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4-10-30 00:00:00解力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造型·表现”是美术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空间感知、艺术创造等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从灵活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寻找“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从联系现实生活、鉴赏优秀作品、巧用现代手段和设计专项活动等角度出发,探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造型·表现”

作者简介:解力(1994—),男,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明道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划分为“欣赏·述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部分,其中“造型·表现”部分涵盖了“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动态造型”“多维造型”四项主要内容。基于新课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造型·表现”重要地位的前提下,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素材,精心设计“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计划,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实践探索等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掌握“造型·表现”的技能和方法,在课堂学习、专项练习和课外写生等活动中,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和艺术修养。

一、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灵活性特征

自低年级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开始,教师便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活动,如泥塑、拓印、拼贴等,并借助线条、肌理等多种造型元素,引导学生大胆创造、全面感知,促使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使其能根据所需,灵活地采用不同的造型和表现方法展开创作。由此可见,“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灵活性特征,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这一特征,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将大脑中的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1]。

(二)多样性特征

除了灵活性特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还具备多样性特征。首先,其体现在教学场所的多样性上。“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它还可以发生在操场上、田野里、公园内等其他场所,让学生走出教室,他们的创意和灵感会更为丰富。其次,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上。传统的美术教学局限于模仿以及流水线式的学习活动,学生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基于新课标的“造型·表现”教学,能够整合传统教学、现代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带来新奇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最后,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上。“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既包含教材内的文字理论、插图资源,又涵盖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资源、图文材料等,其类型多样、内容丰富[2]。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全面探索和感知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创意美术学习活动做铺垫。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现实生活,激活创意

艺术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情绪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基于生活与美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利用生活化情境、生活实例或者生活中的实物资源等,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创意,促使他们将创意转化为美术作品[3]。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2课“元宵节里挂彩灯”以元宵节文化为背景,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为“彩灯的设计与制作”。从教材中的实际内容来看,教材编写者选取了生活中猜灯谜、逛灯会的真实照片,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此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设计立体造型的灵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真实的生活记忆,如: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描绘了元宵节灯会的盛大场景,赏灯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娱乐和文化项目。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多地举办了元宵灯会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分子,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元宵节赏灯经历,结合教材中的三幅插画,了解彩灯的文化价值、历史源流,并依据教材中的制作方法、学习要求等,自主绘制彩灯示意图、制订彩灯制作计划。

借助如上生活化情境,教师可将“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彩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能以情境化的任务为载体,鼓励他们分析和探索彩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回顾自己与家人的元宵节赏灯经历,并在互联网平台上查阅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能了解不同地区的彩灯活动、民间习俗,并从形状、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角度,了解彩灯的造型艺术和不同彩灯的特征,进而能自主绘制彩灯示意图,明确制作彩灯的步骤和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讲解生活案例等,不仅可以创新美术教学的形式,还能带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感知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激活学生的艺术潜能。

(二)鉴赏优秀作品,提高修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是推动学生由“仿”到 “创”的过程,在教学初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以优秀的作品为切入口,给予学生分析和模仿的机会,让他们了解优秀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精选课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形状、线条等角度,鉴赏和解析优秀作品的造型和表现特点。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由模仿作品开始,逐步过渡到创造作品,从而驱动学生展开创意实践活动[4]。

首先,精选素材。在鉴赏优秀作品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选择既能代表课程主题,又能引发学生关注的典型作品,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模仿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3课“抽象的雕塑”的教学为例,要想让学生主动了解雕塑艺术并产生模仿和创作的意识,教师要精选典型作品,为学生创造赏析和评鉴的机会。布鲁斯·比斯利是美国抽象主义雕塑家,被誉为“当代全球十大现代艺术雕塑家”。对此,在“抽象的雕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布鲁斯·比斯利的雕塑作品《节》作为主要对象,重点讲述其创作历程、创作理念,并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制作一个专门的作品简介卡片(见下文),让学生走进知名雕塑家的艺术世界,从而展开创意鉴赏活动。

