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

2024-10-30 00:00邹海侠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聚焦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在分析相应的意义、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切实可行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农村高中以劳树德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D202305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邹海侠(1981—),女,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意识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重视劳动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五育”教育思想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背景下,高中教师需要坚持“五育”教育思想,做好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做好劳动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教师通过劳动教育,还能强健学生的体魄,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1]。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实践技能

高中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技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生活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技能非常重要。高中教师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教会学生基本的独立生活本领和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使其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劳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明白其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教师、家长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付出,其有义务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这种理解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2]。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原则

(一)注重教育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教育过程本身,即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得到哪些收获。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完成某一特定劳动任务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加强实践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高中班级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加强实践教育,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基础教育,教授学生各种劳动和生活技能,以及劳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使学生得以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农业种植、手工制作等劳动技能。教师通过实践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班级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规划和执行劳动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愿,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创造劳动价值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3]。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一)648186cb4665d90d1a968e2bb26c9ae4c533ddda5cf11bed3cfc460ebbfdeb79加强日常教育,营造良好劳动氛围

1.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和学生干部先行

在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坚持教师和学生干部先行,充分发挥榜样的重要作用。榜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其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在劳动教育中,榜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这一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需要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为学生展现良好的劳动品质。教师应在组织班级大扫除等劳动活动时,亲身参与其中,为学生讲解各种生活劳动技能,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同时,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中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帮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成长。从学生干部的角度来看,其应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同时,在劳动活动中,学生干部也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和激励其他同学。

通过向榜样学习,感受榜样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充分感受到劳动对人的积极促进作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同时,榜样的正面示范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完善班规制度,明确劳动纪律和标准

建设科学、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有利于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营造支持性的劳动环境,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在制定班规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参考学生的意见,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确保班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在班规建设中,教师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的形式,让每名学生都写一条有利于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班规,并与学生一起选出能够使班上所有人信服且有利于劳动教育展开的班规。除此之外,班规的制定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和赏罚分明,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做好监督工作,督促班规落实,并适当设置一些奖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落实班级规章制度。

通过完善班规建设,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班级规章制度为学生明确班级的劳动纪律和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做好班规建设工作,结合学生需求和意见,制定贴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班规,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二)坚持家校共育,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家校共育有利于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通过家校共育模式,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与家庭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班会中,教师可以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是谁为我们带来了干净整洁的衣服和美味可口的饭菜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父母的付出,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家庭劳动任务表,思考在家庭生活中,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做什么贡献。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家长询问学生在家中做家务的情况,了解劳动教育的成效。坚持家校共育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教师需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以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成效。传统的劳动教育方法存在实践性不足、趣味性不足等问题,对此,教师在规划劳动教育活动时应避开上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方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获得成长[5]。

例如,学校可以打造专门的种养劳动实践基地,合理规划试验田,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种养劳动教育。种养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农作物种植的过程,深刻感知粮食来之不易。在种养活动中,学生需要从选种开始,经历松土、浇水施肥、喷洒农药等步骤亲手种植植物,并做好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工作。教师可以为班级学生制订排班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植物的日常养护和记录工作。而在植物长成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收获植物。

在种养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劳动技能的提升,还能在实践中学到与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知识,了解种植劳动的辛苦,深刻体会农民日常劳作的艰辛。这种创新的劳动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趣味性,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组织实践活动,有效落实德育

为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营造重视劳动、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

在实际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到某些单位做志愿者,体验相应的职业;可以清理社区垃圾,打扫社区落叶,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可以为敬老院、孤儿院中的特殊群体提供劳动服务。在放假前,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一些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方法,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思考劳动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关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伦理和道德的认识,获得丰富的劳动经验,增强劳动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理解。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检验劳动教育成果

为有效检验劳动教育成果,教师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引导学生反思其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反思劳动教育是否存在方式上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优化劳动教育手段。

教师应建立能评价学生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劳动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日常劳动状态的观察,灵活运用自主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全方位、立体化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一方面,教师需要评价学生的劳动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态度以及学生的劳动能力,并在劳动活动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引导学生在每次完成劳动任务后撰写反思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进步,还能根据反馈信息优化劳动教育策略,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对于落实“五育”教育思想、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廖伟.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综合实践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2024(1):47-49.

李胜国.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劳动教育育人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2):28-31.

李莉,裴艳丽,胡霞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中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3):116-118.

朱成翰,田芸玮.试析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级劳动教育推进模式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7):125-128.

蔡珂.班级场域下的高中劳动教育及其转向[J].现代教学,2021(合刊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