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老鼠娶新娘》讲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老鼠村长的女儿美叮当要抛绣球选新郎,却被一只黑猫搅乱了局面。为了女儿的幸福,老鼠村长决定找一个全世界最强的女婿,接下来便发生了“比比谁更强的故事”——太阳说它第一强,光热却被乌云挡;乌云说它第一强,瞬间就被风吹散;风说它是第一强,被墙拦住无去路;墙说它是第一强,老鼠阿郎打洞破了墙。老鼠村长终于明白了:世界本无谁最强,强有弱来弱有强,女儿美叮当嫁给谁?还是老鼠小阿郎。于是,老鼠村里办喜事,大小老鼠来帮忙,抬花轿,搬嫁妆,美叮当嫁给小阿郎。
我园以绘本《老鼠娶新娘》为蓝本,历时一学期,构建了大班教育戏剧主题课程,教师、幼儿及家长全程参与其中,形成班级教育戏剧共同体,支持幼儿开展自主艺术创作(剪纸、泥塑等)、户外游戏、建构游戏、家庭小舞台表演等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遵循“幼儿为本”的原则,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想法、表达和创作发挥到极致。本文聚焦角色扮演过程中幼儿竞选角色的小故事,展示教师从中对儿童的发现和对教育的思考。
丨来自教师的故事1:怎样演到自己心仪的角色?
师:我们要开始排练《老鼠娶新娘》的戏剧了,你们都想演什么角色啊?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了自己钟情的角色)
师:太好了,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可是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想演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比如说有两个男孩子来演老鼠小阿郎,六个女孩子来演美叮当,十个孩子来演太阳?
幼:不行,那样就乱了!只可以有一个小阿郎和一个美叮当!
幼:老鼠需要好多个,因为要抬花轿、吹喇叭。
师:对,每个角色都有需要的人数。那根据剧本我们来确定一下每个角色的人数吧。
……
师:角色人数定好了,新问题出现了,要是六个女孩子都想演美叮当,可是只能定一个,怎么办?
幼:那就要比一比,谁演得好就让谁演。
幼:就是,要公平竞争!
师:什么是公平竞争?
80d6ff0e88cb35479eb5ad6dd91a9d1500db499e2d4ae8952b629958526fd38d幼:就是谁的动作漂亮、表情好、台词说得棒,就请谁演。
师:这个办法不错,公平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关键是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好,谁说了算啊?
幼:老师说了算!
幼: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大家说了算!大家一起决定!
幼:对,不能偏心,不能只选自己的好朋友。
师:对,小朋友们一起演的戏剧当然得小朋友们说了算!那要用什么方式来决定谁演得最好呢?
幼:投票,像咱们选值日生那样投票。
幼:让她们一起来表演,我们看看谁演得好就把票投给她。
师:小朋友们讨论出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叫作竞选,就是每个想要扮演这个角色的小朋友都要一个一个上舞台来演一演。然后,所有的小观众公平公正地投票选择,最后按照戏剧需要的人数来定角色。
【教师思考】
“选举”“竞选”是现代管理中民主意志的体现,教师将这种方式植入戏剧角色选择之中,为孩子们理解“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提供了重要支持。对话中,教师抛出“角色人数如何确定”“角色如何产生”两个关键问题,孩子们围绕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在“角色人数如何确定”的问题上,孩子们在“自己想扮演什么角色”和“要符合剧本需求设定人数”这两个冲突间展开思考,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已经意识到“我想演的角色可能演不了”的危机,这为之后大家普遍接受“凭实力胜出”的竞选结果做好了思想准备。果然,针对“角色如何产生”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公平竞争”和“集体投票”的原则,并且强调“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不能只把票投给好朋友”。这说明孩子们关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教师权威”和“人情投票”现象,并提出质疑和思考。这些细节既让我们对这些有思想、敢挑战的孩子们产生了敬畏,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在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有想法、敢表达”的环境支持?
丨来自教师的故事2:竞选失败了怎么办?
竞选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会如何面对落选。
思瑞竞选主持人失败后小声地哭了,旁边的婉儿告诉他:“哭不能解决问题,你要选别的角色再参加竞选。”思瑞边哭边说:“我心里难过才会哭。我刚才声音有点小,大家不选我,这次我竞选小阿郎,一定要声音大一点。”小阿郎的竞选中,思瑞发挥优秀,赢得了大部分选票,看着他的笑脸,我想这种心情上的起起伏伏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珂言竞选主持人失败后竞选美叮当又失败,小姑娘自言自语:“我还能当什么呀,真没劲!”后面的角色她也不再尝试。直到午睡时,珂言依然闷闷不乐,我虽然担心她会放弃,但也选择不去打扰她,希望她能自己调整。午休起床后,我看见小姑娘在卫生间的镜子前练习小老鼠的动作,她元气满满地告诉我:“下午我要竞选小老鼠,我一定会成功!”她果然成功了。
【教师思考】
“赢得起,输不起”是现在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角色竞选活动把成功和失败这两个结果自然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故事中的两个孩子动用了所有能量:反复练习、鼓足勇气、再试一次,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席角色。我们在看到生命展现出鲜活张力的同时,更应该明白:成功和失败是生活中的最佳搭档,我们的教育不需刻意让孩子规避“失败”的体验,也可以让孩子去品尝各种滋味,打造自己的“免疫系统”。换句话说,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尤其那些从苦闷中开出的释怀之花、勇敢之花、坚韧之花,大人给不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事实:教师和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要适当留白,孩子们的成长还有另外的方式,那就是“同伴教育”和“自我教育”。
丨来自家长的故事1:如何扮演谁说了算?
