升级。不公平的分配机制不仅会使产业链各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利益联盟来对抗外部冲击,而且会加速风险传播导致产业链的整体崩溃。因此,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必须要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多赢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坚实的利益联盟。
第三,以高水平开放构建主场优势。开放的产业链意味着允许更多的主体参与,并且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维持产业链的活力。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以高度开放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开放的产业链包含两层含义: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前者是在平等的市场规则和法律规定下,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地参与产业链,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各类经济主体的优势。后者则是指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鼓励国外经济主体加入“以我为主”的产业链,虹吸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向国内市场集聚。高水平的开放型产业链,事实上是在产业层面实现了从客场全球化向主场全球化的战略转型,一方面能够依托中国强大的内需实现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利益绑定,避免和缓解“脱钩”趋势,另一方面还能让全世界的创新与生产能力为我所用,并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产业链治理模式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要求产业链在治理模式上让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都发挥作用,让多种要素协同发展。高质量的治理模式包含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源在企业内部以及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之间必然出现错配的情况。高质量的治理模式意味着资源错配可以迅速被纠正,让资源重新从低效率用途转向高效率用途,或者从低效率主体流向高效率主体。上述纠错机制的核心在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在平等竞争规则之下,竞争压力会倒逼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率,通过持续的内部改革优化资源使用效率。如果产业链中的部分企业无法提升效率,那么就会通过破产重组或者兼并收购的方式,让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链主体转移。进一步来说,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和堵点,确保资源在产业链内部自由快速流动。
第二,让政府的产业政策更好地发挥补充作用。中国在赶超战略下取得的发展成就,尤其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业政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显示出高质量的制度供给能力对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有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和有效市场的“无形之手”并不是相互排斥或彼此替代的,合理的产业政策在纠正市场失灵、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高端化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补贴和产学研合作来促进产业链中知识溢出,以及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通过法规和标准制定来更好地实现数据价值,等等。高质量的产业链治理模式,需要在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承接性和适配性,例如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与研发联盟等。
第三,围绕产业链实现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发展。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创新资源的支撑。高质量的产业链治理模式需要让原本彼此分离的各类资源要素相互协调和支撑。首先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融合。两者相互脱节与自我循环是导致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与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重要原因。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意味着科技成果能够真正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环节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丰富的产业生态也能够为科技成果迅速地转换为真实的生产力提供多样化的商业载体和市场空间。这种融合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产业链中存在大量的高水平服务性市场中介,为科技活动与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沟通。其次是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人才是落实一切发展的根本,而人才的趋利性意味着产业链中收入和待遇较低的产业部门或者经济主体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优秀人力资源,进而导致产业链的不均衡发展。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意味着一方面产业链治理中要能够使用市场和政府双重手段,以收入提升为中心来引导优秀人才向实体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就业,另一方面则是要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产业发展为指引,培养未来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最后是产业链与资金链的融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现象,就是两者分离发展、资金难以从金融体系进入实体产业的集中表现。产业链和资金链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资金进入产业链后可以获得足够高的投资回报,换言之就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中形成了优质的资产。这一方面要求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引导全社会资金进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支持其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让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资产在形成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产业链视角下平台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平台经济的内涵
平台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网络外部性,在双边市场中一边用户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效用会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大[17-18],即交叉网络外部性。与此同时,在某一类用户内部也可能存在着直接的网络外部性,例如微信所提供的通信连接服务,会在用户之间形成具有强烈分享动机的“社交圈”,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社交圈中的每个用户获得的效用和收益都会显著提升。这种直接的外部性又会和交叉外部性形成互相强化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吸引力。第二个特征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平台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它能够在正向的反馈机制下大量吸引双边用户的加入,这就必然导致平台有着很强的规模扩张意愿。平台在成本结构上往往又表现为巨大的固定成本和极低的可变成本,因此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平台成本会趋近零,并且随着服务和产品种类的增加,平台还能实现范围经济。
