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阐述了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意义和特点,提出了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分析课文核心问题、拓展课文内容、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内涵;特点;对策
作者简介:林炎(1972—),男,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教师发展中心。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感悟、品读欣赏为主,只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积累,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呢?接下来,笔者将根据新课标中的相关表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思辨性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思辨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思辨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使他们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思想,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提问、质疑、批判等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他们会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意义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其次,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借助基本知识,进一步发掘文本中潜藏的信息和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辨析。通过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最后,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他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建立论证链等方法,进一步展开批判性思考,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特点
(一)注重阅读思维的宽度
1.实施多样化阅读
实施多样化阅读有助于增加阅读思维的宽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解和问答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思辨性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思维的宽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如开展自主阅读、合作阅读、互动阅读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培养跨学科思维
培养跨学科思维有助于增加阅读思维的宽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例如,在教学《昆虫备忘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生存环境、食物链等知识,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关注阅读素材
关注阅读素材有助于增加阅读思维的宽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包括故事、诗歌、科普读物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宽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拓展他们阅读思维的宽度。
(二)注重阅读思维的广度
1.多角度思考问题
注重阅读思维的广度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多种思维方法来解读和理解文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分析与综合法等,来分析文本中的问题和情境。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主动收集信息
注重阅读思维的广度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已知的信息和观点,还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收集和整理新的信息和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教材和参考书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思考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
3.跨学科融合
注重阅读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数学、科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转化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阅读思维的深度
1.挖掘思想和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情感。教师可以提出与作者意图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解读文本,激活他们的思维。
2.关注细节和线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的细节和线索,分析它们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文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细致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进而培养思辨能力。
3.设计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分析课文核心问题
通过分析课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质疑和思辨的能力。
1.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内容
分析课文核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情节或文章主题。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出核心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故事中的动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作者是通过塑造动物的形象来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从而从多个角度思考故事的内涵。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分析课文核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灰雀》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吗?”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评价主人公的行为,培养批判性思维。
3.培养思辨能力
分析课文核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的能力[2]。在分析课文核心问题时,学生可以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进行推理等。例如,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对此,学生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来评价作者的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思辨能力。
(二)拓展课文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还要拓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1.构建知识体系
拓展课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培养思辨意识
拓展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在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及背后的道德选择。
3.培养批判性思维
拓展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发地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和谬误。例如,在学习《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作者的论点进行辩证分析,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三)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
思辨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有目的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各种因果关系[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地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
1.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图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者信息可视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建立起信息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可视化工具将这些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理清思维的逻辑关系
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逻辑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推理和判断,而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思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展示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文章,而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想象和联想过程可视化。比如,在拓展课文内容时,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自己想象和联想的过程,将抽象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和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习惯,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技能,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和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和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调整和控制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和解析文本。例如,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策略来分析、解读和理解文本,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来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控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反思和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否恰当,是否有不足之处,并通过反思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发展,提高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优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
邹佳瑶.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性思维培养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许丽春.例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