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从专业设置、招生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衔接、师资力量和产教融合等多方面进行设计,研究出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有利于衔接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到90年代末,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职业教育过渡到中、高职并存的现状,对口单招、中职高考、五年制高职教育等成为中职学生向高职升学的主要途径。2010年,国家出台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相关政策,随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自此,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备。
“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构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2+3高职”或“专升本”等分段性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视角设计,聚焦产业结构需求和生源的教育需求,确保层次间的进阶通畅、衔接紧密,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于2015年获批招生,2017年开始招收中职高考本科生,2024年正式获批烹饪与餐饮管理职教本科。现有烹饪与营养教育、烹饪与餐饮管理2个本科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西式烹饪工艺3个专科专业。四川旅游学院还与四川省部分中职院校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制定了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派出相应的教师直接参与日常教学。现阶段,四川省只有四川旅游学院具有烹饪类专升本招生计划,其中由四川旅游学院专科升入本科的学生占比50%以上,保持每年近300人的毕业生规模。四川旅游学院“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建成,表1即阐述了四川旅游学院“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
二、“中高本”贯通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确立“阶梯上升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阶梯上升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三个小目标,即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经验型和动作型操作”,高职“培养技术型人才,应用策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本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运用新技术和创新思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构建“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目标是“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知识、能力多元和综合素养高的人才。根据层级不同,设计中职“解决生产实际需要”、高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本科“用创新思维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课程目标,强调本科课程目标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对传统技术和流程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优化。
课程内容是“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职教生源具有复杂和多元性,存在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根据层级不同,通过优化前置课程,在中职阶段补充专业基础技术和能力的掌握,夯实专业基础;高职阶段通过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突出职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优势;本科阶段则融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生产经验管理、营养健康搭配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本科阶段,依托川菜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烹饪科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川菜发展研究院和川菜烹饪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在传统餐饮行业中的应用与改造、烹饪中的科学原理、传统饮食文化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全方位学习。
(三)建设“双导师制”的师资力量
四川旅游学院实行“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依托“一院四基地”实践教学综合体(省级预制菜现代产业学院+川菜开放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川菜技术创新研究实验基地、川菜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川菜公共检测基地),将优质的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相连接(图1)。从大一开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就采用“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安排了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学业导师从专业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实验与论文发表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企业导师通过线上指导、专业见习等,在实践项目、毕业论文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图1:“一院四基地”实践教学综合体
(四)搭建“多元创新式”的产教融合项目
主动联系多元主体,积极对接企业、产业、行业与地方政府,加强科技研发,对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进行市场化转化,促进科研项目与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成立预制菜现代产业学院,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相对接、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对接、学业评价与企业评价相对接,建立多元、创新的产教融合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四川旅游学院“中高本”贯通
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占比超过50%;近年来共荣获“互联网+”国家银奖1项、铜奖9项,省级金奖11项、银奖35项、铜奖58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专利10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近100项;学生考研升学率近10%,就业率达90%以上,海外就业率在10%以上。第三方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就业相关度为94%,20%以上毕业生成为五星级酒店总厨、知名餐饮企业职业经理人;四川地区70%五星级酒店厨师长毕业于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专业,全国50%以上烹饪类院校均有该校烹饪学院毕业生。此外,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评“2023年省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四、“中高本”贯通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结构不稳定,升学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
目前,职业教育“入学即就业”的理念仍然占据主导,中职、高职、本科生源的贯通比例较低。2023年,四川省烹饪类职教本科录取率不到10%,远低于同期普通本科录取率,学生的升学需求与本科职业教育存在供给矛盾。
(二)多层次联合培养,教学管理与考核机制需完善
多层次联合培养有利于打造教育品牌,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目前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管理和考核机制也不够完善。一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由多方共同制定,但实际执行中因师资力量、实验场地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后续修订和变更中未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二是选拔与考核机制问题。联合培养的学生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拔,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选拔以“理论+技能”为依据,缺乏过程性考核,形式单一。
(三)系统内外缺乏有效沟通,产教融合机制需创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量。目前产教融合主要通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建实训中心、共建产业研究院等形式开展,以部分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小,形式不够丰富,且容易受到资金、管理能力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同层次的院校要求不一,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后难以适应较高学科的技能和科研要求。
(四)学生理论知识薄弱,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难度较大
烹饪与营养教育自2012年纳入工学(08)食品科学与工程(0827)专业目录以来,根据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需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但职业教育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竞赛竞争力不足、科研成果欠缺,难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院校的烹饪专业通过认证。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多元协同开发“项目化、模块化”的各层级教材,并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化转型,从而促进各层级的职业教育顺利、高效地衔接和贯通,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川菜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省级预制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烹饪类专业一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CR23Y04);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超声辅助低温长时烹饪预制工艺对牛肉品质的影响探究”(23-R-05)。
作者简介:昝博文(1996-),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工程师、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烹饪科学、肉制品加工与安全。
李想(1980-),男,满族,吉林四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与饮食文化。
徐向波(1985-),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与烘焙食品加工。
徐孝洪(1966-),男,汉族,四川眉山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