传统的集市、大卖场或者购物中心都可以看成是平台,事实上平台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商业模式。但是,包括谷歌、亚马逊和脸书等巨型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崛起,以及今天平台经济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与快速发展,都意味着要想科学地理解平台经济,就必须结合时代与技术背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是平台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数字技术的发展选择了平台作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与产业组织形式,而平台经济的浪潮又加速推动了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落地。因此,平台经济是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市场载体。
平台经济的核心内涵就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平台作为载体,通过信息效率的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来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平台依托其在不同参与者之间进行相互连接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效率,根据交易的特点来推动商业创新,通过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为市场参与者持续地创造价值。平台之所以能够在信息时代成为数字红利的重要创造者,关键在于它通过数据集聚实现了信息的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数据整合与加工,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产业链视角下平台经济的核心特征
平台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双边市场中,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核心载体,通过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以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实现多方参与者之间的高效连接与互动,最终实现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平台经济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数字化驱动
平台经济的数字化驱动特征,首先表现在数字技术在平台及其产业链合作者之间的广泛运用。平台作为市场交易的撮合者,需要同时服务于买卖双方的大量用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让平台有意愿使用最前沿的技术,推动先进技术在产业链中的快速普及,进而提高交易效率。美团在2023年发布了第四代无人机以及全新的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其庞大的即时配送场景,天然适合扮演推动无人机技术持续升级的“超级甲方”。截至2022年底,美团无人机项目已经实现配送订单超过12万单,相较于传统的配送方式效率提升120%。第四代无人机更是能够实现3千米半径内的外卖配送时间低于15分钟的惊人效率。物流效率的极致提升,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选择美团平台,更能为平台及其产业链合作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驱动特征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赋能。平台经济的连接性质决定了双边客户的大量数据会在平台中集聚,这些海量数据一方面对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他们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资产,是平台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平台的经济活动高度依赖数据[19],这些经济活动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匹配,实现供需协同[20]。平台需要通过高效率收集、整理、清洗、加工和分析数据,不断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信息匹配的精度,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多方参与者的共赢。淘宝从2008年开始实行“云计算”战略,逐步形成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不仅可以从容应对“双十一”的峰值流量冲击,同时还能够向平台中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云计算服务。与此同时,淘宝还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搜索指数来预测消费者的偏好趋势变化,帮助卖家更好地进行库存调整,并通过“菜鸟”物流部门的数据共享为快递公司规划最优的送货时间和路线。淘宝在2018年的“双十一”期间2.8天成功交付约1亿个包裹,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中心化治理
平台在双边市场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其连接的互动网络中它既是最重要的核心关键节点,又是信息聚集的中心。它根据掌握的数据来决定各种要素资源在网络中的分配,因此平台经济显现出强烈的中心化治理特征。
第一,以平台为中心来整合、协调各种要素和资源。信息上的巨大优势以及连接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平台相较于双边市场的参与者,对市场环境和所有主体的特点有着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因此在总体的资源配置上也更有效率。数据要素在平台的集聚,意味着平台能够迅速发现并纠正市场和产业链中资源错配的节点,并且结合自身利益的需要推动多种要素融合发展。针对中国汽车养护和维修市场“散乱小”的发展乱象,淘宝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推出了天猫养车服务,以线上到线下(O2O)模式来整合行业资源,不仅从智慧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提高门店服务质量,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持续进行价值链延伸,与本地公交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充和整合资源。
第二,以平台为中心分配利益。平台在市场交易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它极高的市场势力,它能够调整价格结构,结合多种非价格机制来决定利益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分配。以收费和补贴为代表的传统价格机制,让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而以排名和推荐为代表的非价格机制也能调节不同用户在市场交易中的收益能力。中心性的特点结合多样化的治理方式,一方面意味着平台能够有效地通过利益调整来实现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动态调整,激励市场主体调整自身行为,引导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平台也很有可能滥用手中的垄断势力,对市场主体进行剥削,损害社会福利。平台在治理机制上的两面性,决定了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现实中正负两面性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因此有效监管也存在很大困难。
3. 生态化发展
