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立足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伟业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分析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鲜明时代特征及丰富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探讨国有企业在新发展阶段的定位及功能,据此提出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创新;四是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开放。
关键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经济体制改革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24(05)-0013-08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建立”到“完善”再到“加快完善”,不断突破理论局限与实践挑战,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体制保障和制度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制度、市场监管、市场功能等方面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置于14项重点改革的首位,突出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22。由此可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
在中国,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探讨与实践。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被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攸关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面对新变局和新挑战,新时代新任务赋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本文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深入探讨新时代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及功能,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1]18为导向分析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路径,以期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特征
中国经济体制的建构,既未能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与实践的作用与反作用中不断科学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取向。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市场机制从无到有,不同时期的改革目标也历经演变[2]。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日臻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来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完全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相应升级[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是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所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决策,是以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经济体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总和,是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4]。纵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始终遵循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计划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或结合。第一条主线关乎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问题,第二条主线关乎所有制或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5]。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在更高目标、更高起点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领域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导向。刘志彪[6]认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不仅体现在对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的修改和完善上,体现在对一些长期存在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还体现在其具体的制度框架中。方福前[7]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在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有效的市场机制,更加协调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唐任伍[8]认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内涵体现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调控手段、开放程度和流通体系的高水平。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特征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深度融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中长期存在并充满争议的核心问题,被称为“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9]。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和政府的性质、地位、作用都在不断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始终伴随着如何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中国逐步从认识市场、承认市场到培育市场、发展市场[10],并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从对生产资料的高度控制转向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治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与协调之中。政府与市场是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翼,市场有效是政府有为的前提,政府有为是市场有效的保障,二者各司其职又各有局限,只有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11]。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深度融合,二者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互相补充、良性互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路径和环境。如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畅通生产要素在统一大市场内流动路径和流通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培育一体化的技术要素市场和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等等。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对市场失灵、市场失效的领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来制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5]。如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统一、联通市场基础设施、强化市场监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等。只有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形成“强市场”与“强政府”优势互补、有机互动的生态,才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形成了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架构。在这一制度架构中,三者相互影响,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体现所有制关系、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受到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从而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2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与稳固支撑,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与多元业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在保障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受到法律一视同仁的保护,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从而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共生、蓬勃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能力,提升国有企业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底,中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1.8亿户,占所有市场经营主体的比例为96.4%。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入破除与所有制相关的市场准入壁垒,加大铁路、电信等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所有经营主体依法公平开放的力度;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3.高标准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明确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目标任务 。高标准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2] 。
一是高标准的市场基础制度,重点包括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合理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以及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公平竞争制度,等等。
二是高标准的要素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统一完善的要素市场,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七类要素在统一大市场中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有效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引导要素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高质量的市场发展环境,既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也包括健全的制度、法治等“软实力”。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中的各类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序、更有利于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实现的优质土壤。要强化现代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升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四是高效能的市场监管机制。这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健全政府监管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多方共治的协同监管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的监管执法,利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等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健全经营主体市场诚信监管机制,建立灵敏有效的市场突发事件预警、处理机制。
五是高标准的市场开放,不仅体现在开放领域持续扩大,更体现在开放深度持续拓展。重点包括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完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内外资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推动制度性开放,深化竞争规则领域开放合作。
4.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程度高、包容程度高、合作程度高的体制。开放性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鲜明特征[8],高水平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投资,依托成本比较优势推动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当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而且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生产体系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定位与功能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功能作用。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伴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推进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活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此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总体来看,围绕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这一基本问题,从不改变国有企业原有隶属关系与产权归属的“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改革,到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创新,再到从战略高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抓大放小” 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在宏观层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二是在微观层面建设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14-15]。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时期。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伴随着一系列文件的配套出台,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20年发布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3年发布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更加具体的方案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是伴随着对国有企业双重属性以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化而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一般企业属性,即以追求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其二是所有制属性,即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求为目标[1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从战略全局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国有企业功能使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国有企业要成为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功能载体,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17]。
1.国民经济压舱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治理的工具[18]。国家作为出资人,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般性目标,还要通过国有企业为整个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经济稳定和充分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攸关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稳定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承担国家发展战略、抵御外部重大风险的重要力量,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调节经济波动、巩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这一核心功能。
2.科技创新国家队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事关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往往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战略性强等特点,市场机制难免失灵。在这些创新领域,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创新平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推动原始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切实成为新型举国创新体系中的“国家队”。
3.产业链供应链链长
