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数学面临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改革局面,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积极迎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从思想改革、方法改革等方面寻找着力点,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激发、思维提升和能力培养,把构建高效课堂的任务落到实处。文章立足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浅议高效课堂构建意义,结合学生兴趣、思维、能力三维发展需求,探索适合的教学路径,以期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路径
数学是一门解释现象、处理问题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本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但受长期应试化教育影响,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普遍呈现高费低效的弊态,学生压力大、兴趣低、能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略显滞后,难以契合新时期“三新”改革要求,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达预期。为此,教师需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激趣”“引思”“塑能”三个角度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一、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具体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知识、思维、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关注学生学习效益,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便是迎合新时期立德树人任务,凸显素养教学要求,重视以生为本理念的综合体现,具有多重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理解难度大,而教师又惯用讲练、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常常忽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兴趣不足的问题,直观影响学习效率。“激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措施,在兴趣导向下,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课堂,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展现出更好的情感态度,知识内化不再趋于浅表符号,乐于探究数学本质,这是教师喜闻乐见的课堂景象。同时,高效的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的汲取效率,提升知识内化效益,并从侧面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这对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大4KtHQ4TjXgZ1RsllPuioww==有裨益。
(二)有利于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提高教学品质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而教学品质不单单体现在教学成绩方面,还体现在践行新理念、开发新教法,关注学生主观学习情感等多方面,教学品质直观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本质上便是构建品质课堂,品质检验的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综合收益,包括学习效率收益、知识技能收益、综合素养收益等。提高学生课堂收益需要教师善于整合教学资源、精设教学目标、明晰教学重点,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建构教与学的桥梁,体现“以学定教、教为不教”的育人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是素质教育改革中频频出现的热词,也是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参考。传统课堂模式下,“教”与“学”均趋于应试,教师以经验为导向主宰课堂活动,学生好似承载知识的容器,自主探究不足,数学思考不深,难以应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变式问题。而构建高效课堂是践行“以生为本”的直观体现,主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内驱动力,让学生亲历问题产生、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从而实现深度性、理解性学习。较之传统课堂模式,高效课堂能够帮助获得更为多元和实用的知识养料,强化其自主探究能力。
二、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三维”路径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传统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依托“激趣”“引思”“赋能”的“三维”路径,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学习活力,强化学生内驱力量,促成师生教学相长。
(一)激趣
1. 导入激趣,奠定良好开端
统观高中数学教材,新知大都遵循“生活应用—概念解释—习题例证”的规律呈现,先从生活现象中抽离探究问题,再对本课重点知识进行抽象解释,辅以各类习题例证知识内涵。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执教新课普遍忽视了具象铺垫,常从概念解释开始直入主题,由于新知与学生之间存在“会面”坡度,导致教学导入缺乏趣味性,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匮乏。因此,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生活导语部分的应用,以生活为源头活水,让学生明晰课本知识的作用与价值,通过趣味导入手段,奠定良好教学开端。
例如,《指数函数》一课,教材章节开始便给出了导入提示,指出“指数函数”与历史考古、细胞分裂、人口增长等问题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类生活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具象化导入慢慢渗透概念解释和概念应用,教学开端便聚焦学生的思维注意,这远比平铺直叙的教学效果要好。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细胞分裂动画,从一个细胞开始,经过数轮分裂后铺满整个屏幕,再把细胞分裂动画转化为树状模型,让学生依次记录每一次分裂的数量。然后,提出问题:“细胞分裂次数和总体数量之间有何关系?如何快速知道某一轮细胞分裂个数?”最后,在学生开放化的互动讨论中,教师自然而然引出本课知识主题——指数函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2. 情境激趣,唤醒探究活力
情境于学生犹若水之于鱼,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思维发散快、探究活力旺,能够较好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达到高效学习目的。同时,把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还利于弱化数学概念、性质等的抽象性,减弱学生认知难度,达到高效传输的目的。情境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师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途径。
例如,执教“排列组合”相关知识时,在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设置游戏情境:从一个箱子中选择4个白球,标注为A,选择2个黑球,标注为B,设定条件为四个白球A和两个黑球B要放到同一盘子里,让学生上前演示有几种排列方式,比一比谁头脑更灵活。游戏情境聚焦了学生的思维注意,激发了其挑战兴趣,脱离了传统讲练教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知识技能迁移。又如,执教“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软件构建几何模型,通过灵活的触摸、变形、切割,打造直观、生动的演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官学习兴趣,帮助其更轻松地了解几何知识、掌握几何性质,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二)引思