平台可以被看作一个依托互联网建立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平台作为生态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其核心任务就是连接众多类型的用户,让他们通过平台交流、互动与融合,最终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平台所构建的生态多样性和规模性,直接决定了它的成长和竞争潜力。平台的这种生态化发展特点,具体来说包含如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平台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生态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为了更好解决“鸡蛋相生”问题,平台需要在生态培育的早期主动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以此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与风险,进而迅速跨过“关键数量”的门槛限制。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支付宝和微信在生态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例如大力推广二维码技术、构建支付场景和推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等。
第二,开放性生态建设。开放性是获得生态多样性和成长性的基本保障。平台的开放性绝不等价于平台对于所有主体都保持开放且不做任何限制,事实上根据用户接入、退出以及互动的难易程度,平台的开放性程度也存在差别。平台开放性生态的本质是基于规则的开放,用户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能够自由进出,并且得到平等的对待,既接受平台的管理也享受平台提供的服务。开放性生态的建设,主要就是要不断完善规则,并基于规则来培育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不同平台之间生态竞争的实质,就是规则与制度竞争。开放、包容和共享的生态才能保证用户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分享平台的成长红利。平台在维持规则性开放的同时,也在创建和维护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秩序,这对于市场和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商业模式的不断丰富与持续创新。平台的核心任务是给用户提供有效链接,通过提供多种类型的互动服务来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创造过程必须依赖一定的商业模式为载体才能顺利实现,丰富的商业模式既是平台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平台实现数字驱动和有效治理的场景支撑。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丰富与优化,一方面平台能够以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服务满足现有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强化用户黏性;另一方面还能创造更多的互动场景,吸引更多新用户加入,进一步扩大平台规模。在现实中,平台总是会有很高的意愿来丰富自己“做市商”角色外延,在可能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客户范围,持续构建商业场景,以此来提高平台生态的成长性。与此同时,随着用户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商业模式也需要因时而变,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在破坏性创造的环境中实现新陈代谢,这也是平台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的必然要求。
三、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一)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
平台经济数字性、中心性和生态性的三大特点,能够让其充分发挥其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供需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核心机制来推动有效治理,实现产业链主体的赋能培育、结构的优化平衡以及治理的高效有序。
1.供需协同
平台作为市场中连接供需双方的关键,能够在拉动需求和提升供给的同时,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同时扩大交易的范围和规模。
第一,需求侧的拉动效应。首先,平台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从而扩大需求规模。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技术,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为消费者节省大量的交易时间与精力,还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事实上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需求规模的扩大会对生产企业产生创新激励,同时还会提高市场的竞争强度,激励企业开展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例如,包括小米和京东在内的很多平台通过众筹和预售制度,事前形成稳定的大规模需求,为初创企业的产品创新缓解了资金约束,降低了创新风险。除了需求规模之外,平台还能够更好地发挥需求互补效应。当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平台中集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互补效应除了能够促成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与模式。其次,平台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信息更好地传递给供给侧。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零散且多样,准确获取需求信息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的核心难题。平台通过集聚效应,能够基于海量消费数据将消费者偏好精确地传递给供给者,更好地发挥需求侧对供给能力优化的“指挥棒”效应。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市场需求中对于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增加,必然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反映给供给者,平台中的价格传导机制不仅速度更快,而且信号清晰。不仅如此,平台还可以通过搜索、推荐和反馈等非价格机制来更加全面地获取需求信息。
第二,供给侧的提升效应。首先,GVknP7rPM2yLJm85rPwljw==平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平台的搜索、交易和支付等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可以为单个企业节省巨大的成本支出,而平台则可以通过规模扩张实现摊销。与此同时,平台帮助生产者准确预测消费需求的规模、特点和变化趋势,不仅能够减少浪费和降低库存,推动企业向柔性化生产转型,同时还能更好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其次,平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提升供给能力与需求的适配性。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需求和供给相互匹配的实现形式,需求性质和供给能力的变化都会导致商业模式的变化。当消费者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新需求时,平台就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引导供给者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反之,当生产者由于技术创新推出了新产品和新服务,或者是改进了现有的供给能力时,平台也会通过商业模式的调整引导消费者与之匹配。因此,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客观上能够帮助企业的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在动态变化中实现更好匹配。最后,平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提供者,持续为供给主体提供创新赋能。平台在规模和资源上的巨大优势,使其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众多平台企业都拥有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包括微软和谷歌等在内的巨型平台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资源,并且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在开放的生态中,平台的创新成果会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赋能。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微软通过与OpenAI公司的长期深度合作,迅速将ChatGPT引入到它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中,并且以开放接口的方式鼓励各类商业运用,极大地推动人工智能的普及以及各类衍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而各类平台也事实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提供者。