贾老师在群里发布角色名单时,我看到贝贝演的角色是群演中的一只猫。我问贝贝:“妈妈不是建议你竞选新娘吗?”她说:“我更喜欢猫,老师说可以自己做决定!”想起老师叮嘱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我忍着不再发言。为了让众多群演中的这只猫“出彩”,我在网络上认真揣摩了各种猫表演的表情和动作,准备指导孩子露一手。晚上和孩子交谈时我傻眼了——她告诉我,老师说不需要学习别人,努力演出自己的那只猫就行。我很为老师和孩子担心,同时又充满好奇:我的贝贝会怎样演“属于自己”的那只猫呢?
接下来的日子里,“贝贝猫”每天都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有时是一只娇羞腼腆的猫,有时是一只张牙舞爪的猫,有时又是一只凶恶蛮横的猫。我问她到底要做一只怎样的猫,她说自己还没决定。
很快就到了幼儿园正式演出的那天。轮到贝贝上场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我的“贝贝猫”雄赳赳气昂昂,霸气冲天地冲上了台。狂妄的笑声、自负的台词、夸张的动作、牛气冲天的表情、潇洒转身的退场,我的这只女猫完全盖过了那三只男猫的气势,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引起阵阵叫好。
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我的贝贝长大了!她在熟悉剧本之后,排除我的干扰,郑重地选择了她心目中最重要的角色——猫,并为了自己的选择每天反复练习,把一个小配角演出了主角的气势。
感谢这场戏剧让我近距离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感谢我的贝贝给我上了一堂“我就是那只特别的猫”的课。
【教师思考】
“成为自己”是这个小故事的主题,也是人一生的追求。通过家长的记录和反思,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懂教育的老师为孩子营造出的充满爱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也看到了家长在“放手给孩子自由”和“插手孩子自由”中的纠结、担心、挣扎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如何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负责的过程。孩子精神的自由为其成长积淀了足够的养分,更对我们成人进行了有力的宣告:儿童自有其思想,儿童自有其体验,儿童自有其情怀。尊重儿童从爱和自由开始!
丨来自家长的故事2:角色选择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晚上聊起竞选角色的话题,小栩淡定地告诉我:“爸爸,我今天竞选了‘太阳’的角色!”我感到奇怪:“你不是一直想竞选‘乌云’,觉得‘乌云’很拉风吗?”他点点头,认真地告诉我:“我是想竞选‘乌云’,可是‘太阳’没有小朋友参加竞选,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剧里的每个角色都很重要,缺了任何一个角色都没办法演下去,要是演不成多没意思,我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竞选‘太阳’了。”“可你最喜欢‘乌云’这个角色啊?”“‘太阳’的角色很重要,我想我会爱上它,演好它!爸爸,我想这样演太阳,你看看,给我提提意见吧!”看着孩子坚定的神情,我突然被感动道:这教育戏剧真不是玩玩而已,是孩子认真在做的事情,他在权衡取舍,学习选择并勇于承担,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合作”的理解,我打心里为这位小小男子汉点赞。这场剧看似是孩子的,其实更是我的。我突然懂了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那就是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
【教师思考】
这真是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一个5岁的孩子,明确地有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可是当他发现集体利益有缺失时,毅然放弃自己的选择,认领了一个不太熟悉的角色,并且明确表态:“‘太阳’的角色很重要,我想我会爱上它,演好它!”这句话中不仅有选择,更有担当、有情怀。孩子致力于让“承担”变成“爱上”,他的格局让我们心生敬畏。虽然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成为“有个性的自我”,但祖国的强大更需要一批有家国情怀的“小我”。少年强则国强,在一个5岁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更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教育就是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的期望和适当的支持。
小小的角色竞选活动,折射出大大的教育观:在爱和自由的土壤里,为孩子们播下一颗颗“自由其精神,独立其思想”的种子,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儿童。
丨结语
由绘本《老鼠娶新娘》拓展出来的教育戏剧活动,通过读、研、绘、演、玩等系列方式,为家园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提供了多元的沉浸式体验过程。孩子从中获得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拓展了围绕文学作品以多元方式深入解读、探索的思维路径,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一个可以充分进行想象、表达、创造的舞台上,孩子们得以在个体创作、与人交往、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发展学习品质、价值观念,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而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也在实践层面构建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尤其是在当前科学幼小衔接的大背景下,对“幼小衔接到底该接什么”“阅读的多元方式带给孩子怎样的学习和发展”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