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路径探究

2024-10-29 00:00:00张仕勇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9期

摘 要:高中阶段,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且知识面比较狭隘,导致难以有效提升地理学科成绩,有时候甚至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部分学生还存在区域认知能力差的情况,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足。而地理教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需要教师研究高中生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地理认知素养形成现状,有针对性地改革地理教育教学方法,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渗透对学生区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围绕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案例教学;区域研学

区域认知素养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关系着学生认识地理过程和规律、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素养构成的三个层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近年来,指向区域认知素养的试题设问更加灵活开放,相关考点向地理思维的深处延伸,突出考查学生应对真实复杂情境时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性强。

一、区域认知概述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将地理思维利用起来解读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断摸索、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途径。怎么才能使学生形成区域认知呢?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深度思考,然后基于此建立相关知识体系,迎合了学生学习应用的需要。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将地球上的模块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分类,然后使其成为多个区域,并将相关特征内化于知识体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提问无法有效实现学生发展

高中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往往较激进,想要快速利用课堂教学工作提升学生成绩水平,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逐渐形式化,通常是单纯利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接下来的教学环境,没有充分发展问题设计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学生地理实践机会缺失,难以及时利用课堂教学发展个人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问题思维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利用地理课堂实现自主提升。

(二)课堂内容单调

部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口述为主,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教学严重缺乏互动性,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点,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有部分教师可能重复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间过长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聊。由于课堂内容的单调,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度较低。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内容单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缺乏趣味性、互动性,知识点重复,缺乏实践性和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降低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三)地理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在对地理实验教学方面都存有一定的错误认识,将地理实验教学的重点误认为是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所以他们在地理实验教学中,不知道地理实验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只关注实验结论,不关注实验过程,地理实验教学都是以多媒体为工具,通过幻灯片、动画播放来完成,学生很少有动手操作地理实验的机会。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地理实验教学就是一个“听实验、看实验、背实验”的过程,无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理论脱离实际

部分地理知识过于抽象,缺少实际案例和现场观察的支持,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缺乏真实场景支持,地理教学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真实的场景支持,学生容易产生抽象感和陌生感;缺乏实际应用,一些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后难以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路径

(一)案例教学增强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使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处理区域性问题时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植被与环境”时,可引入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的植被、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等相关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或者城市边缘的河流、山坡、草地观察植被景观,搜集岩石、土壤、植物标本,了解植被的构成、覆盖情况、生态特征,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获取地理知识和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出校园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大致了解校园各处的植被景观。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从校园诸多乔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种,设计校园植被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校园植被分布图。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主要植被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地图教学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全球的地理信息,而地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应全面掌握自己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外,还应了解其他国家地理位置。所以,对学生而言,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地图的应用作为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图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可以突破纸质地图的局限性。例如,教师可以将气候图、行政区划图等呈现给学生,借助动画的方式,变换或叠加,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交通线分布的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地的地图和区域信息,绘制适当的交通路线,从而更好地掌握当地的交通状况,并加深对其分布特征的认识。除此之外,为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探索和研究手机地图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三)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区域知识教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的方式完成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全身心投入进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由于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比较枯燥,因此学生难以提升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在运用游戏教学法后,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态度的转变,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向学生讲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时,可以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的填图游戏,使学生在填图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和记忆珠三角各个城市的具体地理位置,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四)区域研学建构协调观念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地理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生活问题的习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但是学生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关照,从而导致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问题缺乏深度探究和具体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学习考察,进入对特定问题的积极研究和深度探索的过程中。在积极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结合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在能动的地理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地理协调观、科学观等有效发展。

(五)利用问题设计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划分区域是研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的基本方法,利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便捷途径。教师可以层层递进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完成对整个区域的认知。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活动中“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为例,引导学生先阅读文字材料,总结水稻的习性,再读图思考亚洲水稻分布地区对应的地形、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水稻分布地区有哪些适合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分析认知亚洲季风区,并帮助学生整理出影响农业区位分布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因此,将对整个区域认知的大问题拆成小问题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区域认知的思维流程,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其摸索出区域认知的客观规律,同时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

(六)运用对比培养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间的差异源于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例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可能会有所不同,导致它们的植物景观也会有区别。人类的行为因地理位置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交通工具、居住环境和文化传统上。通过对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得出有效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口、交通和经济基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最适合该地区的发展优势。同时,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该地区的影响,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比如,研究美国农业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其中的差异,以期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七)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实验教学

首先,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果想要学生对地理实验有深刻的体验,教师就一定要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展开实验,突破自己思想的禁锢,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投入实验中。生活中有不少与地理科学联系密切的一些地理现象,只要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既做到了学以致用,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其次,多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观察和探究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实验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实验。教学不单单在课堂中才能完成,还可以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只要能够学到知识,哪里都是课堂。地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只要能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了解,就不难发现地理问题。通过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相信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八)开展实践活动践行课程主题

一直以来,缺失实践训练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弊病,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人为削减了地理实践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和经验不足,这样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教师要在主题式教学中扭转局面,将实践活动作为主题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开展主题研学、项目探究、实地探索等类型的实践活动,践行地理课程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合理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也可以将实践活动聚焦自然地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制订活动计划,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野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与自然地理要素亲密接触,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感知不同地理现象中蕴含的真谛,从而形成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及发展现状,挖掘地理学科教材中有用的价值信息,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采用有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开展多元教学,进而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素养,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靖华.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 天津教育,2020(36):128-129.

[2] 赵铭.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23-124.

[3] 善孝金.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初探[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2):99-100.

[4] 黄曙光.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 高考,2020(24):36.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