作品名称:《节》

作者姓名:布鲁斯·比斯利(美国)

1.作品材质:花岗岩

2.作品尺寸:高2米

3.创作时间:2011年11月

4.简要说明:此雕塑整体上运用了花岗岩,以石质的形式展现了连绵起伏、彼此缠绕的状态。于雕塑界而言,雕塑呈现起伏缠绕的状态并不陌生,但是将此种状态放大,便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从此雕塑的外形可以看出,它是柔软且流动的,可花岗岩的材质,又定格了整个雕塑的形态,这种柔软与坚固相融合的形态,打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差的审美形象。

其次,鉴赏作品。通过精选素材,学生能够确定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鉴赏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分析美术作品的特征。以布鲁斯·比斯利的《节》为例,学生可结合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教材中的图片等,从构思、设计等不同角度以及线条、形状、材质等不同的层面,鉴赏和分析《节》的造型和表现特征,尝试解读其隐含的文化深意,进而明确抽象雕塑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最后,布置任务。在前两个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美术课程的学习要点。以“抽象的雕塑”这一课为例,通过细致赏析相关雕塑作品后,学生可以初步明确抽象雕塑的特点及其隐含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和布置以下抽象雕塑的模仿和创作任务。

任务1:《节》展现了一种连绵起伏、彼此缠绕的艺术形态,凸显了柔软与坚固的矛盾特征,请同学们仿照此种形式,利用木块、岩石等材料,创造一种展现起伏缠绵的状态的造型艺术。

任务2:“柔软”与“坚固”是一对充满矛盾而又饱含深意的概念,其蕴含着人生哲学,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经历,自主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有矛盾、有深意的雕塑作品,展现你的人生态度。

从任务的内容和功能来看,任务1指向的是模仿,旨在让学生在观察和鉴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抽象雕塑的艺术特征,促使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方法;任务2指向的是创造,旨在让学生在模仿的前提下迸发创作的灵感,从雕塑的内涵和意义出发,创作出有深度、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使他们能够通过造型艺术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巧用现代手段,拓展思路

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智能教学设备、新媒体平台等互联网的衍生形式,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工具和素材,尤其是在美术这一视觉艺术范畴内,“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价值更不容忽视。对此,教师可以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智慧平板、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以及抖音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美术鉴赏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能从多个角度欣赏美术造型艺术,明确造型艺术中表现的信息和思想内涵,以此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4课“线与造型”一课以线条的教学为重点,教材中展现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线条艺术,如“连绵起伏的长城”“黑白交织的斑马纹”等。为了让学生明确线条艺术的造型特征,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智慧平板这一交互性的智能教学设备,引导学生观赏生活中的线条艺术,让他们判断线条的形状、轮廓、明暗变化、肌理质感等多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平板中的在线绘图软件,指导学生描摹和勾勒不同形状的线条,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线条艺术的空间美感,并要求他们以不同的线条为素材,创造动态造型艺术,以拓展其创作思路,提升其创新能力。

(四)设计专项活动,鼓励创作

基于新课标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美术课堂,而要在广阔的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对此,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项活动,如写生训练活动、材料搜集活动等,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创作,让他们将灵感转化为充满创意的美术作品[5]。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户外写生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故宫、寺庙等古建筑聚集区,让他们从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等角度,分析古代建筑的造型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出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自主创作古建筑结构示意图或实物模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古建筑的造型艺术,也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为了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凸显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从灵活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概述和总结“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联系现实生活、鉴赏优秀作品、巧用现代手段和设计专项活动等方式,对“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研究,推动美术教学的高效发展,将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丁钰.小学高年级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23):55-57.

常国东,王亚.小学生美术造型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2(3):67-70.

张雯.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34-135.

王晓.探索艺术新课标,构建美育新教学: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9):117-119.

李晓建.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对策[J].新智慧,2021(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