1. 问题引思,加强师生互动
数学影响人的理性思维发展。虽然高中数学课堂以知识传递为主要阵地,但切不可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逻辑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发学生真实思考,让其亲历问题探究的整个过程,基于自我理解建构独属自己的知识脉络。这便需要教师善用问题架构起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变主导教学为启发教学,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问题是启思的载体,是互动的媒介,教师需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抛锚,提高问题创设有效性,探究深度性,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
例如,探究“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一定理时,教材较为简单,直接将结论告知了学生,这无疑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难以发散深度思维。教师可以将这一定理推论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思考直达本质。如“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代表什么?需要用哪些公理证明推论的准确性?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已经包含哪些公理”等。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大胆发表见解,就同伴观点提出质疑,在有争议的问题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信息双向流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2. 错题引思,矫正思维航向
高中数学知识深奥,定理、公式、概念繁多,学好数学离不开习题训练。但是目前高中数学训练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大多学生采用“题海战术”,期望以量变引发质变,而对错题的研究较少,学生只是看看答案,对错误原因缺乏深刻反思,把错因归咎于不认真或未想到,导致习题训练高费低效。事实上,错题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其直观反映了学生思维等短板,重视错题研究,是矫正学生思维航向,实现其快速进步的有力途径。
基于此,首先,教师要经常开展错题研究课,精选典型错例,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剖析错因,在错题研究中引导学生深度反思,明确思维短板,找准努力方向。其次,开展习题训练课时,教师还要善于故意设置思维“陷阱”,考查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概念理解和内化的真实深度。这样不仅可以鉴别学生学情,采取针对性辅导,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其日后做题粗心大意,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最后,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及时摘录经典错题,标注错因和涉及的知识点,经常翻阅反思,牢固树立正确的思维路径,强化思维深度。
(三)塑能
1. 技术塑能,提高教学效力
课堂塑能指通过正确方法、途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实现目标的能力,塑能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这里的技术塑能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利用工具塑能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高效内化数学抽象知识的结果。具体实施简化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课前塑能。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把课堂知识学习分散至课前阶段,教师围绕课中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微课件,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对标课件和任务单进行课前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明确目标、发现不足,找准课中学习方向。例如,执教“椭圆”相关知识前,教师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学难点为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微课件设计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规划生活中的椭圆、椭圆定义释读、方程推导原理、简单例题测试几方面自学内容,让学生对“椭圆”学习形成前认知,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作为在线研究或课中研究重点。
第二,课中塑能。灵活借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公式概念具象化,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课中的知识讲解环节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动态建构,再现知识衍生发展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如在课中推导椭圆方程时,教师便可借助电子白板还原椭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椭圆形成中的数据变化,化抽象为具象,以图像和数据为支架突破教学难点,助力学生对椭圆标准方程的认知、理解和内化。
2. 合作塑能,提高学生动量
学生“动量”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运动量、行为运动量,“动量”强弱关乎学生课堂学习内驱力的高低。长期教学实践表明,相较于“单兵作战”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动量”效果显著,教师要善于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样态,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任务为导向,优化学生知识习得过程。例如,“圆的方程”教学中,教师基于长期学情评测,将学生隐性划分优、中、差三个层级,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搭建合作学习小组,营造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围绕重难知识点提炼如下探究任务:
第一,举例说明探究圆的方程的几种方式,给出每种探究方法的合理论证。第二,正确解答有关圆的方程相关例题,分析例题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应用。第三,运用圆的方程知识探究现实生活问题,厘清探究思路。任务抛出后,各组组长带领成员分工合作,在相互交流、监督、合作中高效完成任务,提升探究能力。第四,教师设置成果展示环节,各组派代表展示任务结果,阐述探究结论。组间围绕不同答案和意见进行思辨讨论,把合作学习由组内延伸至组间,打造共思、共研的开放课堂,实现教学翻转。在任务驱动、合作赋能下,每位学生都有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同时学生间的多维互动促成了思维碰撞,可促使课堂迸溅更多智慧火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三新”改革背景对数学教师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客观要求。教师需积极认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意义,立足学生真实发展需求,从“激趣”“引思”“塑能”三个维度强化课堂效力,优化教学过程,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实现高效课堂构建,打造数学教学新样态。
参考文献:
[1] 施进国. 开展深度学习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J]. 高考,2023(19):24-26.
[2] 王宇晓. 关于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14-16.
[3] 吉树华.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1(78):70-72.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