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下,为落实素质育人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路径。为解决当下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引进“五环”式教育理念,并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新策略,为学生打造高效的美术学习课堂,充分发挥美术“五环”式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育人视域下的小学美术“五环”教育实践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五环式”教学;小学美术
一、美术核心素养概述
(一)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义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其中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表现是学习美术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夯实了这些基础能力,他们才能在美术领域中进一步拓展,有效提升自身的创意实践能力和审美判断力。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五大要素的具体内涵
1. 图像识读。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主要是基于现代图像传播语境下提出的育人要求,现代图像传播过程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改变了人们对图像的理解认知。因此小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进而从传播的图像中获取相关的文化艺术信息。
2. 美术表现。美术表现能力,即学生基于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从而将自己脑海中的创作灵感转化为具体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追求与情感诉求。
3. 文化理解。文化理解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国学美术作品的学习下,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内涵以及民族思想产生认同和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4. 创意实践。创意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美术实践练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新旧美术知识进行融合,并将其与生活素材、创意灵感进行结合,在实践中展现出自己的美术创造潜力。
5. 审美判断。审美判断力是学生形成正确艺术价值观的关键,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内容时,可对美术作品进行多维度剖析、文化鉴赏、情感感知,进而挖掘美术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并生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依据,助力其正确艺术观的形成。
二、小学美术“五环式”教学的定义
闭环的美术教学生态模式,可助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实际教学时,为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无法兼顾美术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建构“五环式”的美术教学模式,即将美术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进行融合,打造环环相扣的美术教育新模式,在美术艺术启蒙中强化学生审美判断力、创意实践力、文化理解力、美术表现力、图像识读力的衔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实现小学美术“五环式”教学引导的预期目标。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如学生长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并没有参与较多的美术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不能迁移运用美术知识,阻碍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大胆创新,紧扣核心素养育人要求,积极探索“五环式”育人的现实路径。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五环式”教学实践路径
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预期目标,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时,可建构“五环式”教学模式,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相关要素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打造全新的美术学习模式,解决学生的美术学习难题。
(一)建构开放式美术课堂,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观赏海量的图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应打破传统美术课堂模式的束缚,突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主体性,为学生建构开放式的美术学习课堂,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整合课内外优秀的美术教育资源,使得学生能够观赏到更多优质的图像,不断拓宽学生的社会认知视野,丰富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综合能力。
例如,教授苏教版小学美术“风景如画”的相关内容时,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挖掘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能。教师可为学生建构开放式美术学习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自然,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而深入解读“风景如画”的美术定义。当学生对真实的自然景物进行观赏时,教师可引入相关的图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图像识读与实物观赏的主观差异,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出两者的差异,从多个角度识读相关的图像,提升其识读能力,对不同的美术图像作品进行赏析和品鉴。教师在组织学生观赏自然景物时,应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使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观赏大自然的景物,并尝试写生创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综合能力。
(二)运用翻转式美术教学,提升美术表现力
为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学生在对美术课程所学内容进行迁移运用时,教师可有效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特定的美术表现情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积累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碰撞出美术表现的创作灵感。为挖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教师可运用翻转式美术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对既有事物的传统认知,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切入进行独立思考、艺术想象、美术创作,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美术知识,从而在创作过程中实现美术表现力的提升,最终达到美术教育的预期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美术教学“我设计的卡通形象”的相关内容时,为完成对学生美术表现力的培养,教师可采取翻转式的美术教学,使学生能够打破固有认知,从全新的思维视角切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学生喜爱的动画角色作为设计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喜爱的动画角色设计卡通造型,如孙悟空、哪吒、奥特曼等。为挖掘学生的美术表现潜力,学生在设计创作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材料,完成相关动画角色的设计,打破动画角色固有的艺术造型,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美术创作,实现翻转式美术教学引导的预期目标。
(三)引导学生体验文化,培养文化理解力
文化理解力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育人的核心要素,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应根据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以及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育人目标,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教育素材,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或筹办文化专题的美术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美术文化,在文化体验感知中,领略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为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态,将优质的民族美术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美术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美术教学“诗配画”的相关内容时,可基于文化育人的视角进行教学创新,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传统民族文化,感知诗歌表达的抽象意境,并基于美术绘画的技能支持,将抽象的意境表现为具象化的实景,从而完成诗词与画作的结合。为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可围绕“诗配画”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延伸,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文化馆,鉴赏优秀的国画作品,深刻地理解诗词与绘画之间的艺术相通性,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
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民族文化时,应当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学生赏析传统民族的文化,找到诗词与绘画的衔接点,并由浅入深地解读、思考,感知传统山水画、水墨画的艺术内涵与精神诉求。为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可设定文化专题绘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比赛中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潜力,并根据自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在绘画作品中进行呈现,挖掘学生的艺术学习潜力。同时,比赛中的竞争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帮助,提升美术学习的整体水平。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实践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专注于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为此,教师应以实践教学理念为导向,为学生打造全新的美术实践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创作,充分展现他们的美术天赋和实践能力。鉴于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可灵活创设问题情景与相关的情景任务,调动学生的美术实践积极性与热情。在情景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将进行美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同时丰富他们的美术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美术教学“我设计的未来建筑”的相关内容时,为挖掘学生的美术创造潜力,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定相关的问题情景,在情景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并发挥自己的创意。该板块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未来的建筑物,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自己的创意与美术绘画进行结合,从而通过绘画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未来建筑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美术技能,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更多的创意想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意实践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美术创意实践成果,通过阐述设计理念、实践心得、绘画经验、创意想法,完成学习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助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五)创新评价体系,提升审美判断力
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阶段,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善恶,欣赏美好的事物,并抵制不良事物与风气,避免学生的身心成长受到负面影响。为实现审美判断力的培养预期目标,教师应合理地创新教学评价体系,避免传统“一刀切”的终结式评价模式,影响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有效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师应突出学生的美术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营造出良好的教学评价氛围。同时教师应开展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赏识点评、总结性评价,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美术学习方向。
在核心素养育人视域下,为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并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教师可设计创新型的美术作业,秉持个性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开展分层作业设计,保证美术作业的内容、完成形式、作业量均与学生的美术学情相契合,帮助学生巩固提升知识,发挥美术作业的教学育人价值。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陶艺”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设定不同实践难度的美术作业,并让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学生制作陶艺时,可选择不同的陶艺制作任务动手实践,保证陶艺作品的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点评学生,通过给予动态的赏识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得学生敢于面对陶艺制作时的失败与困难,并克服阻碍完成美术作业。
文章重点阐述了“五环式”美术教学形式的实践策略,旨在说明该美术教学模式建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未来,在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时,为筑牢学生的美术基础,提升其美术综合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五环式”美术教学经验,并积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挖掘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上,2023(04):66-68.
[2] 孙静.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140-142.
[3] 刘昕笑. 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7):157-160.
(责任编辑:向志莉)