2.要素协同
平台在撮合交易和连接用户的过程中,事实上扮演着市场建设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它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为抓手,努力实现各种要素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平台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链主”身份,使用多种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推动多要素的融合发展,并且根据市场与技术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和优化产业链结构。
第一,培育统一大市场来推动资源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区域和市场分割导致经济循环存在堵点,这是中国无法充分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的核心原因。连接是平台的本质特点,平台一方面有很高的意愿打破一切制约资源自由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有能力借助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约束来实现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和培育统一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平台依托现代通信网络实现了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了市场主体之间高效的无形连接。平台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线下传统交易与互动方式的时空限制,建立了一个基于信息和数据的虚拟统一大市场。信息的自由流动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为市场中各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协作奠定了信息基础。其次,平台通过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疏通市场堵点,实现市场主体间高效的有形连接。在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平台能够让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供需信息在市场主体间传播,结合相应的商业模式,有效突破区域限制、城乡壁垒和国际分割,引导劳动和资本等要素跨区域、跨产业和跨部门的流动与配置。例如,以淘宝为代表的网络购物平台的发展,依托互联网让供求信息在最大的时空范围内交互,并逐步打造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网络,实现了商品资源在全国范围的高效流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直播带货或者供应链金融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客观上重塑了当前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随着这些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最终可以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理顺仓储、物流、通关和结汇等一系列环节,实现资源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与配置。
第二,以“链主”身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平台在资本、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绝对优势,使其在所处的分工网络中往往处于“链主”地位,因此平台能够使用多种方式推动要素资源的融合发展。首先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平台企业往往自身就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在基础科研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相应突破后,平台会迅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落地,组织平台中相关的产业链企业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或者衍生开发。平台还会针对产业链中的研发薄弱环节,引导创新资源的定向集聚,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方式弥补短板。其次是产业链与资金链的融合。两者发展脱节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资金无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足够高的回报,导致低回报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以及虚实经济发展失衡等。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非价格机制进行有效调节,例如蚂蚁金服利用阿里平台的信息优势,通过供应链金融为那些信用资质较差但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既能为实体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比传统金融更高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平台还可以利用自身在利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以补贴等非价格机制向产业链中部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支付,以此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再次是创新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创新活动既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也包括技术和产业研究,两者分别依赖公共资金和市场金融。但是,两种创新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甚至还有不断模糊和融合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单纯依靠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解决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问题。平台自身的“链主”身份一方面让其能够重视创新活动的市场导向与商业回报,另一方面还能够克服市场机制的短视性,愿意扶持那些长期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难以获得回报的初创型企业。例如,微软从2019年至今向OpenAI公司累计注资130亿美元,尽管后者依然没有盈利,但是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领先优势,对微软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是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以及资金链的融合。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研发活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在促进人才资源和其他要素协同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优势,在充分了解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多种金融方式结合多元化薪酬水平,引导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向合适的产业部门、生产与研发环节以及市场主体集聚;二是平台以政产学研等合作形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创新活动。平台在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中,辅之以良好的职业培训,让劳动者更快适应全新的生产与消费场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效率。
