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教学风向标,成为当前的热词。聚焦“教—学—评”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分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探讨了“教学评一致”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特征和实践策略,从提升衔接效度、增强衔接力度、提高衔接层次、深化衔接深度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索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创新路径。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高中衔接;历史教学
作者简介:周丽芳(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方式以及考查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初高中学生在思维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注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衔接,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指导思想,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崔允漷等人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导向,提出并进行了多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1]。所谓“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将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将评价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教学理念。其以推动学生学习为核心,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设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2]。“教学评一致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和评价相对独立的情况,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理念和教学实践策略。在现代教学制度下,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逐渐被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并以目标为核心,强调评价与教学、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特征
(一)衔接主题的整体性
主题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教学评一致性”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关键要素有机融合,是对教学过程的升华和提炼。在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评一致性”为研究主线,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构建出一个可教、可学、可测的系统化教学范式。
(二)学情研究的全面性
“以素养为本”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高一年级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革新学情调查方法,注重学情研究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学情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习惯,研究方法则可以采用问卷、课堂观察、访谈、学业成绩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学情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还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学生群体进行详细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素养为本”理念下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在七至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已掌握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基础,具备衔接性。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级分析,为衔接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四)教学设计的进阶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重头戏”[3]。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历史课程设计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引入合适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并设置合理的难度梯度。教学设计应从特定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观念出发,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计划。在初高中过渡时期,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其阶段性发展特征结合起来,确保历史课程内容与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进阶[4]。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对策
(一)引经据典,提高衔接效度
良好的历史课堂导入能有效缓解学生课前的焦虑情绪,使他们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视频、音乐、照片等多媒体内容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梁启超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从梁启超的话语中,学生能够回忆起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如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的覆灭,以及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等。这些知识能引发学生思考:中国人民的救国之路究竟在何方?从而自然过渡到课程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史料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实,训练他们解释史料的能力。
(二)自学生成,增强衔接力度
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对历史的认识与感悟。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拓展思维,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初高中历史教材中都有关于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尤其是明代的官制。然而,现行教材在阐述这些制度时缺乏对其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通常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深化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明代官制时,教师可以选取明代著名的“郭桓案”作为导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明史·刑法二》设计提问,如“明朝朝廷若依正常途径处理郭桓一案,应包括哪些过程?”并要求学生绘制流程图进行解释。图表绘制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深入分析他们所绘制的图表,从而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融入教学。例如,有学生在答题框中提到“丞相”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出其错误——“郭桓案”发生在1385年,宰相这一职位此时被取消了。接下来,教师便可详细讲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背景和原因,并讨论宰相被废除后,明朝皇帝如何通过设立内阁来辅助处理政务,同时补充关于明代皇帝怠政期间由宦官代为“批红”的历史背景。这些内容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图表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随后,教师可以展示自己设计的流程图,并与学生的图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反思差异,修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能逐步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外,关于明代的边防管理和少数民族关系等内容,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未做详细描述,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了解明清两朝的统一和边防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上补充和分析这些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表格,列出明朝与地方少数民族的互动情况,包括采取的手段、共同策略及其效果(如表1)。学生应在预习时根据资料填写表格,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评。
表1 明朝与地方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
部族或政权 手段 共同策略 效果
在分析“共同策略”时,教师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军事方面,可以补充讲解设立“九边重镇”、修建长城、设置卫所制度以及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相结合,深化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三)知识构建,提升衔接层次
知识构建对于提升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层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高中阶段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知识构建。第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8—10分钟内,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绘制清晰的思维导图。第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当堂完成三道检测题,即“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如何?”“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反思。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为了评估知识构建效果,学生可以结合评价量表(表2)进行自评和他评,在团队内部互相评估学习表现,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研学小向导”做班级汇报,其余学生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还能培养他们应对评析类主观题的能力。“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析”则侧重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结合“评”和“析”两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
表2 知识构建评价量表
评价任务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 他评
绘制思维导图、答题 A B C
思维导图完善,内容详细;答题质量较高,逻辑性强 思维导图较完善,内容较全面;答题基本正确,具有逻辑性 思维导图不完整,内容不全面;答题有误,逻辑性较差
(四)巧设反思,深化衔接深度
评价是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反思环节,以反思深化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深度。同时,通过课后拓展和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予以评价。
例如,在讲授“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而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大明帝国的‘憋屈’与‘僵死’”为题,撰写一篇读后感,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讨论:
1.中枢机构的异化——从宰相到阁臣
2.专制君主的异化——从宦官到阉人
3.道德与政治的僵化——李赞的哀号与悲剧性结尾
4.官僚集团的腐败——官僚内部矛盾与将领们的无力
这一课后延伸任务是参考新课标要求设计的,以《万历十五年》为背景,将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与理解,促进他们对时间、空间和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进行清晰的逻辑论证。
完成课外拓展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在互评时,除了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需简单分析本次作业的亮点和不足。学生完成互评后,教师要将学生的作业和评价表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教师在评价阶段要提供指导,通过师生互动来确定评价标准,包括论点的明确性、论据的充分性、历史事实的准确性、结论的合理性,以及文章的格式和写作质量等。学生根据评分表打分,并在表格下方记录自己的感受,分析任务中的优缺点。这种反思与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深度,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学习效果,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方面要求充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评价”,并大力提倡“教学评一体化”。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科学地进行评价,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有机融合,都是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4):15-22.
王之剑.习题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式视角[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9):35-37.
吕晚馨.初中历史课标(2022年版)与高中历史课标(2020年修订版)衔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乔宏宇.新课标下中国古代民族史内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