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绘本,挖掘绘本中的科学元素,引导幼儿自主阅读不同类型的科学绘本,并结合绘本设计各种科学活动。在挖掘绘本中的科学元素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特征、探索物理现象、启蒙逻辑思维。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时,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自然类绘本,了解生命万物;阅读天文类绘本,畅想宇宙空间;阅读实验类绘本,操作简单机械。教师要围绕绘本设计各种科学活动,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制作创意作品,在户外活动中发现自然奥秘,在艺术活动中演绎抽象概念。
关键词:绘本;科学教育;幼儿教学
作者简介:纪秀君(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东社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能提升他们感知、体验能力的活动项目。绘本指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它不仅能讲故事,还能帮助幼儿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绘本设计教学活动,挖掘绘本中的科学元素,引导幼儿阅读不同类型的绘本,以此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洞幽察微,挖掘幼儿绘本中的科学元素
(一)观察,感知事物特征
绘本作品中有不少科学元素,如事物特征、物理现象、逻辑分析的方法等。教师可以挖掘这些科学元素,并组织幼儿参加观察、验证、想象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提升科学素养。事物特征指各种事物形态、构造、功用、成因、性质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画面,总结归纳事物的特征,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在教授生物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绘本图片,感知各种生物的形貌特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例如,蛇是幼儿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好饿的小蛇》,让幼儿观察绘本画面,看看蛇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如蛇的体形是什么样子的,头部是什么形状,是否有四肢,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分析蛇的生活习性。有幼儿发现,蛇在吃食物的时候,常常会将食物整个吞到身体里去。阅读到文末,幼儿还会发现,当小蛇吃了大量食物后,它会进入休眠的状态。这使幼儿全面了解了蛇的习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有幼儿提问:“从绘本中我们看到蛇连大树都吞下去了,那么,蛇真的能吃下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吗?”这促使幼儿继续展开探究。结合绘本,幼儿学会了使用视觉感知了解事物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尝试调动多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征[1]。
(二)验证,探索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指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质等的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物理现象包括光学现象、电学现象、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磁学现象、声学现象等多种类型。针对绘本中展现的各种物理现象,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阅读绘本后提出猜想,然后参与实验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深入探索物理现象。
“冰的融化”是重要的热学现象,教师可以结合绘本《雪孩子》,引入探究话题。阅读《雪孩子》后,很多幼儿觉得雪孩子很可怜,希望它不要消失。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话题:“你有哪些方法能让雪孩子慢点融化呢?请说说自己的猜想。”有一名幼儿提出:“我看到有人将冰棍放在棉被里,说是可以防止它融化。”其他幼儿提出反对意见:“棉被那么暖和,怎么能防止雪融化呢,一定会化得更快的。”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参与科学小实验,选择三块大小相同的冰块,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太阳下,一块用棉被包住,看看它们谁先融化。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再引入和热学现象有关的知识点,幼儿的知识吸收效果会更好。阅读绘本能激发幼儿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教师要借助绘本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然后再指导幼儿科学验证,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想象,启蒙逻辑思维
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可以从绘本中挖掘元素,指导幼儿掌握各种逻辑分析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他们结合想象找到分析的切入点,进而提升判断能力。
对比指分析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似和差异点,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面。为了提升幼儿的对比分析能力,笔者先让幼儿阅读绘本《巨人的花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比巨人和孩子们的不同点。幼儿发现,在形貌上,巨人身材魁梧,而孩子们很娇小;在性格上,巨人很自私,而孩子们则懂得无私分享。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巨人和孩子们在性格上的差异点,笔者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想象,让他们续编故事:“有一天,孩子们抓到了很多鱼,巨人也想吃,你们说,孩子们会分给巨人吗?”幼儿都认为孩子们会分。笔者进一步提问:“可是,巨人的胃口那么大,他来吃了,孩子们就要饿肚子了。那样的话,孩子们还会分给巨人吗?”幼儿有所感悟:“孩子们和巨人的性格不一样,就算明知道会吃亏,孩子们还是会选择帮助巨人的。”这使幼儿在对比的基础上学会了推理。结合绘本展开想象,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运用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启迪他们思考,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2]。
二、切中肯綮,熟悉科学教育中的绘本类型
(一)自然类,了解生命万物
自然类绘本指的是介绍动植物知识,能让幼儿了解生命万物,有助于展开生命教育的绘本。自然类绘本能让幼儿了解不同生物的成长变化,认识到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爱护、珍视每一个生命。
在参加养蚕活动的时候,有的幼儿感觉蚕很像毛毛虫,有点害怕;有的幼儿则很随意地抓起蚕宝宝搓揉,这说明他们不了解生命,也对生命缺乏足够的敬畏心。为此,教师可以给幼儿推荐《蚕的梦想》《蚕宝成长日记》等绘本,组织阅读活动。在阅读中,幼儿能获取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蚕宝宝的形貌特点,了解它属于哪一类生物种群。如果能全面了解蚕,幼儿便有可能消除畏惧心理,尝试接触蚕。二是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明白蚕会出现蜕皮、吐丝、结茧等身体变化,最后会蜕变成蛾子,形貌发生彻底改变。这会使幼儿感受到蚕宝宝的神奇,想要亲眼见证它们的变化。三是如何饲养蚕宝宝,包括如何喂食,如何打扫卫生,如何给它们治疗疾病等。通过阅读绘本,幼儿认识到蚕宝宝是娇弱的生命,需要用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
(二)天文类,畅想宇宙空间
天文类绘本指的是介绍各种星体知识、天文现象,展现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的绘本。教师可以在组织幼儿观察天体的时候,引入天文类绘本。这样,教师不仅能给幼儿介绍天文知识,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