第三,重塑产业链分工与革新治理网络。首先,在产品和服务愈加复杂的背景下,平台的开放性和数字性推动了模块化治理网络的快速发展。根据交易复杂性、信息可编译性、供应基础的能力这三大标准,按照市场协调程度和权力不平等程度排序,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可以分为层级型、俘获型、关系型、模块型和市场型[21]。模块型的生产网络相较于前三种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产品内分工带来的生产环节的极致细分。平台经济中数字技术的大量使用以及开放性特点,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产业创新生态,以模块化的方式让消费者、供应商、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协同创新,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提高研发效率。其次,平台的双向连接功能使其成为“混合型”链主,同时以“紧链”和“扩链”的方式来提高产业链的治理效率。与以传统大卖场为代表的购买者“驱动型”链主相比,平台通过数据要素的大量使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持续迭代更新,让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通过更少的环节,以更快的速度传递给生产企业,拉近了供需双方的信息距离,消除了其中的低效率环节,从而使产业链在收缩的过程中更加“紧致”。与以品牌生产者或技术供应商为代表的生产者“驱动型”链主相比,平台提供了更加综合化的服务,在平台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更多的联系与互动,从而使分工结构从单一序贯型的“98fed29ee8e780bdd5c05c485bc2ce5b54c77cd3b9c1d9e3dabd719025e21095蛇型”转变为多元互动的“蛛网型”。这一过程使产业链的分工愈发细化,形成了更多的分工环节,以扩充产业链的方式提高了效率。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和本土化的趋势下,平台通过标准化治理培育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近年来,以中美产业链脱钩为代表的产业链重构现象,既反映了大国博弈与安全问题,客观上也是数字技术革命重塑产业链的一种表现。Ponte等[22]提出了标准化治理模式,强调标准和规则在全球产业链治理中的重要性。由于市场与技术优势,平台是天然的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进而能够以“链主”身份来构建和培育区域化的产业链。一方面,平台通过统一市场培育和整合市场需求的方式为产业链提供足够的需求驱动力;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要素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研发进行知识和信息赋能。综合上述两方面特点,平台最终以标准化治理方式,依托本土和区域市场需求,以本地供应能力为主,构建自主、安全且可控的全新产业链。
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如图1所示。
(二)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1.短板产业补链
中国在某些产业链中的部分产业环节和关键领域存在瓶颈和短板,不仅给整个产业链的正常平稳运作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还会被国外的技术掌控方“卡脖子”,严重影响中国产业的自主发展。短板产业补链的本质就要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进行补充和强化。平台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平台企业成为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主体。“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芯片、操作系统以及核心算法等领域落后,反映出中国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领域的投入不足以及重大原创性成果的缺乏。在新型举国体制下,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发挥市场引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双重优势,平台恰恰能够满足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腾讯在2022年成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准备10年投入100亿元,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聚焦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努力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除了基础研究之外,平台还能利用自身对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的敏感性,在应用研究的供给与扩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腾讯会议的快速崛起,反映了腾讯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时代对于在线协作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并且腾讯充分发挥研发实力强与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叠加丰富的商业生态支撑,使腾讯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云协作平台。
第二,平台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链短板提供“隐形冠军”。在产业链中很多关键产品、重要环节与核心技术的提供者都是一些“小而美”的企业。消除这些环节上的软肋和痛点,很难通过国有大型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和并购来实现,培育本土的“专精特新”企业才是关键。平台企业可以同时从供需两个方面提供有效驱动,培育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在需求方面,平台能够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通过采购和外包等方式提供实现产业技术的规模经济,并且在构建的生产网络中传递需求信息,推动相关“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发育。在供给方面,平台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部分专利技术和研发资源,与中小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人员支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的统计数据,在产业投资领域最活跃的25家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投资的方式培育了近4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小米从2017年开始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支持小米生态链的业务扩展,针对人工智能、射频器件和半导体等中小企业进行投资,这些“专精特新”企业除了得到资金支持外,还能在小米创新资源支持下加速研发进程,并获得关联企业的大量订单。例如,小米和华星光电联合建立实验室攻关显示技术,后者迅速成为小米高端旗舰手机的屏幕供货商,并且质量位于行业第一阵营。
2.优势产业延链
