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混龄游戏是指幼儿园利用户外空间和环境,提供丰富、开放的材料,让不同年龄段幼儿参与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年龄、班级的界限,扩大幼儿间的接触与交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伴、自由游戏,满足多方面的兴趣需要。混龄游戏有利于幼儿交往合作,对他们来说,向同伴学习比向成人学习更自然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而且感受不到压力。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儿童主体、优化环境,组织开展适宜的户外混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模仿、思考、学习,进而获得发展与成长。
一、立足儿童需求,优化活动区域
在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中,游戏区域的合理规划是确保游戏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需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如运动区、探索区、休息区等。同时,还应以儿童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确保区域内的材料能够调动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认知和情感的综合发展。
在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户外混龄游戏前,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商量游戏类型以及游戏规则。交流后教师发现:中、大班幼儿想玩的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都想玩的游戏主要有角色类和建构类;大班幼儿还喜欢自主运动、沙水游戏;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在原有区域的基础上创设了沙水区、CS游戏区、户外厨房区、科探区等不同区域,并请中、大班幼儿自由选择想玩的区域。
第一次混龄游戏,教师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中班幼儿看到大班幼儿开始其他游戏后,便也跟着去玩;有的游戏区域较受欢迎,而有的很少有幼儿前来,导致各个区域的人数十分不均;建构区投放的材料不合适,幼儿的兴致不高,且需要花很多时间,对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帮助有限。针对以上问题,师幼经过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若中班幼儿有兴趣,可与大班幼儿一起参与游戏;确定每个区域的参与人数,幼儿可通过预约进入区域,避免某个区域人数过多;建立游戏材料资源库,依据幼儿的兴趣投放适宜材料。
在调整了游戏内容、收集补充游戏材料、重新划分游戏场地后,幼儿开始了第二次户外混龄游戏。游戏中,幼儿能按照自己预约的游戏类型有序进行,个别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进入不同区域游戏,或利用资源库的材料自主游戏,既提高了创造力,也满足了自身的兴趣与需求。
二、做好观察分析,支持活动开展
户外混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互动环境,幼儿能在游戏中相互熟悉、学习并交流经验。这种跨年龄的互动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使得他们在游戏中共同获得成长。在户外混龄游戏中,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介入和有效指导。教师的观察是有目的性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个体差异,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并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引导并支持幼儿游戏。
例如,教师在户外活动区投放了6uJjOqT2xnqcJOvf6AxKgQ==保龄球,请幼儿先运球通过平衡木,再用力抛球通过前面的篮筐,最后撞倒障碍物,从而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积累用物体组合撞击障碍物的游戏经验。随着混龄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玩法也越来越丰富。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对小、中、大班幼儿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在初玩保龄球时,有幼儿认为平衡木太细,导致大家通过平衡木的速度无法加快,影响后续抛球。此外,游戏中出现了随意插队、破坏游戏规则以及幼儿不会玩或参与度低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对游戏材料及时做了调整,在平衡木上放了两块木板增加宽度,方便幼儿快速通过;利用图示引导幼儿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辅助幼儿参与游戏。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幼儿再一次投入游戏。可是,没过一会儿,大家发现由于每个人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抛出的球很容易跑向两边,而且障碍物比较重,而球却有点轻,导致难以击中物体。面对这个问题,有幼儿建议用木板将抛球的轨道搭建成斜坡,这样就容易击倒物体了。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一游戏受到了幼儿的热烈欢迎。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放手,通过观察、分析各年龄段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尊重幼儿的处理方式,避免过多介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探索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当然,针对小班幼儿游戏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适当调整了游戏材料,降低游戏难度,激活了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自主性。教师认真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促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主动探究,使幼儿的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充分激发了幼儿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结语
户外混龄游戏在幼儿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能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幼儿园应深入研究,依托园所环境开发更多户外混龄游戏,为幼儿提供自主游戏的空间,让他们在跨年龄互动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