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与实践

2024-10-31 00:00:00李玉婷
中国食品 2024年20期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落实,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以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应用型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确保专业知识有效传递,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东莞理工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莞工党〔2021〕97号)明确指出: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并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必须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增强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作为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化学主要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食品加工及储运过程中组分的化学变化及组分互作机制,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营养与安全性的影响等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食品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当今社会,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改善生活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推动食品工业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化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一、食品化学课程中

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强化食品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食品行业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肩负着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重任,必须是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在食品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感不仅表现在技术能力上,还体现在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意识上,使他们能满足社会所需。

(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食品化学涉及部分传统食品加工和药食同源相关的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这对培养既具备现代科学素养又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

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一系列科学与实验技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强调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对推动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食品工业的持续创新至关重要。

(四)构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体系

食品化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在食品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观,有利于他们在面对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使用等伦理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维护行业诚信和公共健康利益,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

(五)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下面以食品化学课程的四个主要章节为例,详细探讨如何挖掘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水、碳水化合物与脂质章节

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如道家哲学中“上善若水”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水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时,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水在食品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引导他们思考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环保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社会中高糖饮食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讲授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议,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饮食中避免过度摄入碳水化合物,让学生认识到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食品如粽子、年糕等的制作过程,探讨传统饮食文化中碳水化合物的应用,以及这些传统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使其更符合现代健康需求,让学生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脂质在食品中有多种重要功能,但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食品科学技术开发低脂、健康的食品,以应对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

(二)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章节

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在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奶粉蛋白质含量的虚假增加给婴幼儿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在讲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时,可以引入“三聚氰胺”事件,引导学生讨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诚信经营的底线。通过这一案例,学生可以认识到科学检测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从事食品科学工作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在讲解维生素的过程中引入中医食疗理念。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目,肝气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视力的好坏。胡萝卜被认为能够“养肝明目”,这是因为其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β-胡萝卜素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于视紫红质的合成至关重要,而视紫红质是视网膜光感受器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因此可以起到保护视力、预防夜盲症的作用,并且现代营养学也证实了维生素A在维持视力健康中的重要性。教师讲解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提到的“养肝明目”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

硒元素在人体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缺硒会导致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发生,中国在20世纪开展了硒补充计划,有效控制了地方病的发生。在讨论硒的生理功能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在防治地方病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硒补充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成效,并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理解科学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

(三)酶与风味化学章节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在中国传统的酿酒、酿醋技术中,酶的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而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酶催化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讲解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讨论酿酒、发酵等工艺中酶的作用,进而让学生了解酶学的科学原理,体会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智慧与技艺,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讲解风味化学部分内容时,可以介绍在中国食品风味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孙宝国院士,他在香气研究中提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成功开发出以畜禽肉、骨、脂肪为主要原料的肉味香精,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食品工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次生代谢产物与食品添加剂章节

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比如,黄芩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主要抗菌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次黄芩素等,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在日常膳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食疗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尤其是非法添加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工业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

在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时,教师可结合食品安全事件,强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讨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应用时,可结合传统食品加工方法,展示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科学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继承和创新传统工艺。教师在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时,可结合创新案例,如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绿色防腐剂的使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探索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为未来的食品工业做出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在食品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在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确保学生时刻接受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大纲应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并将其融入课程的各个章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方式,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参与其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紧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学校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如参观食品企业、参与食品安全宣传等,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综上,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化学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科学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24〕9号)。

作者简介:李玉婷(1988-),女,汉族,山西晋城人,特聘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食品组分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