对于中国部分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提升和分工细化,持续提升产业链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扩大上述产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平台在优势产业延链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平台通过技术供给实现内向化的产业延链。中国的优势产业往往具备市场规模大、研发制造能力强等特征,例如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产业等。但是,在这些优势产业中依然存在部分相对薄弱的环节。平台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并构建相应的场景,或者推动产业链中的主体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将原有的分工形式进一步细化,在产业链内部延伸出更多的分工环节或者合作节点。以北斗平台为例,通过“北斗+”形式,在电力、通信和金融等领域通过技术融合创新来实现规模化推广,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链不断细分。在电力行业中的输电环节,传统的线路巡检依赖人工实现,不仅工作时间长、效果差,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国家电网通过与中国电信和华为合作,推出无人机智能巡检项目,通过融合5G网络与北斗定位服务,工人远程操作无人机拍摄,图像实时上传,后台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与智能辅助决策,工作效率实现了百倍提升。从单纯的人工巡检到无人机巡检,实质上就是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某个低效的工作环节用高效协同的多个技术环节替代,实现效率提升。
第二,平台通过市场需求推动外向化的产业延链。平台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将上述信息及时反馈给产业链中的各参与主体,让它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新的需求机会,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让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音频综合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音频使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从原本简单的音乐与广播需求,拓展到包括睡前助眠、运动健身、知识学习等多种场景,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扩展。从上游来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横向上产生了多元化的内容提供方,包括有声书、广播剧、播客、知识付费课程等。与此同时,平台通过大数据反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在利益分配上更加倾向于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者,客观上加速了内容生产团队的专业化分工,在纵向上拉长了内容生产链条。早期的个人音频创作,也逐步被专业化的音频制作团队所取代,从剧本、音效、播音以及后期制作进行了细化分工。从下游来看,更多的硬件企业也进入在线音频市场,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以及车载系统等多样化的终端不断引入。为了更好地响应多样化的音频消费场景以及智能化的趋势,芯片和人工智能企业也逐步进入在线音频产业,产业链随之不断延伸和扩展。
3.传统产业升链
中国传统产业体量很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举足轻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其目标就是要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平台经济的发展,能够为传统产业提供更好的技术和市场支撑,在传统产业升链的过程中培育更强的发展动能。
第一,平台以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链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传统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囿于对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持续提升高质量供给能力。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大量的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减少企业的转型成本,并且能够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号。针对传统农业“小而散”和质量低的痛点,盒马推出的“盒马村”模式,就是平台引领农业数字化升级的一个代表性案例。盒马与农户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依托自身对需求的精准把握,推动农产品的精细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盒马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数据可以精准识别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并将相关数据反馈给合作农户,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的波动实时调整产量,降低库存和风险,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引导农户聚焦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提升农户的利润。盒马根据大数据需求确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标准,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反向推动相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数字化,不断引入智能大棚、自动喷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最后,盒马还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持续提升物流效率,有效解决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同时还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第二,平台通过加速新旧融合,为传统产业的升链提供产业支撑。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与新兴产业实现融合式发展,才能更好地获得产业支撑,保证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形成更加稳定的发展动能。平台可以准确把握需求和技术的变动趋势,发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路径与方式,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推动新旧产业的融合发展。共享单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平台经济催化下新兴数字信息产业和传统自行车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将消费者的出行痛点转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且还推动了自行车行业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共享单车对自行车的耐用性、舒适性和智能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智能车锁以及定位系统都在持续地更新升级。不仅如此,各大出行平台还敏感地捕捉到了自行车电动化的趋势,适时推出了共享电单车服务,加速推动自行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共享电单车不仅要求车型小巧,续航里程还必须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出行需求,并且车辆在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下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滴滴和哈啰在内的平台为了满足上述条件,都为行业中的生产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研发支持,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推动共享单车向“一带一路”国家出海,在传统产业升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产业链的外向延伸。