为了让幼儿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组织他们阅读绘本《小北集合了!》。在该绘本中,幼儿主要可以获得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北斗七星在古代的运用,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曾经用北斗七星辨认方向。感兴趣的幼儿可以在夜晚仰望星空,尝试寻找北斗七星,并找出“北”在哪里。二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了解它有哪些“独门绝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是北斗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再让他们阅读绘本。在幼儿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尝试制作北斗卫星导航立体手工纸模型,并想象自己去到了太空,和北斗卫星交谈的场景。通过观察星体、了解神话故事等活动,幼儿会对宇宙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自主参加类似的天文观察活动,积累更多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实验类,操作简单机械
《指南》提出:“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必然要学习使用各种科学仪器,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将绘本转化成科学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师可以将《杰克的神奇机器大冒险》系列绘本故事作为幼儿的机械启蒙读物。通过阅读这类绘本,幼儿可了解挖掘机、赛车、潜艇、卡车等机械的操作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实践。以“抓娃娃”作为例子,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设计一系列的小实验,思考如何操作机械臂才能更好地抓取娃娃。教师要鼓励幼儿从速度、力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思考如何操纵机械臂,并鼓励他们参加抓娃娃比赛,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科学猜想。在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再给幼儿介绍机械臂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让他们了解机械臂还有更多的探究空间。通过自主阅读绘本,幼儿掌握了简单机械的操作方法。这既提升了幼儿的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三、多元融合,围绕绘本设计多种科学活动
(一)手工活动,制作创意作品
手工活动指的是将科学知识和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尝试制作各种创意作品。在探究生物奥秘的过程中,制作生物标本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绘本设计手工制作活动:首先,指导幼儿阅读《小红帽的野花标本集》《灰姑娘的花草标本集》《小拇指的树叶标本集》等作品,让幼儿看到栩栩如生的植物标本,并产生好奇心,想要主动探索如何制作标本;其次,融入科学知识,指导幼儿掌握制作植物标本的正确方法,了解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最后,组织幼儿参与实践活动,自主制作标本。教师可以让幼儿从两个方面入手,展现自己的创意。一是鼓励他们采用拼接的方法,将不同的植物部位组合在一起,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增添作品的美感。二是鼓励他们在制作标本的基础上,尝试编写小故事。如可以参考《七色花》的故事,将不同颜色的花瓣整合在一起,制作标本,并编写《七色花后传》。绘本能给幼儿提供经典范例,让他们看到成品的美妙之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幼儿能够自主参与创意设计,通过实践掌握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
(二)户外活动,发现自然奥秘
户外活动指的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自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以将绘本作为资料库或者行动指南,让幼儿找出绘本中出现的各种动植物,或者结合绘本的内容探索一些自然现象。
为了让幼儿了解昆虫,消除对昆虫的畏惧和抵触心理,教师可以组织他们阅读绘本《昆虫记》。通过该绘本,幼儿可了解萤火虫、蝉、蜣螂、金步甲、狼蛛等昆虫的形貌特点和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探索大自然中的昆虫。该活动可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展开,家长带着孩子登山、进入小树林、穿越草地,并尝试在其中找到各种不同的昆虫。家长可以围绕昆虫的知识,提出一些小问题,看看孩子是否认真阅读了绘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例如,家长可以提问:“我们在夜晚露营的时候看到了萤火虫,那么,萤火虫在白天是不是也会出现呢?”“我们看到萤火虫的尾巴会发光,那么,它为什么会发出光亮呢?”“萤火虫的尾巴会不会像小火球一样发烫呢?”如果幼儿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家长则可以和孩子再次阅读绘本,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扎实。将绘本作为户外探险的指南,能让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性。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读物,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
(三)艺术活动,演绎抽象概念
艺术活动指的是歌唱、舞蹈、诵读、表演等方面的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绘本,让幼儿将绘本内容作为创编的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总结出“爱”“美”“善”“关怀”等抽象概念,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这就是爱”艺术表演活动中,笔者先组织幼儿阅读与“爱”有关的绘本,如《晚安,我的小妹妹》《小鹅露西》《莫迪和大熊》等,让他们认识到爱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然后,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思考,说说自己是否感受到了他人的爱,并用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让幼儿说说自己表演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爱”,并说说自己认为“爱”的定义是什么。有一名幼儿表示:“我们编演的是一个小品,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在生日的时候感到很孤独,于是,小鸭子、小鸡、小猫都来给他过生日,让他感受到了小动物对他的爱。我觉得‘爱’就是发自内心对一个人好,而且不强求得到回报。”这样,幼儿就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故事,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尝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某些概念,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要的素质。结合绘本组织艺术活动,有助于幼儿探索各种抽象概念,并试着用具体的言行表述这些概念的内容。
综上所述,将绘本引入幼儿科学教学,有效地利用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能促使他们参与到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活动中,从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贺吉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探析[J].求知导刊,2022(16):99-101.
王晓雪.幼儿科学项目化活动的行与思[J].教育界,2023(1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