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4-10-31 00:00:00夏靖星
现代企业 2024年10期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深化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为企业的管理发展提供思想基础,而且能丰富、完善、优化企业现代管理理念,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本文在阐述企业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剖析以义为先、以人文本、贯和持中、诚实守信、修己安人、无为而治等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企业需要凝练、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传统文化的应用载体,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融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应用水平,改善企业管理效果,促进现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常态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的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希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丰富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达到优化企业管理、增加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企业管理者需要立足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总结凝练,以此来找准切入点,为传统文化的融合应用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企业管理的内容

企业管理是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核心,包含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等诸多内容,具有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职能作用。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基于划分标准的差异,其管理的内容也有较大不同。从管理对象来看,人员资金、设备技术、市场信息、文化制度等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从职能层面来看,企业管理又可分为计划管理、采购生产、供应链管理、项目财务、统计信息等。在先进理念方法的支撑下,严格控制这些管理内容要素,能增强企业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平衡企业成本与效益关系,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丰富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较多企业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企业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其中儒道两家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融合应用较为深刻,随着以义为先、以人文本、贯和持中、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的渗透,企业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后期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增强企业管理实效性。规范使用中华传统文化,能有效增强企业管理的实效性。一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能实现现代管理理念的创新,改进现代的管理方法,并持续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这种管理层面的优势最终会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阶段,较多企业高度重视成本与效益的控制,对于企业的社会职能考虑不足,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色鲜明的义利观,尤其是以义为先等理念的融合,使得管理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社会效益,增强了企业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内容

1.重视社会效益的“以义为先”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这些文化思想不仅是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度,而且是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的重要取向。在企业现代管理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便需要考虑渗透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义利合一、以义为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整体表达,对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人们将“以义为先”看作是企业的经营之道,儒家思想指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该观点系统阐述了仁与生财之间的关系,并间接地突出企业在生财过程中要行大道、显“义”。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管理者需要严格按照“以义为先”的要求,系统考虑企业、职工、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的共同利益。另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按照以义为先的要求,企业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并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在经营活动中平衡义利关系,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2.侧重人本管理的“以人为本”应用。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从整体来看,儒家文化在“仁”这一核心理念的支撑下,强调重人道、轻天道,尤其是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实现了“人本”思想的集中表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这种人本思想深刻地融入了整个民族的续页当中,对于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现代管理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并且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中,人们将人力资源上升到了第一战略资源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以人文本理念的支撑下,规范落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突出的管理成效。在企业人本管理中,管理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按照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对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开发培训、任用管理、绩效薪酬和劳工关系进行管理,这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最终人力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另外,以人为本的另一个要点在于“人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人和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借鉴历史经验可知,人不和则心不齐,心不齐则事难成。基于这一规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积极开展人力管理,充分尊重职工,并加强与职工的沟通联系,以此来形成团结向上的环境氛围,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助力作用。

3.强调转换经营的“贯和持中”应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贯和持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思想内容,具有注重和谐、坚持中庸的双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和为贵”“合则两利、仇则两伤”等均是对贯和持中思想的论述。从本质上讲,贯和持中的核心在于包容,要求营造一种上下和谐的环境,并形成左右通达的范围。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利用贯和持中思想开展经营管理工作,能深化转换经营理念应用,构建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合作关系,达到和气生财的目的。在实际管理中,按照贯和持中的要求,企业管理者会严格落实“宽和待人”的要求,在实际管理中注重角色转换,从对方角度出发,系统化地考虑、分析分体,这不仅增强了管理者本身的亲和力、感染力,而且加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在企业内部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关系网,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4.凸显企业信誉的“诚实守信”应用。诚实守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有较多对于诚信的论述,除“诚者,圣人之本”外,“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等都是对诚信的具体阐述,可见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诚信被视为企业的立足之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目前,诚实守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多个层面具有广泛应用。一是在企业外部市场信誉管理中,管理者提出诚信经营理念,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实施企业管理者,减少了企业的违法、违规风险,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市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基于诚实守信理念,企业不断地选择高质量的材料,利用成熟的技术,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并且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的资源、资金要素进行监督管理,消除企业内部的资金挪用、贪污腐败问题,实现了个人诚信、清廉与企业发展效益的统一。三是在宏观层面,我国致力推动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利用社会征信体系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和控制,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引导了企业的诚信经营。

5.适应职工培训的“修己安人”应用。管理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骨干力de086946f70902617de675bdbef1c965cc8eb391e4b8bdbb03ba9edab514c543量,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对于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这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在提升企业管理者综合素养过程中,部分企业规范使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修己安人”的思想理念。在传统文化中,针对修己安人思想的描述较多,其中,以德为先、以义为重是修己安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以和为贵、以礼待人是修己安人的重要条件,这些要求和条件对于企业管理者内在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在修己安人理念的支撑下,企业开始注重管理者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要求管理者修自己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除提升企业管理者个人素养外,修己安人在基层职工的培训教育中也有广泛应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针对“修己安人”思想,还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该观点将修身放在第一位,指出修身是个体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渗透“修身”理念对于职工的自我学习和培训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在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企业职工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这不仅满足了职工培训教育的需要,而且适应了新时期企业的竞争发展需要,最终通过提升全体职工的综合素养,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

6.重视柔性管理的“无为而治”应用。无为而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思想在于尊重自然的规律,做到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客观、自然存在规律,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用无为而治需要重视以下要点:一方面,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融入无为而治理念,就需要系统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计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实施具有柔性特征的管理,实现企业发展与市场经济趋势的相互统一;另一方面,无为而治强调减少对事物本身的过度干预和不恰当干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预防不恰当的干预行为,就需要对企业领导者的权利进行限制,反对企业领导者的肆意妄为,从这一层面来看,无为而治为企业的权责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只有准确理解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规范开展企业管理,才能取得良好发展效益。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创新路径

1.重视传统文化总结凝练。现阶段,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用,就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凝练。一方面,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经营发展的作用,做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实现传统文化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高度结合;另一方面,传统内涵丰富,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凝练,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以义为先、以人文本、贯和持中、诚实守信等核心理念和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作用。

2.准确搭建传统文化应用载体。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传统文化需要良好的载体平台作为支撑。在企业管理者搭建传统文化应用平台时,需要重视载体平台搭建方式的创新,通过多种载体灵活使用传统文化。一是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学习、写作、演讲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铺平传统文化渗透融合的具体路径。二是企业需要在具体的项目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搭建传统文化融合的业务平台,有效规范企业的业务活动,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三是除线下宣传手段外,企业还需要重视多媒体手段的融合应用,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改进企业管理方式,取得良好管理效益。

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融合使用传统文化还需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先进典型、良好形象品牌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应用传统文化的价值,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渗透融合,改进自身经营管理方式。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从内外两个层面出发,准确寻找典型人物和实际,做好这些典型的宣传,使得企业职工具有向典型看齐的正确认知。另外,企业需要立足典型示范,分析典型人物、事件中所体现的规律、精神和品德,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这些规律和精神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有针对性地融入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确保企业管理取得新成效。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深化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补充、完善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认识到融合使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多层次、全方位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并深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才能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取得良好管理效果,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旅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