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节气食俗顺应节气变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福禄贝尔认为儿童饮食教育与他们的成长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食育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健康的饮食知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节气食俗与幼儿食育深入融合,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具有可行性。
一、节气食俗与食育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认为幼儿园可以从多方面开展食育,上海、北京等多地的幼儿园及小学都开始试点食育课程,尝试探索各种形式的节气主题活动。食育活动虽然受到重视,但理念层面的探讨居多,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开展食育活动时应该怎么做?如何关注幼儿兴趣、从幼儿视角提供更多食育环境和食育材料?以上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
作为省级示范园,我园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立德树人的职业操守,深化落实园所食育理念。基于二十四节气食俗,我们关注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秉承食知、食礼、食趣、食操等食育理念,以形式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七仔小镇混龄游戏、七仔儿童厨房活动能力提升;围绕节气食俗,全园每月开展两次“美食美育”幼儿混班自助餐活动;在庆六一主题“传统游戏浸润心灵,快乐游戏点亮童年”中开展“食创童年·美滋美味”活动……我园切实有效地践行幼儿健康目标,在深入开展传统节气食俗文化与食育教育相融合的各项活动中,坚持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多种途径建设“成长共同体”,真正将食育理念贯穿幼儿教育的全过程。
二、二十四节气食俗融入幼儿食育的实践路径
在幼儿阶段,食育是关于食物的教育,是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理解和传承食文化的教育。我们从食育环境创设、一日生活、主题课程、节日节气、种植探究、食育实践体验、家园共育等途径,开展节气食俗在幼儿食育中的实践研究。
(一)环境创设融入节气特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途径。我园有效利用园所环境,依据节气特征,创设满足幼儿探究兴趣、支持幼儿传承与创新的幼儿园食育环境。
1.利用场地优势,构建内涵丰富的户外自然环境
基于节气特征,我园发挥场域优势,创设健康安全、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自然食育环境。在泥巴厨房、七仔菜园、七仔果园里,幼儿感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大自然语言。例如:在春天最美的谷雨节气,我们充分利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教育契机,和幼儿一起体验种植,了解谷雨自然现象、物候现象等丰富的传统节气文化。幼儿在充分体验中解放天性,探究传统文化,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亲身体验的食育活动,让幼儿在感知生命、感受生活的美的过程中培养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
2.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温馨的室内互动环境
我园关注幼儿需求,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树立自信心,创设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
(1)创设七仔小镇混龄食育游戏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在传统文化主题统领下,创设生态化七仔小镇,开设传统小吃游戏区,游戏场地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划分,环境创设融入节气食俗文化,展开系列主题活动。幼儿身处其中,积极参与传统美食制作和讲解活动,近距离感受食物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气食俗独特的文化。在温馨的游戏氛围中,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七仔儿童厨房延展并提升了幼儿食育活动中的游戏层次与知识水平,幼儿真正在食操、食知、食礼中体验食趣,在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合作互动的食育活动中学会做人。
(2)师幼互动,共创节气自助餐食育环境
我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家园共育,创设利于幼儿发展、丰富适宜的节气食俗环境。例如:在小满节气,中班幼儿在“七仔议事厅”商议举办自助餐的事情;发放问卷小调查,让幼儿在亲子互动中表达最真实的想法,选出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在家长的帮助下制定营养食谱;举手投票环节,幼儿们选择出大家一致通过的环境创设方案,共同布置用餐环境。通过“议事、调查、选择、搭配”的活动过程,幼儿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节气食俗更加深入了解,有了初步搭配营养均衡食物的方法。在实践、记录、发现中,幼儿自主服务的意识开始萌芽,懂得珍惜每一份辛勤劳动的付出。自助餐后,幼儿在自己营造的小天地里开心玩耍。“七仔议事厅”赋予幼儿前所未有的“权利”,可以参与,可以评价,可以改变,让幼儿真正行使小主人的权利。
(3)创设班级自然角,感知节气特点
创设班级自然角是幼儿近距离观察、感知节气的重要途径。幼儿是自然角的小小建设者,泥土、水、根、草叶、花朵等都是他们探索的材料。每个植物都有“故事”,幼儿观察、照顾植物,记录植物的故事,不同的自然元素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及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萌发亲近自然的情感,树立起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生活中的节气食育活动
“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我园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以幼儿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学习、生活、发展三位一体,处处蕴含教育契机。
1.晨间播报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早上开饭前的时间,大班幼儿开始“新闻广播站”的播报,小小播报员自信地告诉大家:今日惊蛰,有吃梨的习俗,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大家要注意多喝水、勤换衣。广播站为幼儿创设了展现自信、交流的平台,为全园幼儿传递节气知识,分享快乐、传播积极的正能量,让幼儿懂得为大家、为他人服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走近大自然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的是春分放风筝的民俗活动。大班的幼儿和老师一同制作手工风筝,在户外迎风放风筝,尽情感受春风的气息,追逐飞舞的风筝。万物复苏的春分节气,小班幼儿在观察、寻找春天的足迹,他们相互讨论着:冬眠的小蚂蚁有没有睡醒?躲在地里的小草是不是钻出来了?幼儿在明媚的春日里探索秘密,感受春日的美好。
立夏过后,大自然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户外活动时幼儿在院子里寻找夏天,相互讨论着夏天的颜色:树叶越来越绿,夏天是绿色的;天空那么蓝,夏天是蓝色的;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夏天是彩色的……
秋分节气为我们带来秋收的信息。幼儿在七仔菜园里用小手轻轻抚摸着金色的南瓜,感叹小种子的神奇,他们相约一起齐心协力拔萝卜。
3.美食品鉴
“老师,我发现花卷是蝴蝶形状的,像我们在幼儿园里看到的蝴蝶一样。哇!蝴蝶花卷好漂亮,一定很好吃。”“立冬补冬,暖暖过冬”,我园以传统节气为脉络的食育自助餐活动不仅是美食的品尝,文明礼仪的体验,更是基于儿童视角的食育课程实施。立冬节气,幼儿和老师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品尝美味蒸饺、鲜菇烧老鸭、羊肉炖萝卜,立冬节气美味摆满了桌子。幼儿有序排队,自主选择搭配营养节气美食,潜移默化中养成均衡饮食和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的时候,大家最熟知的便是“北方吃饺子”“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我们采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开展“了解冬至、探寻冬至、感受冬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冬至节气食俗文化。在开展“我眼中的冬至”主题活动时,幼儿一起包饺子,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尝试操作;饺子包好后,幼儿一起分享饺子,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
(三)家园合作,推动节气食俗与食育活动有效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食育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研究中我们从多方面考虑,注重家园共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形式,将节气食俗文化与食育科学渗透于家庭生活教育中。在秋分节气,我们开展“秋分至 丰收忙”节气主题活动。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展“好吃的蔬菜”“五颜六色的食物”“小小营养师”等一系列融入节气特征的食育活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家中丰富的食物资源为食育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幼儿深入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讨论并尝试搭配食物宝塔。家长们兴奋地将幼儿的操作过程用拍照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参与活动后,家长对节气食俗文化与食育活动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深秋的到来,我们和家长一起用不同的方式探知有关“霜降”的节气食俗。七仔小广播里,响起小小播报员温暖、自信的声音:霜降时,昼夜温差大,早晨小朋友会发现闪闪亮的霜,建议大家吃一些温热的熟食。我们向家长推荐适合秋天吃的日常肉类和蔬果类食材,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品尝柿子饼和柿子果酱。在温馨的陪伴中家长树立起正确的育儿观,在共同体验美食制作的过程中,优秀的节气食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总之,将节气食俗融入幼儿园食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幼儿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