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内外融合教学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2024-10-30 00:00陶中华卢永丽栾瑶瑶张旭
求知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迎来了创新化、生活化、全面化的要求。对此,围绕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对如何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进行探究,分析以课内外融合教学为导向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探讨相应策略,包括提炼课内外阅读材料共性、设计多元教学活动任务、对接课内外经典名著、纵横比较课内外阅读内容、强化课内外阅读辐射延伸、多举措优化课外阅读效果、布置生活化探究活动等,助力小学教育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陶中华(1995—),女,山东省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

卢永丽(1998—),女,山东省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

栾瑶瑶(1996—),女,山东省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

张 旭(1996—),女,山东省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

一、以课内外融合教学为导向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以课内外融合教学为导向强化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在学习效率方面,课内外融合教学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课内外融合教学使教师能够设计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课内外融合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活力,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

二、以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为导向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提炼课内外阅读材料共性

为提升小学生思辨能力,教师应当基于课内外融合教学理念,深入提炼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共性。第一,结合融合教学理念,采用“1+N”教学模式,锻炼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中,“1”指的是课内文章,是教师选择课外文章的基础。教师可将课内文章设为精读内容,要求学生熟悉课文,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而“N”则指由课内文章延伸出的课外阅读材料,数量不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精心导入课外读物,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课内外教学融合的效率。第二,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提炼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共性。例如,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目标为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教师可将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其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课内外阅读材料的特点,说明两者的共性,充分发挥课内外融合教学的价值。

(二)设计多元教学活动任务

在课内外融合教学中,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任务至关重要,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融合教学水平提升。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与同学、教师进行密切沟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步提升思辨能力,阅读质量和体验也会随之优化。第二,教师可以设计口语交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需要理清思路,为其他同学讲述故事,从而达到提高思辨能力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口语交际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第三,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1]。

(三)对接课内外经典名著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其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对接课内外经典名著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名著。第一,通过对接经典名著的内容,带领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讲解《小小的船》一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作者叶圣陶,并通过节选叶圣陶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写作风格和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学生在了解叶圣陶的生平和作品后,能够更好地解读课文内容,按要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分析学生的答案时,应给予充分的鼓励,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发展。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节选的经典名著篇章,为学生介绍更详细的名著内容。例如,小学《语文》教材节选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荣国府”的片段作为课文,教师可以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结合原著解读文中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名著。第三,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引入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名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实现课内外融合教学的目标。

(四)纵横比较课内外阅读内容

为培养小学生的比较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纵横比较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满足融合教学的需求。首先,通过横向比较,引导学生找出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差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阅读内容,优化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素养。例如,在学习小说体裁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题材相近的课外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小说,思考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横向分析,能够发现课内外文章在题材、事件、情节和人物描写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二者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深入分析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纵向比较鲁迅的不同作品,探讨其常用的写作手法,如“以情写景”的技巧。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为了巩固横纵比较教学的成果,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比较分析的方式,学生可以更立体、更多元地理解文中的角色形象,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从而达到提升思辨能力的目的[2]。

(五)强化课内外阅读辐射延伸

在课内外融合教学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要依托教材,强化课内外阅读的辐射延伸。以小学《语文》为例,许多课文选自作者的文集,如叶圣陶的《荷花》。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推荐叶圣陶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稻草人》等,使学生通过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走近叶圣陶,进一步了解叶圣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为强化学生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叶圣陶在不同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叙事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例如,叶圣陶在《荷花》中运用了比喻、想象、拟人等写作手法,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在《稻草人》中,他采用反复、排比、拟人和象征等手法,并通过插叙的叙事方式,传达了忧郁哀怨的情感色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荷花》和《稻草人》这两篇作品,不仅可以与叶圣陶的思想产生共鸣,还能增强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辨水平。

(六)多举措优化课外阅读效果

在课内外融合教学中,小学生的阅读效果受到阅读材料难度、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优化课外阅读效果。首先,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媒体素材,如音乐、动画视频等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课外阅读的内容设计相关图片并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用图片讲解课外阅读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生字生词的拼写和发音。

最后,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浏览、跳读和细读。通过快速浏览文章,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初步掌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在跳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段落首句或关键词等,快速找到文章的核心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高效获取文章的重点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细读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地精读文章,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涵和结构。这种精细化的阅读训练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表面的文字内容,还能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次意义,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3]。

(七)开展故事演绎加强学生体验

在课内外融合教学背景下,为有效强化小学生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情节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绎,从角色出发,深度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情节进行演绎,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在扮演过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通过表演理解和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深入感受角色的心理活动,理解角色的行为表现,培养分析能力。

其次,在演绎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以及角色的情感。在交流中,学生能够通过倾听同学的观点和看法,获得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考角度。同时,通过思想的碰撞,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文章内涵。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角色行为或情感对情节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推动故事发展的根本因素,从而全面把握角色的形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角色在某一情节中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如果角色的情感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学生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情节内容进行创新[4]。在学生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度改编或添加新的元素,甚至续写故事。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父亲,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决定?”“你认为在讨论过程中,父亲和孩子的内心活动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推理角色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从而判断角色做出某种决策与行动的可能性。

(八)布置生活化探究活动

在课内外融合教学中,布置生活化探究活动是切实增强小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思维能力,提升思辨水平。

首先,教师应以课堂知识巩固和综合实践为核心,设计多样化的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探究活动中,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体系,发展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例如,在布置巩固型作业时,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作业的难度和数量,确保作业既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布置阅读理解、生字词抄写等作业,同时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运用。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生活探究活动。例如,对于对大自然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写植物观察日记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记录植物的变化。这种长期的观察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热爱自然的意识[5]。

最后,设计生活观察探究活动也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美好情景,并进行细致的记录。学生在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文化情操,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课内外融合教学强化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上述策略,学生能够在课内外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究知识的实际运用方法,从而有效发展思辨能力。这些策略不仅能推动小学生思维灵活发展,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钟沁.结构化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课内外融合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设计,2023(36):27-30.

刘玮玮.指向小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课内外融合教学设计:以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 3 Asking the way语法板块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3(33):70-72.

嵇旭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华人时刊(校长),2023(11):90-91.

李英.依托绘本实施课内外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3(24):51-55.

陈毅敏.依托教材推动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J].基础教育研究,2022(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