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30 00:00:00于莉徐辉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12—15岁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期。教师了解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各种需求,能够有效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此,教师可以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打造和谐校园环境。分析了有关班级管理、初中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有效改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初中生;班级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协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232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于莉(1989—),女,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徐辉(1985—),男,新乡学院。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积极的关注、引导和栽培。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总是相互协调的。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个体的发展才能以和谐、平稳的趋势推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基础教育既是关键环节,也是核心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生活,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积极接纳自我,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也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如对饮食、睡眠等的需求,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个体便开始寻求保护,以避免外界刺激对自身造成伤害,从而产生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便会开始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希望在群体中获得力量、认同感、归属感和爱的体验。随着个体自我认知的不断加深,其需求层次也逐渐上升,社交活动也随之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个体便开始产生尊重需求。尊重需求不仅包括自我尊重、自我防御,还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对集体的尊重。青少年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满足感;相反,如果受到挫折,则容易产生挫败感,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2]。当个体对自身建立正确的认识时,自我实现的需求便随之产生。

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

(一)未能及时、全面地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进行摸底排查

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学生。面对性格各异、背景多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公平地对待他们每一个人。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心,有时会故意隐瞒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为的是让自己能够融入群体,获得认同,避免因家庭困难而遭到同学的嘲讽。然而,一些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做出一些挫伤他们自尊心的行为,导致内心本就脆弱的他们感到自己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被忽视。尤其是那些长期与祖辈生活的留守初中生,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生活保障不足,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重优轻差”现象严重,未能及时营造安全温暖的班级环境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如厌学、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抑郁等。“重优轻差”现象是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好学生”形象的固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好学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便他们犯了错误,也会被视为暂时的认知偏差,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然而,这种错误认知往往会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师生冲突。二是对“差生”的刻板印象。这种认识主要源于以偏概全的主观判断[3],部分教师因为学生早期的行为表现形成偏见,忽视他们在缺乏安全和公平的环境中成长的需求。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学生容易变得胆小懦弱,产生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对教师的管理方式产生质疑,对同学失去信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最终成为“差生”。

(三)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爱的需求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给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和升学率,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例如,学校用统一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还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受不到学校的关怀。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班级的知识传授功能,未意识到班级也是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主阵地。另一方面,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课堂就会变成单纯的知识传输机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进而失去归属感。

(四)未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尊重需求主要指个体期望获得稳定的地位,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我存在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受管理经验不足、教学经验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对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未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产生认知偏差,使其过度放大学生的某些缺点,甚至贬低学生,忽视初中生好面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如果彼此缺乏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将难以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例如,一些学生因不喜欢某位教师,不愿意认真学习其所教授的学科。此类问题往往源于片面的认知,会导致双方的自尊心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

(五)威权型班级管理模式阻碍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生需求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将会激发个体的意志和毅力,使其发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往往是“一言堂”,由教师对班级事务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即使有建议也不敢表达,常常遭到忽视。在威权型班主任的领导下,班级容易缺乏朝气和活力,学生变得被动,不愿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若学生的自我价值长时间不能实现,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变得无精打采,自我效能感减弱。威权型班级管理模式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极端情绪。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一)及时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营造家庭般的温暖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要关照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同学的真挚关怀,要对学生成长环境做到精准摸底和全面排查。在学期初,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环境等实际情况,尤其是班主任,应认真整理并统计家访结果,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讨论应对方案,避免家访流于形式。在学期结束时,教师可通过邮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进步与不足,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此外,教师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应多留心、多观察,课后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当学生某一层次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可能会降低,如物质条件较差的学生,其相关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这些学生的联系,必要时邀请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温暖与支持,从而更精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营造安全、和谐的班级环境,保障学生安全

安全、和谐的班级环境是保障学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教育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在营造班级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班级学生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创造温暖、有力量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应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来管理班级。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掌握最新的教育发展动态,及时将与学生学习和成长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育人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成员是班集体的主要构成,要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带动个人发展,通过个人进步来推动集体成长。对于班级中的欺凌行为、攻击行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应耐心辅导。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照顾的留守儿童,教师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班级环境中健康成长。聚焦学生、课堂和活动的现代教育观,是有效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关键。

(三)重视学生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023年5月,教育部、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4],目的在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以这一文件为参考,在应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时,教育者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互动,使其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各项活动的中心,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良好师生关系;三是要构筑心灵堡垒,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要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妥善处理班级内部的各种矛盾。教师要本着公平、客观的态度处理各种矛盾,不偏不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既温暖又有爱的班级氛围,获得归属感。

(四)满足自尊需求,尊重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初中生的尊重应体现在人格、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面对发展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避免因个人主观偏见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在初中这一小学和高中之间的过渡时期,学生在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都会经历独特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在管理初中生时,第一,教师需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责。第二,要尊重、理解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允许学生犯错。第三,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注,认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的成长与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班级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从而有效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

(五)合理运用动态分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目标。为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将学生分类,可分为两类:学习类和特长类[5]。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都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力。

教师实施动态分类管理模式可采取以下策略。对于学习类的学生,首先,在全班公开选举一名学习委员,负责管理全班同学的学习事务。其次,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通过公开选举产生一名组长,负责管理本组成员的学习。最后,在学期结束时,对学习委员和小组组长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集体意识、监督力度、表率作用和责任心等方面。如果发现学习委员或小组组长不称职,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特长类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在班级中发挥专长。例如,让擅长打篮球的学生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行动证明自我价值。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承担班级精神文化创建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结语

当内心种下自由与爱的种子时,生命便会如阳光般,释放无尽的温暖与希望的力量。如果教师能富有爱心地对待学生,以热忱的状态投入工作,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钻研精神,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开展教学,那么他们将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罗萍,殷永松,曹杏田.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82-18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44.

赵国祥.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4-7-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王莹,杨平.“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实现高效班级管理[J].山西青年,2022(18):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