4.新兴产业建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也是形成发展新动能的主要产业支撑。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不仅需要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同时还要能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生产力。平台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新兴产业建链,加速新兴产业的培育:
第一,平台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引擎。大型平台企业不仅在资金和研发上存在着很强的优势,同时对市场需求有着很高的敏感性。从全球范围来看,他们已经成为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主要创新来源,并且还在众多前沿技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创新力量。随着电池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兴起和成熟普及,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共享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而智能驾驶技术更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技术。华为在2020年发布了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白皮书,并且正式公布了智能驾驶的移动数据中心计算平台,包含了标准化的系列硬件产品以及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华为作为业界唯一同时拥有中央处理器和人工智能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通过搭载智能驾驶系统,支持L2到L5级别的智能驾驶的平滑演进,结合完善的配套工具链及车路云协同服务,能够为客户以及合作伙伴针对不同场景灵活高效地开发智能驾驶应用。华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积极合作,打造了开放式的产业生态,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方案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持续完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平台作为资源整合的“链主”,通过商业化的持续推动加快新兴产业链的形成。新兴产业链的形成本质上也是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与产业化过程,需要多种资源的整合与串联。平台作为“链主”,能够更好地调动与整合资源,尤其是通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引导不同环节上的各类企业分工合作,消除研发、生产与流通等环节上的各种障碍。2021年“元宇宙”概念迅速成为科技领域的重要风口,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相关产业。业界关注元宇宙可能引发的商业颠覆与市场发展机会,而元宇宙的产业化一直以来都是核心难题。字节跳动作为一家平台企业从2021年就开始重点关注元宇宙,通过“自研+收购”的方式布局元宇宙,积极推动元宇宙产业链的形成。在硬件领域,字节跳动先后收购了国内虚拟现实行业的头部厂商Pico以及增强现实硬件厂商光舟半导体,为实现元宇宙中的高沉浸体验提供了底层硬件支持。在软件方面,字节跳动还针对元宇宙的内容生态进行开发布局,重点围绕游戏、社交和娱乐展开,例如推出虚拟社交软件,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使用AI特效设计虚拟人物形象,与好友聊天、逛街、看电影,享受沉浸式社交体验。与此同时,字节跳动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流量优势,将Pico内容平台与抖音打通,允许用户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观看抖音视频。字节跳动正是通过硬件与软件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相关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元宇宙产业链逐步形成。
四、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平台经济对于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供需协同与要素协同的两大核心机制,持续优化实现路径,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对平台企业的监管要注意发展和规范的平衡。平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垄断地位,尤其是在资源配置中的巨大作用,决定了针对平台的监管既要限制它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来损害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发挥好平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平台监管过程中发展与规范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保持平台的开放性。平台企业应当实行基于规则的开放,即通过事前清晰而透明的规则设立,允许市场主体在满足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地接入、退出、交易和转移。鼓励市场中各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禁止大平台利用市场地位实施的标准隔离以及用户“二选一”行为。其次是保持平台的竞争性。政府应当禁止大平台以消灭竞争为目的的并购行为,鼓励平台之间基于技术和创新相互竞争。严格限制平台的自我优待行为,保持平台内各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禁止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最后是保持平台的创新性。创新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平台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市场势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在审慎性的监管原则下,平台通过创新来获得市场势力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将事后监管和事前监督综合使用。
第二,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平台发挥好“链主”作用。首先是要进一步激发平台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应当鼓励平台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合作科研,允许平台企业承接国家大型的科研攻关项目。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平台企业在新技术和新业态等方面的探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提高平台的创新预期。其次是要激励平台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更大的“长臂创新”作用。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平台自身的资本与技术优势,成为科技初创企业的“孵化器”。鼓励平台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好信息优势,为其他企业信息赋能,减少供需错配。最后是要引导平台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好自己的“头雁”作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出海载体”。鼓励平台企业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服务生态,整合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一方面引导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向国内产业链集聚,另一方面帮助国内产业链向海外延伸。鼓励中国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姚志勇.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1(5):1-10.
