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实践

2024-10-30 00:00陆楚雅唐晓挺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基于STEM课程的设计理念,利用逆向教学设计法,对电学单元进行综合教学设计。以“利用电能设计机器解决问题”主题为脉络,在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旨在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对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兴趣。

关键词:大单元;综合实践活动;STEM课程;调光灯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课题“基于大单元的STEM课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LX/02/104/03)的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陆楚雅(1995—),女,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唐晓挺(1975—),男,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自新课标发布以来,围绕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及社会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课题。许多学者、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与STEM课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跨学科实践的概念。跨学科实践适用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注重在单一学科课堂上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学习。跨学科实践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的特点,有助于整体构建学科间的知识网络。

跨学科实践与STEM课程和项目化学习一样,强调主题式的学习,其将基本问题作为课堂设计的基础,通过表现性任务来考查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指出,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展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1]。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并未感受到项目的实际价值,或未能认识到这些活动对知识或技能学习的意义。跨学科实践针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改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迁移应用。

一、从电学史中挖掘教育素材

(一)通过电学史创建教学情境

1.亮起一盏灯——从能源角度引入课程

“初识家用电器与电路”是苏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电路初探”单元的第一节。传统教学通常通过介绍日常电器的能量转换特性以及简单电器——手电筒的电路,来探究电路的组成。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虽然能够了解知识,但缺乏探究动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引入电学课程:古代,人们在黑夜里主要依靠灯油照明;进入工业时代后,煤气灯成为主要的照明工具。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生活在17世纪,想寻找一种比煤气灯更安全、更明亮的光源,你会选择什么能源?

由此,整个电学单元便有了主题:寻找煤气、汽油以外的优质能源,并利用这种能源制造机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当教师明确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需动手又需动脑的探究主题时,学生对电学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在这一大主题下,课程内容可以细分为三个子主题:制作一盏能安全发光的调光灯(学习欧姆定律和变阻器的知识)、制作三挡电热炉(学习焦耳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制作手摇电风扇(学习电与磁的知识)。这样一来,“设计一盏调光灯”不再仅仅是一节可有可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而是贯穿整个电学单元的核心主题活动,并作为考查学生对电学核心概念理解程度的表现性任务。

2.欧姆定律和变阻器

现在,如果要制作一盏调光灯,人们大多不会选择白炽灯,而会选择荧光灯或LED灯。通常情况下,LED灯主要用于低压电源的便携灯具,而家庭照明电路中的主流灯具则是荧光灯。为什么爱迪生制作灯泡时选择钨丝而不是铜丝作为灯丝?灯丝的选择有哪些要求?为什么我们如今正在逐步淘汰白炽灯?荧光灯有哪些优点?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在选取合适的灯丝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碳丝和钨丝,让学生了解灯丝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物理属性是高熔点。然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使灯丝变得更亮。

对于白炽灯WynFI85/21uAcENiaNt39VzfxIFpNJTOJsbhe6M1CDo=而言,其发光的原因是灯丝由于热量的散发而达到白炽状态。那么,什么样的灯丝更容易达到白炽状态?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在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在通过实验探究并总结出电阻的影响因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铅笔芯制作一个简单的变阻器,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白炽灯很容易烧断,那么,如何保证它安全发光呢?电路的三要素——电压、电流、电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将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性以及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

二、基于UBD逆向设计框架的电学单元设计

(一)阶段1——预期成果

结语

通过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灯行业发展的历史,还能引导他们将欧姆定律相关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在下一章中,教师可以继续通过法拉第的电动机、发电机以及电报的发展史创设物理学史情境,围绕核心概念进一步展开大单元教学,同时将机械制作与物理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业技术素养和发明创造的创新精神。

在电学大单元中,许多物理学史中的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再现。教师沿着“电气时代”发明家和科学家们探索电力、应用电能进行生产实践的脉络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多项实物制造的表现性任务,提升他们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