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公有住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探讨

2024-10-31 00:00:00广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 2024年10期

公有住房普遍存在老、散、乱特点,风险高、管理难的问题突出,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安全“顽疾”亟需解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公有住房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安全管理、住户素质、建筑物、消防设施、用电用气管理、电动自行车管理六个方面入手,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了公有住房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有住房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执行的管控措施,使公有住房的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一、前言

公有住房是指由国家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建、销售的住宅,在住宅未出售之前,住宅的产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归国家所有。它是特殊体制下遗留下来的产物,是相对于所有权属于个人的公有房产,一般个人只有承租权而没有所有权。由于大部分公有住房的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老化、消防设计标准较低等“先天性”问题突出,叠加住户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管理单位疏于管理,致使公有住房的安全风险日渐增高。如何积极稳妥解决公有住房的安全问题,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安全风险分析

以本单位为例,公有住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自然老化、人为破坏、体制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住户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风险隐患。

(一)结构自然老化

以本单位所管辖的公有住房为例,大部分房龄都在40-70年之间,更有甚者已经超过百年。此类建筑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侵蚀后,房屋结构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老化,甚至墙体开裂、外墙倾斜和整体下沉,叠加南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多发,极易引发房屋倾斜或倒塌。

(二)年久失修

即使国有企业已经历经了多轮体制改革,原公有住房仍然体现着保障和福利的双重特性,导致公有住房的租金水2deeb3ae902265ff97e0ceac77072f99aedff118c1fa1aefc898c0d01d1779c0平与同类经营性出租屋的租金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微薄的租金收入与日渐增加的经营成本出现倒挂,导致管理单位仅能承担日常的小修小补任务,老旧公有住房根本得不到系统性的维护保养。

(三)火灾风险突出

大部分公有住房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以砖混结构为主,由于近年来城镇更新改造的不断提速,导致很多公有住房与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不足,甚至没有防火间距。建筑内部消防设施、逃生通道、安全出口等严重不足,外部应急救援通道不畅,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

(四)用电用气不规范

部分公有住房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电气线路老化严重,个别住户乱拉乱接,违规使用大功能家用电器或连接过多电器,违规在室内、疏散通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地方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增加了电气过载短路的风险,极易引发电气火灾;个别住户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设备,燃气软管老化破损未及时更换等,增加了燃气泄漏风险,极易引发燃气爆炸。

(五)违规乱搭乱建

个别住户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采用木材、塑料等可燃易燃材料对公有住房进行分隔或插层,不仅严重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同时也留下了较大的火灾隐患,直接威胁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六)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数公有住房住户的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不高,生活压力较大,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忽视了日常的自我安全管理,安全用电、用气和自救逃生常识匮乏,容易在灾害发生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三、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按照“动态评估、分级处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公有住房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机制,达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事故隐患有效治理”的目标。

(一)安全风险分级

构建公有住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首先要对公有住房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指标权重。通过信息采集和现场勘验的方式,对公有住房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分,最终得出相应的安全风险等级。

1.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为了确保评估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公有住房的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整理出影响公有住房安全风险等级的7项一级评估指标和21项二级评估指标,形成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各项评估指标对公有住房整体安全风险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采用主观赋权法赋予每个评估指标合理的分值(百分制),确保评估过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安全管理(10分)。①安全责任(4分):公有住房管理单位应与住户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并告知住户用电、用火、用气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风险,特别是火场逃生知识。②安全检查(4分):公有住房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并督促相关责任人落实安全隐患整改。③危险作业(2分):住户进行空调、热水器、燃气具等设备设施安装、维修或者拆除,若涉及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电气焊(割)等危险作业,需要聘请具备相应作业资质的人员。

(2)住户素质(5分)。①安全培训(3分):公有住房管理单位定期组织住户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技能。②住户年龄(2分):直接影响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的效果,年龄越大,相应的风险越高。

