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用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如何用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设计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周云(1982—),女,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1]。若想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用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是实施课程的必备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需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的。善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真实事例为依托,通过精心设计,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不仅能让学生感知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讲授方式也更有说服力,更深入人心。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浅谈如何运用真实情境设置有效问题,落实教学目标。
一、用真实情境获得学生的认同
(一)用好社会大课堂,丰富课程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中国故事,教师要做好中国故事的搬运工,将现有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呈现在学校的小课堂中,在传播中国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讲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内容时,笔者用黄文秀的事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注重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及价值观的引导。“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在行动上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笔者选择黄文秀的优秀事迹来开展教学,原因有三。其一,黄文秀的事迹具有典型性,并且权威报道较多,可以确保情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笔者可以对新闻报道进行资料再整合,使与黄文秀相关的材料与该课的知识紧密结合。其二,讲好黄文秀的事迹能弘扬社会正能量,黄文秀被评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及感动中国人物,她的事迹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学生对于黄文秀的事迹有一定的熟知度,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已经呈现过黄文秀的事迹,用于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学生对于她的事迹并不陌生,而且对人物事迹的再分析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讲好黄文秀事迹的同时,为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阶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学习,厘清知识、深化认识,通过探究获得价值感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生活即教育,真实情境能使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走进真实情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在选用真实情境呈现中国故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材料不能随意选择,不用负面事例。教师选取的真实情境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情感共鸣。情境材料要出自官方报道,是权威发布,不能随意在网络中选择自己看过的资料,必须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学生三观的引导至关重要,正面积极的真实情境更能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情境材料不是随意堆砌,不能全盘“拿来主义”。在选取真实情境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文字量,如果材料文字较多,教师要做好筛选与再加工工作。筛选时,教师要尽量选取与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部分,剔除无关紧要或关联度不大的信息;再加工时,要将情境材料串联起来,甚至可以在读完真实情境材料后,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写出真实的新报道或新评论。总之,无论是筛选还是再加工,都是为了让所选取的情境材料更加贴合教学内容。
3.情境材料不能随意呈现。教师需要将情境材料进行优化整合,如以时间顺序、人物成长轨迹、事情发展顺序作为主线优化整合情境材料,让情境材料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快速地在阅读中读懂信息,并结合材料信息回答问题,掌握知识。呈现情境材料时,教师还需要有巧思,层层递进,或根据教学内容调整顺序,或根据时间或事件轻重缓急逐渐推进,让学生在阅读真实情境材料时有沉浸式的体验,更能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教学片段一:在下列情境中,你会如何做?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谈谈这样做的理由。
1.早晨走到车库前,才发现自己因为匆忙忘记拿头盔,一想到回家拿头盔要爬六层楼而且可能迟到,我会……
2.爸爸妈妈请多年未见的朋友吃饭,结束时发现还有几道菜没怎么动过,想要做到人走盘光,却又觉得在朋友面前没面子,我会建议爸爸妈妈……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既表现在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通过黄文秀的事迹,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主干知识,知道作为公民要有爱国之情、危机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用行动捍卫国家利益。但怎样让学生由他人推及自身?怎样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怎样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笔者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且会遇到的情境,让学生自我反思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遵守法律和道德也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具体体现。比如吃饭时做到光盘不仅是节约粮食、节约资源的表现,而且是在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在用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归纳总结知识,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讨论和模拟,学生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完成特定情境的讨论后,笔者继续提问:“关于维护国家利益,除了上述情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观察,联系生活运用所学知识。笔者让学生以小组限时讨论的方式互相分享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收获满满,促进了知行合一。
二、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学生而言,学会思考是必备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思考是教学任务之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启迪学生思考而实现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结合情境,巧设问题
教学片段二:两次选择。
选择一:2016年,黄文秀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山区?她遇到了人生的选择。有同学认为留在大城市,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多,更有价值;还有的同学认为去贫困山区,自我锤炼的机会更多,更有意义。
问题:对于他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是什么力量让黄文秀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扶贫?
选择二: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边是父亲的担忧和挽留,一边是百坭村的灾情和群众的安危,黄文秀又一次面对人生的选择。
问题:从个人角度出发,哪种选择对她更有利?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她又该怎样选择?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黄文秀的选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情境问题设置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高低,简单的问题无法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无法调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指向不明确或切口太大的问题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超过学生认知层面,过于深奥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不敢回答。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符合学生实际学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与讨论,并解决课堂问题。笔者借助黄文秀毕业后面临的职业选择这一真实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选择。有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环境较好、工资待遇较高、发展机会更多的城市,而有的学生选择了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通过观点评析的方式,学生学会了全面看待问题——无论哪种选择都无可厚非,都无对错可言。在得知黄文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相对偏远的广西百色,了解到她十分热爱家乡,懂得反哺感恩,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后,学生也在自己的内心播种了一颗爱国的种子,明白了自己在未来面对职业选择时,应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树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关于黄文秀遇到的第二个人生选择,笔者通过创设两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边是生病的父亲,一边是村里的灾情,明知恶劣天气十分危险,面对父亲的担忧,黄文秀还是放心不下村民的安危,义无反顾地踏上回百坭村的路。在这一真实情境里,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有时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的讲解,用语言反复强调知识点及其重要性都不及呈现真实情境有力量,当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时,他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总之,问题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也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指向明确。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设问,反复打磨、精练语言,让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层递进。
(二)抓住课堂,生成问题
教学片段三:转发朋友圈。
问题:主动请缨一线,为国家扶贫事业献出生命的黄文秀,深深地打动着我,我在我的朋友圈转发了她的事迹。我也希望,我的转发能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可敬女孩。如果遇到这样的朋友圈——在郊区的军用机场附近竟然看到了还未对外公布的最新版战机,欢迎大家疯狂转发。你会点赞?转发?还是……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选择不转发,但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我知道转发不对,可是看到这样的朋友圈,点赞都不可以吗?国家取得重大成就,我只想通过点赞表达对国家的骄傲与自豪情感而已。意识到课堂中其他学生有可能也有类似的疑惑,于是,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认识到点赞的行为会让发朋友圈的人误以为自己的转发是正确行为,这就有可能让对方再犯泄露国家机密的错误。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维护国家利益至上,要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这一知识点的领悟与理解。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疑惑,就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其源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是真问题、真情境。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这样不可多得的机会,利用课堂生成的真实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补充。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只要得到合理利用,就能发挥价值,甚至比教师刻意设置的教学问题更好。如何捕捉生成性资源?这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听学生的疑惑,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敏的反应力。
(三)延伸课堂,拓展问题
教学片段四:实践作业。
作业要求: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国家利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结合其中一个问题,思考作为未成年人能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尝试实践。
课程内容讲授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知道维护国家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点滴做起,笔者设置了实践作业,以课程重点问题——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延伸课堂,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实践作业的设置也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或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或通过调查与询问发现问题,能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探索,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同时落地。
三、总结
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若想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教师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做有心人,善于积累社会大课堂中真实且有效的资源,选取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以真情境为载体,以由浅入深的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这样才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邓晖,周世祥,柴如瑾.一堂生动有用的大思政课怎么讲[N]光明日报,2021-12-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