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视域下中学生法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30 00:00葛维佳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在规则视域下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展示校园暴力类案例,让学生学会应急处理;讲解交通事故类案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呈现毒品预防类案例,渗透正确价值观念。在设计主题活动方面,教师要通过影视活动传播法律知识,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项目活动让学生坚定法律信仰。在组织实践活动方面,教师要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身权利,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履行公民义务,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体验庭审过程。

关键词:规则教育;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葛维佳(1979—),男,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规则更为熟悉,一般都能遵守班规校纪,但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深入。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是所有公民都应当遵守的规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尝试了解法律,并合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规则意识,提升法治观念[1]。

一、选择案例,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一)校园暴力类,学习应急处理

《标准》提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初中学生相对缺乏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先从校园规章制度入手,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而后逐步延伸到社会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应该如何合理合法地处理应急问题,保护自身安全。围绕校园暴力类案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应急处理方法,高效而安全地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教学“维护秩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校园暴力类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作为被欺凌者该如何处理问题;如果目睹有人被欺凌,该如何应对。在教师所展示的案例中,某学生在被欺凌后选择沉默,没有告知家长、教师、警察此事,导致欺凌者气焰更盛。通过该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威胁和暴力的时候,先要鼓励自己,不要害怕,而后大声提醒对方,警告其行为违法违纪;如果受到伤害,要在暂时摆脱纠缠后,第一时间告诉教师或家长;若有必要,还可以向警方报案。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旁观者——他们同样选择了沉默,导致事件恶化。基于此,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发现有人被欺凌,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上前阻止,检查被欺凌者的伤势,并选择报告教师或报警。结合校园暴力类案例,学生可以认识到要遵守校纪校规,不能对同学使用暴力,同时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远离伤害。

(二)交通事故类,养成良好习惯

交通事故类案例可以让学生将视线放得更远,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增强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说说交通法规的内容,分析案例中有哪些违规情况,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在教学“遵守规则”时,教师可以交通规则为切入点,引入案例。如行人在过马路时没有看红绿灯,没有走斑马线,因此酿成悲剧;司机超速、酒后驾车、没有礼让行人,造成悲剧。结合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什么好习惯。由此,学生可明白,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要在红绿灯或交警的指挥下过马路;司机在行车时不能超速,更不能酒后驾驶;乘客要注意系好安全带。若能养成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便能多一份安全保障。通过交通事故类案例,学生可以明白,遵守交通法规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遵守法律法规的人[2]。

(三)毒品预防类,渗透正确价值观念

毒品预防类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警惕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要时刻端正自己的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避免黑暗势力的侵蚀,健康成长。

在教学“法不可违”时,教师可以引入毒品预防类案例。如某学生看到有人种植罂粟后报警,警方铲除了罂粟苗;一名学生怀疑爷爷种植的虞美人是罂粟,向警方报告了此事。虽然该学生是误报,但是警察还是表扬了该学生具有警惕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思考问题:“举报种植罂粟的事情,对那些学生有什么好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中有一名学生还是‘大义灭亲’,他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呢?”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到预防毒品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面对犯罪分子的诱惑,自己会怎么做;还可以据此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明白在遇到违法犯罪的情况时,要提高警惕,端正言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揭露违法犯罪的行为,为自己和他人构筑和谐美好的生活港湾。

二、主题活动,增强守法用法意识

(一)影视活动,传播法律知识

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也是《标准》提出的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投入实践探究中。这样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守法用法意识。影视活动指的是选择一些普法主题的影视剧,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言行,谈谈其是否存在违法问题,从而更好地传播法律知识。

在教学“法不可违”时,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一些和法律有关的影视剧,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法律问题,自主探究。如电影《第二十条》由真实的司法案例改编,讲述的是正当防卫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索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并说说自己对正当防卫的看法,评价一下剧中人物的行为是否违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看哪些法规中详细地说明了什么是正当防卫,结合法律知识来分析《第二十条》,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思考,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哪些不属于,并说明理由。总之,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搜索法律条文,分析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得出自己的判断,增强法治意识。

(二)竞赛活动,提升法律素养

竞赛活动指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法律条文,再组织与法律有关的竞赛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在教学“预防犯罪”时,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活动。首先,以“未成年人犯罪”为话题,让学生将网络搜索结果与学校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说说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的法律法规,思考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以及作为青少年,该如何端正自己的言行。最后,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后,组织他们参加竞赛活动。竞赛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以抢答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回答相关的法律条文,看看谁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刻。主观题则采用辩论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辩论性的话题,如:有人认为,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不能被判刑,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竞赛,学生的法律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此外,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法律问题,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项目活动,坚定法律信仰

项目活动指设置一个探究项目,引导学生开展个人探究或与同伴合作探究,让他们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法律信仰”这一主题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探究项目,让学生思考法律的意义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坚定法律信仰。

在讲解“善用法律”后,教师可以围绕“如何坚定公民的法律信仰”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项目探究活动。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项目一:思考法律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或者寻找身边的具体案例,分析普通人在陷入法律风波后,是否能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法律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项目二:思考如何坚定公民的法律信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或互动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拟定坚定公民法律信仰的具体方案。如学生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拍摄一些普法的短视频,做成系列内容上传到网络,深化大家对法律的认识,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拍摄短视频。通过这样的项目探究活动,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逐步坚定法律信仰。

三、参与实践,增强权利义务意识

(一)专题讲座,了解人身权利

《标准》指出,权利义务相统一是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通过实践了解权利义务。人身权指与人身直接相关而没有经济内容的权益,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教师可以安排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在“公民基本权利”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题讲座,介绍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相关内容。在讲座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案例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如围绕“住宅不受侵犯”呈现如下案例:某老人的子女为了争夺房产,将老人赶走,老人被迫与子女对簿公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思考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担当小讲师,参与到专题讲座中,如让他们在人身权范畴中选择一个方向,自主搜集资料,结合案例讲述如何维护相关权利。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可以了解人身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明白该如何确保自己的人身权利不被侵犯,这LIcgNwv6i129/PLjy1So9w==有利于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社区服务,履行公民义务

社区服务是指组织学生参加爱护公共财物、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要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而这些都是公民义务的重要内容。

结合“依法履行义务”一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如参与社区垃圾站的清扫工作。在该活动中,教师要渗透公民义务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每个公民都要依法履行义务。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引导学生参与到公共设施的维护中,如果看到有人故意破坏社区公共设施,则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上前阻止。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爱护公共财产也是公民的义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活动体会,整合法律知识,了解公民义务还包括哪些内容,思考作为一名学生要履行哪些公民义务。

(三)模拟法庭,体验庭审过程

模拟法庭是指给学生介绍庭审过程,同时提供案例资料,让学生自主扮演法庭上的各个角色,体验庭审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律知识,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国家司法机关”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是什么,知道人民法院如何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教师可以选择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庭审过程。如开展“某作家抄袭案”的模拟法庭,要求学生弄清楚几件事情。一是了解法律上有没有抄袭的概念,如何处理抄袭的问题;二是思考如何判定抄袭,思考抄袭和融梗再创作的区别是什么;三是了解庭审的流程是什么,知道庭审中有哪些角色,他们分别要做些什么。在学生弄清楚以上问题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庭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抄袭,在庭审中要摆事实、讲证据。模拟法庭活动形式活泼,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帮助,迁移运用各种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规则教育视域设计法治教育活动,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守法用法意识,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权利义务意识。这样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捍卫法律尊严。

[参考文献]

朱琥.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1):54-56.

柴厚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探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