随着全球化加快,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产品、企业和产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已经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贸易摩擦加剧导致“断链”风险加大。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19],亟须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链体系和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对产业链的主导能力,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巩固和提升中国的产业链分工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在产业高级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担负起产业链供应链“链长”的责任,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4.“国民共进”引导者
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并非“你进我退”,而是在协同竞争过程中共同发展[20]。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可以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通过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外溢,而民营经济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可以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充分展开公平竞争,在资本、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等层面开展合作,有利于生产率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改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
经过40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一批国有企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共有142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各国之首,其中有97家国有企业 。据统计,2023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企业资产总额为317.1万亿元,是2012年的4.4倍,利润总额为4.5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 。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聚焦重大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力度空前加大,在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突破一大批难题,在航天、深海、能源、国防军工等领域实现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技术突破,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存在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以及体制约束、机制失衡等问题,仍然有一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运营效率较低,不能满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既能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又能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制机制[5]。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未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重点增强面向国家的核心战略功能和提升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1]。
1.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广义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国有经济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已回归企业本性、接受竞争政策规则后,就不能仅仅把改革的对象局限在国有企业本身[15]。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在国有经济层面,重点是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引导国有资本向国有经济规划布局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产业链中高端集中,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使国有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21];在国有企业层面,要积极履行战略使命,做强主业,推动原始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带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展,通过不断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面对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的外部环境,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领域新赛道,国有企业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高端装备、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新兴科技和未来科技制高点,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加快形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高新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在当代中国呈现的最显著特色,就是党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始终要居于领导地位[22]。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处理好党组织、经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的领导、分工与协作关系,建立规范、严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并强化闭环管理[23],推动国有企业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营。建立适合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24]。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形成企业内部外部、管理层上级下级之间协同贯通的监管机制,提升国有资产监管的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
3.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创新
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元目标。2015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 。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要进一步提高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在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所处领域和竞争程度等因素,制定更加细致、合理的分类标准,进而分类施策,进一步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在对企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质量、层次与深度,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产权保护、释放人的积极性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和增值能力,促进形成国民共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15]。
4.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开放
推动制度型开放、建立与高标准国际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仅是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迫切要求[25]。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要充分认识到国际规则的新趋势是不仅仅关注企业所有制,而且更加关注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和控制[15],对标CPTPP等规则中针对国有企业的商业考虑、透明度等要求,中国要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市场经营机制改革和分类改革,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公平竞争。要通过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努力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2] 刘儒,王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演进的内生性逻辑与基本经验: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主线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 93-100.
[3]乔榛, 徐宏鑫. 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求是学刊, 2023(6): 1-10.
[4] 周文, 肖玉飞.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实践探索与中国奇迹[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4): 30-50.
[5] 张宇.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J]. 经济研究, 2016(6): 4-16.
[6] 刘志彪.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挑战与对策[J]. 学术月刊, 2023(4): 82-90.
[7] 方福前.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11): 4-9.
[8] 唐任伍.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内涵、内容呈现和路径选择[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1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64.
[10]迟福林.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及重点[J]. 人民论坛, 2024(15): 16-21.
[11] 李京京, 李红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重追问[J]. 经济问题, 2024(1): 25-32.
[12] 马建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 2021(5): 1-10.
[13] 黄速建, 肖红军, 王欣. 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10): 19-41.
[14] 杨瑞龙. 国有企业改革逻辑与实践的演变及反思[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5): 44-56.
[15] 项安波. 重启新一轮实质性、有力度的国企改革:纪念国企改革40年[J]. 管理世界, 2018(10): 95-104.
[16] 任保平, 李培伟.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2): 3-24.
[17] 戚聿东, 杜博, 温馨. 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1(11): 137-158.
[18] 孟捷.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资本[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2): 103-110.
[19] 成就举世瞩目 发展永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9-09-21(1).
[20] 谢富胜, 王松. 在协同竞争中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J]. 教学与研究, 2020(12): 26-38.
[21] 张玉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16(9).
[22] 陈甦.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表达[J]. 法治研究, 2023(3): 3-17.
[23] 刘戒骄, 刘冰冰.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与核心制度[J]. 财经问题研究, 2023(1): 27-38.
[24] 于金富, 陈超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体系构建及其重点环节[J]. 经济纵横, 2023(9): 8-13.
[25] 王晓红.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N].光明日报,2023-08-11(6).
编辑:张静,高原Vol. 46No. 5Sep. 2024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ZHENG Yan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Summary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broader effort to deepen comprehensive reform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laid out a strategic plan to build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hil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outlined the specific direction and focus of these reforms.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t this new stage is a critical necessity for China in its journey to establish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endeavor is closely tied to the broader goal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nation.Reflecting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nd grounded in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ina’s progres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situates the country at a crucial juncture in building a prosperous nation and advancing its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four defining 03b5b8c3d4c067e1009b07028c1d43959de6d90d82e05ad23d0ee49151fc5f76features of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1)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n efficient market and a capable government; (2) unwavering support for the public sector while encouraging, supporting, and guiding the non-public sector, thus energizing all market participants; (3)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standard market system; and (4) the creation of a higher-standard open economy.State-owned enterprise (SOE) reform has been a critical element in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s and remains essential to their success. At this key stage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nation, SOEs have been tasked with 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They are expected to serve as critical agents in achieving national objectives, integrat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at a high level. Given their fundamental rol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ving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SOEs in the current era. It suggests further deepening SOE reform in four areas: (1)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while strengthening, improving, and expanding SOEs; (2) refining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ing SOE management reforms; (3) promoting property rights innovations through categorized reforms of SOEs; and (4) aligning SOE reforms with high-standar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gulations to promote higher levels of openness.Within the broader framework of building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SOEs in the current era, focusing on their critical role in shaping the direction of reforms. By emphasizing systemic integration,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key areas for reform and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reforms. Th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re intended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rectives set forth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and to advance comprehensive reform efforts.
Keywords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state-owned capital;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