[2]刘志迎,赵倩. 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J]. 工业技术经济,2009(10):51-55.
[3]刘贵富,赵英才. 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114-117.
[4]龚勤林. 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 经济学家,2004(3):121-123.
[5]郁义鸿. 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35-42.
[6]宋华,杨雨东.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1):120-134.
[7]吴金明,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8]邢光远,李怡欣,张远.重塑价值链增值活动次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23(4):84-96.
[9]苗圩.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N]. 经济日报,2020-12-09(11).
[10]张其仔,许明.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 改革,2020(6):58-70.
[11]黄群慧,倪红福.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20(5):11-21.
[12]罗仲伟,孟艳华. “十四五”时期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J]. 区域经济评论,2020(1):32-38.
[13]芮明杰.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2(11).
[14]盛朝迅. 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 改革,2019(10):45-56.
[15]刘志彪. 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 经济学家,2019(12):5-13.
[1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21(2):80-97.
[17]RYSMAN M. Competition between networks: a study of the market for yellow pag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 71(2): 483-512.
[18]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3): 668-691.
[19]李勇坚,夏杰长. 数字经济背景下超级平台双轮垄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策略[J]. 改革,2020(8):58-67.
[20]徐翔, 赵墨非. 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J]. 经济研究,2020(10):38-54.
[21]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 78-104.
[22]PONTE S, STURGEON T. Explaining governance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modular theory-building effort[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4, 21(1): 195-223.
编辑:郑雅妮,高原Vol. 46No. 5Sep. 2024
Research 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Platform Economy Promo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WANG Yu SHU Rongyu
1.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Summa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fundamental goal in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Central to this effort i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s, which is not only crucial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but also serves as a key driver in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to new growth models. The platform economy, as an innovative organizational method for produc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nhancing economic circulation. It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for dri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fully harness the potential of the platform economy, we must deepen its integration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tform economy’s mechanisms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An industrial chain represents a modular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among economic entities, built 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nection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or services. Through this process, resources such as capital, labor, and knowledge are allocated efficiently. As a result, economic entities within the chain form interconnected innovation, capital, and talent networks, achiev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rough synergistic mechanisms. High-quality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encompasses three key dimensions: (1)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growth drivers;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clusive, open, and resilient structure that balances efficiency, safety, and fairness; and (3) a governance model that leverages both market effectivenes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to foster multi-chain integration.The platform economy is defined by its ability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in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 data as a central production factor,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and network platforms as the operational framework. It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digitalization, centralized governance,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allow it to foster effective governance through two core mechanisms: supply-demand coordination and factor coordination. These mechanisms empower key players within the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e the chain’s structure, and promote efficient governance,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ain.The supply-dem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enables platforms to enhance the matching efficienc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timulating demand and improving supply while expanding the scale and scope of transactions. Meanwhile, the fact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acilitates the free flow of resources by fostering a unified market, encourag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pital, and talent chains. As a “chain leader,” platforms reshape labor division with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fluencing reform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latform economy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addressing shortcomings in weak industries,extending value chains in competitive sectors, upgrad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building chains for emerging industries.To enhance the platform economy’s rol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we propose two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irst, regulatory oversight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ostering development and ensuring compliance. Second,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guide platforms to effectively serve as “chain leaders.”
Keywordsplatform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digital-driven; centralized governance; ecologic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