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 “生物与环境” 模块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

2024-10-29 00:00:00赵正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而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面临更多的生存问题。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学科,其中“生物与环境”模块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涉及生物和环境两个方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生物与环境”模块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生态文明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态文明元素。例如,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中涉及“生物多样性”这一内容。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而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内容主要是以环境污染为线索。通过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态文明教育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一、“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第一,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要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结构、功能等内容。

第二,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目标中,学生要掌握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结构、功能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重要现象和结论,了解生态系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进化过程等内容。

第三,在“生物与环境”模块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教材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制订合理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变得十分严重。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这一系列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行为,造成了地球上资源的不断耗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这不仅给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更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为了促进生态环境更好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促进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占有资源却很低,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大量的物资输入为主,过分地依赖能源等资源,导致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重任。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三)推动生物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变革,目的是为我国培养更多适应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育人价值,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重视对生态文明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理念KfwonsDE2PfNgg8ECGQajA==。作为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学生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的观念,认识并掌握相关的生态文明的基本常识。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强化教育,既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好处,又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将“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以此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学活动,既是提升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纳入其中,并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对具体生物知识展开说明,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模块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以问题为导向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再进行分析和探究,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可以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二)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要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模块知识时,可以了解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高中生物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鼓励学生合理使用水资源、购买节能电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产观念,鼓励学生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借助多媒体,强化生态文明素养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高中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生物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态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素养和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求教师在平时多阅读、学习相关资料,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要求。在“生物与环境”模块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积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最后,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物与环境”模块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

(六)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除了发挥课堂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把生物学教学内容融入学校教育中,强化学校教育的氛围。在校园文化上,可以通过开展竞赛、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宣传,并在植树节、环境日和地球日等特殊的节日开展生态宣传,在学校的建设上,把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思想贯彻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中。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生态平衡体系和植物角,对校园内的现有植被进行简单的归类,对校园内的植被进行公示,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就生物课程中的环保问题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比如,我国的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合理的开发,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都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此外,举办环保的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更热爱大自然。

(七)优化学习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延续,教师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任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其中,任务是对教学单元所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任务分解,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清单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是指由小组成员对所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能够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并在组内分享和展示。其中,小组自评主要包括对本组成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对本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并进行相互交流和研讨等;互评则是在组内展示小组成员学习成果之后,其他组员就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问题发表看法。教师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永秋.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 试题与研究,2019(10):62.

[2] 张美莲,张霞.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9):71-72.

[3] 王玉蕊.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36-37.

[4] 王薇,房岩,孙刚,等.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科技视界,2020(23):160-161.

[5] 赵双伟.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 读写算,2019(20):89.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