(3)建筑物(30分)。①防火间距(6分):建筑物与其相邻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少于6m。②应急通道(4分):宽度不少于4m并保持畅通,便于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到达。③内部装修(5分):内部装饰材料应为难燃或不燃材料;建筑原始设计为过道、厨房、卫生间、阳台、储物间和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用的空间,不应有人员居住。④疏散逃生(15分):建筑内连接各住户的公共走道长度大于10m时,疏散楼梯不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外窗不应设置影响逃生和救援的金属栅栏(防盗网);建筑的公共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建筑的公共区域、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应有物品阻挡、锁闭出口、设置障碍物;需要控制人员出入或者设有门禁系统的疏散门,发生火灾时应易于开启,现场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提示和使用标识;门禁系统在断电时应处于开锁状态;建筑高度不大于27m且只有一部疏散楼梯的,应在每层公共区域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楼梯间应直通屋顶平台。

(4)消防设施、器材(20分)。①火灾探测报警(3分):建筑的公共区域应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②灭火器配置(5分):每户至少配置1具3kg以上干粉灭火器,每楼层在公共区域明显位置配置不少于2个4kg灭火器。③水灭火系统(8分):建筑高度不大于21 m的,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简易喷淋装置;建筑高度大于21 m(含)的,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④疏散指示标志(2分):建筑公共区域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等,长度大于20m的室内疏散走道应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⑤应急照明(2分):建筑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间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

(5)电气管理(15分)。①线路安装(10分):应设置漏电保护、短路和过载保护,并可靠接地;固定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封闭式金属线槽或绝缘阻燃PVC电工套管保护措施;线路应满足电气设备的用电负荷要求。②电器使用(5分):电线电缆、电器、开关、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 CCC认证的质量合格产品;空调、储水式电热水器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应使用专用电源插座。

(6)燃气管理(10分)。①燃气泄漏报警(2分):燃气使用场所应通风良好,并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②气源管理(3分):使用的燃气应为正规气源、合法燃气经营企业供应。③燃气设备(5分):燃气具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熄火保护装置和CCC认证的质量合格产品,并实行“一瓶一阀一管”;减压阀应选用具有CCC认证的固定式减压阀,不应使用三叉接头;燃气软管应使用专用金属软管连接,软管不应穿越墙体、门窗、顶棚和地面,长度不应超过2m;燃气热水器应安装在浴室外面或产生的烟气排到室外。

(7)电动自行车管理(10分)。①停放充电场所(6分):建筑公共门厅、房间、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地方不应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情况;充电场所与建筑应有防火分隔,并配置不少于2个4kg干粉灭火器,或设置其它自动灭火系统。②充电装置(4分):集中充电场所的充电装置应设置专用配电箱,并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等功能。

2.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按照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公有住房现状进行打分,如有不涉及的评估指标按空项进行换算,得出最终评估得分。根据评估得分对公有住房安全风险进行划分。

(1)极高风险(0-59分)。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风险处于难以管控的水平。

(2)较高风险(60-69分)。可能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安全风险处于不易管控的水平。

(3)一般风险(70-79分)。可能发生一般安全事故,安全风险处于可管控的水平,通过局部整改和加强管理可降低风险。

(4)较低风险(80-89分)。安全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可确保安全。

(5)极低风险(90-100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极低,即使发生事故也可以及时控制。

(二)安全风险管控

依据评估分级结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公有住房实施差异化的精准管控,制定并落实管控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制定管控措施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本质安全措施。例如选购安全可靠的燃气用具和电器产品等。

2.工程技术措施。例如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区域,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燃气泄漏报警切断装置、漏电保护开关等。

3.管理措施。例如张贴警示标志或危险告知,开展隐患排查、逃生演练等。

4.宣传教育措施。例如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派发安全宣传单张等。

5.应急措施。例如配备消防器材、逃生缓降器、逃生软梯等。

四、结语

笔者结合公有住房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建立了公有住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公有住房管理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管辖范围内的公有住房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形成等级清单和风险清单。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从本质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