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产业集群化现状与加快发展对策

2024-10-31 00:00袁建岐
现代企业 2024年10期

产业集群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日益受到重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日益引起产业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如何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竞争力提升,值得探索。

一、产业集群内涵与意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有过论述,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也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相互联系且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同时集中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企业和大学、产业工会等相关机构的聚集体可以称作是产业集群。克鲁格曼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基础理论,将路径依赖、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工业集聚理论。熊彼特从技术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来定义产业集群,认为创新趋向于集群。总之,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阐述了产业集群带来的优势。国内学者也从多方面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表述,如从企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看,产业集群就是相关产业领域的企业、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共同构成的地理集聚体。

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看,一个产业集群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空间集聚性。产业集群企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域,无论地域范围大小,但要连结成片。空间的集聚为企业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从而在集群中受益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同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高度的相关性才使得集群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整体。三是专业分工性。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这些实体机构各有职责,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又有着特定的关系,通常按照生产分工、物流、信息流等不同环节编织成网,专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协同合作性。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协同合作会更加有利于该区域内的相互学习和不断创新,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突破自身边界的限制,充分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五是学习创新性。持久的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企业间不断的交流与合作,内部学习及新技术的引进更加迅速、便捷。

产业集群的形成受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产业发展基础、企业衍生与自我强化能力、创业型企业家和技术工人、历史偶然事件与区位机会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路径有:①关键企业的衍生。集群由一个企业增加到多个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除自身不断分解出新企业外还能吸引相关企业加入,从而形成产业链。②中小企业的集中。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政府引导,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产业园区建设等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技术创新与扩散,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城镇化推动,人口、资金、基础设施改善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机理是通过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有效整合资源、专业分工协作等功能大幅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集群内较多的企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创新理念、技术和新工艺,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自身的更新升级速度加快,技术创新优势使竞争力更强;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能有效抵御外来冲击,降低风险集中度,防止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锁定”效应。

二、陕西省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日益深化,陕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支柱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根据陕西省统计局2022年数据,全省能源工业逆势发力、快速增长,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是支撑全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1.64万亿元,上缴税收576亿元,带动就业59.5万人次。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9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高出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2年,陕西省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领域的新登记企业11.88万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世纪以来,陕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以一批潜质较好的大企业为依托,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8大产业集群。近年来,又重点发展重卡、航空、光子、煤制烯烃芳烃、钛及钛合金等23条重点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拉动先进制造业。在中小企业构建“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领航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在秦创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重点培育20个左右产业创新聚集区。食品工业则以乳制品、白酒、富硒产品三条重点产业链为先导,培育打造一批全国领先、陕西特色鲜明的千亿元级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922f0563c6b01b43684d8d7a16ad78e7555a66bc1e87e1975083c91608f919c1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航空产业集群,以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为主导的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陕西法士特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汉川机床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中冶陕压、中钢西重、西安煤矿机械厂、西重所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冶金煤炭重型装备产业集群;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航天产业集群;以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合力叉车厂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彩虹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电子通信设备、元器件产业集群;以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石油装备产业集群;以榆林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园为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装备产业集群;以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神木锦界电厂、府谷清水川电厂、蒲城电厂和宝鸡二电厂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电力产业集群,以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分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石油天然气产品及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神华神府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以西安杨森、利君集团、步长药业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内软件企业为依托的软件产业集群;以隆基绿能、三星西安工厂为龙头的硅产业及集成电路集群;以省有色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有色产业集群;以东岭集团、陕钢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冶金产业集群;以西安银桥、西安青啤、陕西卷烟总厂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食品产业集群等。综观陕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大致可归纳为几种类型:一是以重大骨干项目为主的布局型产业集群,尤其是国家重点布局在陕西的电力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兵器、有色金属等骨干项目的建设,使陕西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这批大型骨干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与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向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二是以各类开发区主导形成的园区型产业集群。开发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通过聚集和溢出效应催生了软件、汽车、其它装备制造业等一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三是以优势资源开发形成的产业集群。陕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一批重大能源化工和基础配套项目,工业园区快速崛起,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力地带动陕北整体发展步伐,榆林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四是“企业+基地”型产业集群。果业、畜牧业等农业类产业集群,依靠优势区域,创造了面积、产量和绿色基地全国领先,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激发龙头企业主动作为,持续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上下游企业聚集成群、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集群,将对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陕西虽然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若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但与全国同行业相比、与整体工业化进程相比,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重点培育。突出表现为:一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陕西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不多,大多数集群内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集群多数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产品同质化,档次不高,集群内的分工协作水平低,配套能力不强,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孤岛现象明显,产业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凸显。三是产业集群整体上处于市场自发状态,强力推动不够,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融资困难,资金渠道仍未畅通等等。这些都影响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快陕西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快陕西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型工业化思想为指针,以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园区为支撑,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过几年努力,使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优化,产业竞争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批大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产业集群规模加快扩大,专业分工和配套能力增强,形成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明显61WLcWacWmdBYTEjppTWMw==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形态,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引领,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批大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抓住国有企业改革机遇,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股权多元化,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一批优势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筹备上市融资,给予民营企业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加强对大企业发展的指导工作,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精神,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大,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已出台鼓励大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对于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建立政府与企业联系制度,协调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2.发挥好园区载体作用,提升工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园区产业集群统筹协调力度,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妥善处理好园区发展与土地有效利用、园区发展与综合利用、园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善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化园区,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流程。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围绕重点产业,通过“一揽子”招商,将龙头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打捆”引进,形成一个集群框架,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3.提高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能力,增强产业链接。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指导,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帮助配套厂家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人员、资金、设备和培训方面等支持,建立稳固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拉长产业链。加强信息发布和交流,由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定期或不定期借助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发布龙头企业的产品配套信息,提升产业链企业本地配套、产业聚合能力,引领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扶持培植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省级相关专项资金要有一定的比例支持配套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生产配套能力。鼓励中小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形成紧密的企业协作关系,包括产业上下游、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联,增强产业链接。

4.建立健全服务支撑体系。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推动有利于集群发展的高起点、专业化和多方位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打造高能级发展载体平台。重点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扶持产业集群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面向整个产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建立产品检测中心,增强产业集群的自检能力,搞好产品检测服务;建立产业信息中心,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建立人才培训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建立创业辅导中心,着力于催生小企业,拓展产业链条,解决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难,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共享,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5.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创业辅导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产业集群企业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产业集群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建立信用担保中心,支持在重点产业集群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中心,探索建立从银行授信、票据开立、票据流转、票据贴现全链条金融业务长效运行机制,着力于解决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难问题。

6.进一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制定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展“省级产业集群”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实施“企业内涵提升工程”和品牌战略,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充分发挥品牌的集聚和扩散效应。研究制定促进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建立考核和评估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